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作者:蔡小晃    点击率:33806  转自:傣族网 更新时间:2009/8/14 23:11:49

 

摘要:近年来,把我国傣族分为“旱(汉)傣”、“水傣”、“花(腰)傣”的说法颇为流行,常见诸文章中、网络上、电视里。“汉傣”、“水傣”之说,在傣族中已经引起了不好的影响。最近,还有学人著文,力挺这样的划分,且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把“水傣”改为“纯傣”。傣族的自称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照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傣族习惯上在傣字后面加上“勐”、“曼”或“芒”(“勐”:国家或地方之意。“曼”或“芒”:寨子之意。)和地名,以之区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傣族。这种区分法,既符合通行的惯例也不会产生歧义。“旱(汉)傣”、“水傣”之说,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旧时语义不明、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硬把傣族分为几种“傣”,造成混乱。若如此做,傣族都将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傣”了。

关键词:傣族  旱(汉)傣  水傣

 

近年来,把我国傣族分为“旱(汉)傣”、“水傣”、“花(腰)傣”的说法颇为流行,常见诸文章中、网络上、电视里:有人称这是傣族的三个支系;有学者著文研究到底应该写作“旱傣”,还是写为“汉傣”?中央级传媒主持人以此说引导大众;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以此说说服当地傣族……但傣族民众并不认可这种称谓,傣族中的有识之士投文报刊,指出“一些人仅仅因个人主观臆断就把傣族划分为‘水傣’、‘旱(汉)傣’、‘花腰傣’的称谓,既不尊重傣民族的意愿,也不尊重国家规定的族称,是傣族人民不愿看到的。”并呼吁“要尊重傣民族的族称!”(德宏州傣学会《尊重傣民族的族称》德宏州团结报2006-5-12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他涉及到当事民族自身的感受和“名从主人”的法律原则。

傣族历史久远,传承有绪,最早如《周书·王会》、《尚书·牧誓》、《左传·昭公九年》、《国语·郑语》等史料中对傣族的先民“百濮”记述颇多。之后,汉文史籍中对傣族及其先民可谓史载不绝,称:“僰”、“濮僚”、“闽濮”、“鸠僚濮”、“文面濮”、“赤口濮”、“黑濮”、“蒲蛮”、“金齿”、“漆齿”等。自元代始,文献称傣族为“百夷”(见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明、清两代文献中,又写作“僰夷”、“摆衣”、“白夷”、“伯夷”、“摆夷”等,这都是同音异字。明万历《云南通志》始以“僰夷”称傣族,此后史料多写“僰夷”。清中期至民国间,多写作“摆夷”。

这些称谓,是汉文史载的叫法,而非傣族或其先民的自称。傣族的自称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照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

而将傣族分为“旱(汉)傣”、“水傣”、“花(腰)傣”,始于清代中叶。江晓林在《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笺注》中说:将傣族分为旱(汉)摆夷、水摆夷和花摆夷,系始于清代。据笔者所见史料,“旱摆夷”、“水摆夷”之称,最早见之于清乾隆汤大宾《开化府志》,该书卷九曰:“旱摆夷,……八里杂处,耕种为活。男服长领青衣裤,女布缝高髻加帕,其上以五色线缀之,结絮为饰,服短衣桶裙,红绿镶边。婚以媒,丧亦棺葬,其死者所用器皿悉悬墓侧,不复收回,若有格棬之意焉。”“水摆夷,居多傍水,喜沐。男渡船,女佣工糊口。”“花摆夷”之说则始于清嘉庆李祜《诸夷人图(稿)》:“花摆夷,普洱,属威远猛戛地方。性柔软,红白布包头,身穿白布短衣,女穿青花布筒裙。每年三月,男女混杂,敲梆打鼓,采花、堆沙、担佛。好食生酸之物。”之后,这种叫法就陆续见之于史籍文献中。

最早对这种称谓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傣学家江应先生,距今近七十年前的一九三九年,江先生在对今德宏、保山、临沧傣族聚居区做田野考察后撰写了《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一书,他从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傣族,把居住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及经济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在广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识别民族的标准。他指出:“今之人类学者,通称此族为台苗(Tai-mio或中国掸(China shan’。”说这个民族除了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外,还分布在“暹罗(今泰国)、缅甸、安南(今越南)诸地。”江先生写此书时,还没有“傣”这个汉字,他不愿用汉语借音字“歹”,因此在著作中沿用当时的习惯称谓“摆夷”。在这部著作中,江先生认为,所谓“旱摆夷”、“水摆夷”、“花摆夷”的提法,既不是傣族自己的划分,也无人类学之意义。

对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或国籍的人,以不同的称谓加以区别,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种习惯。如中国之四川人、云南人、南方人、北方人等,如美籍华人、英籍华人等;又如美国之纽约人、得克萨斯人,俄罗斯之莫斯科人、彼得堡人等。傣族自己也有类似的称谓。为了区别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傣族,傣族习惯上在傣字后面加上“勐”、“曼”或“芒”(“勐”:国家或地方之意。“曼”或“芒”:寨子之意。)和地名,以之区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傣族。按国籍区分,泰国傣族称傣勐诖;缅甸傣族称傣勐德,简称傣德;老挝傣族称傣勐老,简称傣老;越南傣族称傣勐交;印度阿萨姆邦傣族称傣勐阿萨姆等。按国内不同地区区分:西双版纳傣族称傣勐西双版纳(傣泐);德宏傣族称傣勐德宏(傣勒);临沧傣族称傣勐艮;腾冲傣族称傣勐会;怒江傣族称傣勐赫等,以这样的称谓去区别不同地域的傣族,既符合通行的惯例,也不会产生歧义。

显然,我们今天不能,也不会再称傣族为“僰”、“濮僚”、“闽濮”、“鸠僚濮”、“文面濮”、“赤口濮”、“黑濮”、“蒲蛮”、“金齿”、“漆齿”、“僰夷”、“摆夷”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而只称之为“傣族”。正如不会把现代的某人称作楚国人、齐国人、虢国人一样。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而理性的过程,浩瀚的汉文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傣族及其先民的诸多珍贵史料,但继承也要遵循弃粗取精,弃伪存真,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原则。由于民族隔阂、民族歧视、山河阻隔、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也由于民族学、人类学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历代汉文史籍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记述有很多互相抵牾,语焉不详的地方,许多记述者并未亲历民族居住地,而是转录他人见闻,甚至不乏道听途说,主观臆断之言。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不少停留在表象的感知而非理性的认知层面。清嘉庆时,时任云贵总督的伯麟延请昆明名士李怙对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用图说的形式编绘了《诸夷人图》,该书列“种人”(民族)计119种之多,其中傣族被认为六种不同的种人(民族),有把对傣族这一民族的不同他称误为不同的种人(民族),也有沿用了前人“旱摆夷”、“水摆夷”的误说,甚至将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和尚当作一种种人(民族),可见当时对民族认识的历史局限性。旱(汉)摆夷、水摆夷之说,亦类此。以今天的眼光看,故知其错,也无须大惊小怪。

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拂一先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车里》一书中,他指出:水摆夷一名,是“由‘旱’之对称上得来,欲圆其说,遂附会(之)”。对傣族做这样的划分,语义上界定不确、含义模糊,划分标准很牵强,且无民族学对民族及支系识别的任何依据。试想,如果我们把中国人或汉族作类似的划分,将居住于沿海的称海人,高原的称山人,湖泽的称水人,沙漠的称沙人,森林的称树人,还硬说是不同的支系,这岂不遭国人唾骂?

 “旱(汉)傣”、“水傣”,傣族从来没有过这种说法,所以并不知道具体指的是哪里的“傣”,也不知道各是什么意思。相互之间不问“你是什么傣”,只问“你是哪里的傣”,其他民族的一些人才会问“你是什么傣”。由于不明其义,回答的非常含糊不清,有的回答不知道,有的却凭自己的理解来回答。一部分因不懂傣语的、因服装不同的、因所居住的地方离江河远的或居住在汉民族较多的地方的傣族,都以为也许自己就是汉傣,这是讹传所致。有的文章在解释“旱(汉)傣”、“水傣”、“花腰傣”时,甚是胡编乱造。如:

“云南的傣族有水傣、汉傣、腰傣之分,因母系氏族的传统,划分民族也自然以女子的习性性格分类。

“所谓‘水傣’,意即温柔娴淑如冲破大山巨石的河。‘汉傣’即在汉文化中长大又已经汉化了的傣家。‘腰傣’是腰中佩戴娘家饰品的女子。”

“傣族分为‘花腰傣’、‘水傣’和‘汉傣’,花腰傣居住在半山腰,水傣居住在水边,而汉傣呢,则是傣汉结合的后代。”

“汉傣分布在腾冲、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历史上是汉人最早与傣家通婚部分,也称官傣,多是比较富裕的贵族;水傣的姑娘特别漂亮,也称奴隶傣,多在瑞丽,芒市一带,花腰傣是傣家最有特色的一支,姑娘的服装露出腰肢,摆动起来能迷倒那些第一次见到的男人们。”……

“旱(傣)傣”、“水傣”之说在傣族中已经引起不好的影响,最近,还有学人著文,力挺这样的划分,且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把“水傣”改为“纯傣”,他认为“接受汉文化较多的称为汉傣’,保持本族类文化不变的称为‘纯傣’。”这对了解清代改土归流后,云南部分傣族地区在政治体制、文化影响诸方面的变化言,不无可取之处,但把这个学术问题搅合进“旱(汉)傣”、“水傣”这种毫无学理常识可言的伪命题中,只会越说越乱,谬种流传。而且“接受汉文化较多”一语,实际应用上是无量化标准的含糊概念,何谓多?何谓少?今天中国大陆各民族在政治体制上的一致,在文化上的融合,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是否就可以说,今天已无“纯傣”,全是“汉傣”了吗!若依此例,能把懂英语或留学海外的汉族称为“洋汉”,把不懂英语或从未出国门的称为“纯汉”?那么,到全球各国留学、发展的人士,都如此称谓,岂不乱哉!

旱(汉)摆夷、水摆夷之说,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旧时语义不明、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硬把傣族分为几种“傣”,造成混乱。若如此做,傣族都将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傣”了。

 

参考文献:

1  元·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德宏州傣学会

2  清·李怙《诸夷人图(稿)》 江晓林藏本

3  江应樑著 江晓林笺注《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笺注》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4  江应樑《傣族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年版

5  德宏州傣学会《尊重傣民族的族称》德宏州团结报2006-5-12

6  黄泽《族群视角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研究》(自网络下载)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元江军民府土司军事制度浅析
 下一篇文章: 试谈刀安仁之精神与风貌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