濒危的口头传统——傣喇人的“蒙面情歌”
认真聆听和逐句翻译“蒙面情歌”后,笔者发现了它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蒙面情歌” 音律比较单一,因为它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创作和传习的口头诗歌,音律起伏基于日常的对话。正如元江县民族歌谣专家谢光庭说的那样,“少数民族的歌曲最重要的特点是简单,就像对话一样,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情感交流。所以,他们唱歌的音调与说话的音调差别不大。”
第二特点,虽然傣喇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通过转写成国际音标,就会发现“蒙面情歌”有独特的句式:由两个诗行构成一个诗句,第一行以“嗯唻”[am44lai55]开头,以“唻”[ləi35]结尾,第二行以“嗯唻”[am33lai35]开头,以“乃戈”[lai33kə33]结尾。所有的“蒙面情歌”都是以这样的句式进行下去。上下两行构成一个诗句,分别以不同的比喻、拟人重复地表达相同的事件或情感。
第三个特点,“蒙面情歌”有固定的曲目,采取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一调接一调地唱下去。例如,男方先唱第一调“咖巴”[kam55pa31],试探女方的感情和心意。接着是女方也唱这个曲调来回应。接着是男方再唱第二调“咖秋[kam55tshiu33],女方又回应唱“咖秋”。内容是从日常的生活、劳动开始唱到对异性的爱慕,一直往上唱,据说最多能唱十六个调。
第一曲调:[kam55pa31]
第二曲调:[kam55tshiu33]
第三曲调:[kam55haau31]
第四曲调:[kam55hom33]
第五曲调:[kam55shw33lin33]
第六曲调:[kam55lua55taag55]
第七曲调:[kam55shw35]
第八曲调:[kam55vu55 mw31]
第九曲调:[kam55lua31dui31]
第十曲调:[kam55tsiu31xam55]
第十一曲调:[kam55vaen31vu55lam31]
第十二曲调:[kam55laam33vu55fa31]
第十三曲调:[kam55shw35]
第十四曲调:[kam55ja33]
第十五曲调:[kam55ji33]
第十六曲调:[kam55vaag33]
第四个特点,每一首“蒙面情歌”中又分为“主歌”和“副歌”。“主歌”属于高度程式化的口头诗歌,“副歌”是即兴发挥的部分,前者傣语称“咖景” [kam55kig33],后者傣语称“咖翁” [kam55vəg33]。一个民间歌手实力如何,就看他(她)即兴发挥的那部分。一般来说,田间地头中若有人哼唱小调,就会有人围拢来听,听到妙句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然后互相模仿传唱。
第五个特点,“蒙面情歌”可以分为晚上唱和白天唱两大类,具体又有“夜晚调”、“结婚调”、“鸡叫调”等。干完活计,太阳落山后,小伙子就相约着去找姑娘,到“拔里树”(黄杨树)下对唱。白天对唱时,一般都是摆着桌子,大伙坐满四边。男方先有人发声试探,其他人说笑玩耍,在桌子上转动一个有木雕鸭子等指向性的小玩具,玩具的嘴巴指向谁,就轮到他喝酒。男子唱完,女方有人回应而唱,其他人依然嬉戏。如此轮流下去。在饭桌上的对唱可以进行几天几夜。
第六个特点,“蒙面情歌”有常见的独唱、合唱形式。独唱最普遍,青年男女晚间或白天的谈情说爱都是独唱。合唱主要是在大型节日时双方村寨男女对唱。但是,总的来说,“蒙面情歌”都不是单独行动,而是群体活动,少则三三俩俩互唱情歌,多则一村一寨互相对歌。
第七个特点,“蒙面情歌”的内容多是采取比喻、拟人等手法,以物寓情,以情寓景,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真是流露了傣喇人的感情,反映了傣喇人的传统文化。
最后个特点,传唱“蒙面情歌”的人都是业余的民间歌手,而不是官方或半官方界定并以此为生的专业歌手(例如西双版纳傣族职业歌手章哈)。
三、“蒙面情歌”的濒危处境
然而,这种独特而神秘的“蒙面情歌”如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也遭遇了时代的阻断和冷落。从1966年前后开始,傣喇人就停止了每年的传统节日,不再对唱“蒙面情歌”了。直到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云南省傣族学会、元江县傣族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牵头下,才正式恢复了傣喇人的传统节日,并隆重地为“蒙面情歌”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四十多年的传统断流,使得 40岁以下的傣喇人从没有“花街节”的生活体验,对“蒙面情歌”更是如听天书。如今,只有那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能听、唱、理解这些歌了。事实如此,“傣喇”人的“蒙面情歌”已经成为濒危的口头传统了。
为了恢复传统,传承本民族的口头诗歌,如今民间每年都会组织隆重的两次“花街节”,请村民展演他们年轻时唱过的“蒙面情歌”,期望延续几乎断流的民族口头诗歌曲艺。然而,傣喇的知识分子纷纷表示,“蒙面情歌”的内容属于古诗词,与日常用语差别很大,因此年轻人很难明白它的深刻涵义。
傣喇的传统社会正迎接着现代化的历史浪潮强烈冲击,他们世代居住的土掌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被钢筋水泥楼房所取代。同时,傣喇人试图恢复“蒙面情歌”也面临着来自主体文化的压力。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带来的前卫时尚,丰富悦耳的汉语、英语歌曲。下一代能否重拾和延续濒危的口头传统“蒙面情歌”,答案未知。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一辈歌者的逐渐离世,他们将会遇到重重困难。目前,许多傣喇人中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向社会发出了呼吁,期望“蒙面情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行列,以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