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生态视角下的新平花腰傣文化
作者:王国祥x    点击率:7795  转自:玉溪网·青年版 更新时间:2010/11/12 9:25:35

生态视角下的新平花腰傣文化

  一、花腰傣文化之谜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地带长仅100余千米,人口6.9万;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花腰傣4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9%,聚居在元江上游的嘎洒江、漠沙江两岸的河谷地带(长约84.6千米),周围簇拥着汉、彝、哈尼等兄弟民族。
人口不多的花腰傣诸如此麋集在这样一条狭长的河谷,竟然创造出历史古远、成就辉煌的文化,而且一直基本稳定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古朴风貌,令世人瞩目。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
红河谷的生态怎样造就了花腰傣的文化?花腰傣文化具有怎样的“个性”?它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否应当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如何保护和弘扬花腰傣文化?这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是时代提示我们必须深人思考的问题。
破解源远流长、独放异彩的花腰傣文化之谜,是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为了深入,本文拟从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gy)的角度来探讨。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的一门分支学科,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将生态人类学运用于花腰傣文化分析,就有必要探究花腰傣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背景,因为这些生态要素是产生花腰傣文化的基本条件,决定花腰傣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使它与别地的文化有地域上的差别;与傣族其他支系的文化有异样的色彩。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花腰傣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及其成果又维系、调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理的有机联系和动态平衡,促进花腰傣兴旺发达,花腰傣文化从中辉耀史册。
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花腰傣文化
(一)对花腰傣文化的哲学思考
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即判断事物的标准。文化价值观是构成文化系统的基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由价值系统构成的。每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殊异,正是来源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别。而文化价值观又是各个民族在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且让我们来看花腰傣的生态环境。
中国傣族,据1990年统计,有1025128人,除四川省金沙江沿岸杂居着2000余人外,主要分布于云南省(1014318人)。云南省傣族至少有五个支系:傣仂、傣讷、花腰傣、傣榜、傣端。其中30万以上人口的支系是傣仂和傣呐。傣仂集中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部分地区;傣讷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的怒江流域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部分地区;傣榜生活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端在红河右岸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李仙江右岸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此外,在金沙江沿岸的永仁、大姚、武定、禄劝县,南盘江流域的文山、马关、麻栗坡也分布有傣族。
从西双版纳到德宏一带,包括思茅景谷、江城、景东、临沧地区,傣族人口占全省傣族总人口的77%;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傣族社区,人口约占傣族总人口的23%。
花腰傣主要分布于红河沿岸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及元阳、石屏、绿春县等地。
傣族,作为云贵高原上的越人的一支的后裔,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表现在水稻耕作、水利灌溉、天文历法、傣医、傣文文献、纺织、制陶、金属加工、竹编等手工业、文艺创作(如民间叙事长诗、孔雀舞、乐器葫芦丝)、傣拳诸方面。博大精深的傣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花腰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应当占有一定地位的。
花腰傣是他称。新平县内的花腰傣有多种自称,一般是从居住地称呼的。住在漠沙的,因地名“勐雅”而称“傣雅”,现有19866人(2000年统计);住在嘎洒和毗邻的水塘的,称“傣洒”,15101人;住在腰街的,称“傣卡”,5202人。
傣族分布在云南省的四五十个县市内,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傣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有重大意义的。就是说,他们虽然大多处在河谷和半丘陵地带,其生态环境在气候、地理上有近似之处,但是他们所处的纬度和地势是不相同的;他们被分割在滇中、滇西南、滇南的不同生态环境中。有差别的环境不但影响傣族各支系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且也铸造了花腰傣以及其他傣族支系的文化整体特点。
新平花腰傣集中于哀牢山下的河谷坝区。哀牢山海拔2080-3165.9米,遍布湿性常绿阔叶林,有高等植物1470多种,在植物区系上热带成分居多。野生动物460多种。哀牢山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10.9℃,年降雨量平均为1400毫米。山顶面宽阔,被河流切割成三列平行山地,形成断陷河谷坝—嘎洒坝、漠沙坝等。高山和平坝组成的立体气候、立体地形形成立体生态。在对立体生态的适应中,形成傣族、彝族、汉族、哈尼族等的民族立体分布。坝区的傣族种植水稻、热带水果、捕鱼;山区的彝族等种植杂粮和林木等,形成立体生产,呈现多种生活方式,产生多种文化类型,彼此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流,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团结互助。这种“山—坝结构”同时对各民族的社会结构也产生影响。
新平花腰傣是与彝族、汉族、哈尼族等毗邻而居的。漠沙傣族占漠沙地区总人口的一半还强,汉族占21%、彝族占20.5%;嘎洒傣族占41.6%,汉族占22.2%,彝族占24.5%;水塘傣族占21.1%,汉族占33%,彝族占38.4%。花腰傣与本区域内其他民族的联系比区域外同源民族的联系多,受同区域的其他民族的影响大。于是,花腰傣文化与其他傣族支系的文化就同源异流、各具姿色了。
为了认识新平花腰傣文化、有必要对与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态环境作一番观察。
新平花腰傣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北纬23°42′__24°12′左右、北回归线附近、哀牢山下的红河上游—嘎洒江、漠沙江畔,上至水塘三江口,下至漠沙曼线与元江县的交界处,从北向南。海拔在422-800米。气温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类型。最高气温42℃(漠沙),最低气温0℃,年平均气温24.2℃,终年无霜雪,为云南省内气温最高的地带,约有9个月为炎热期。年降雨量800一一900毫米。一年分干、雨两季;全年78%的雨水集中在5-9月,与哀牢山区形成立体气候。新平热区的土壤为燥红土、赤红土和水稻土,土质肥沃。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水稻、甘蔗、热带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
花腰傣生活的河谷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是一座宝贵的基因库。例如,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成片的野生稻。我见的是疣粒野生稻。为保护现存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平县政府已拟定保护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的措施。花腰傣所处的这种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临水坝区或半丘陵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规定了他们的文化的一些特点。
第一,他们所处的地势、气候、土壤是理想的水田农业区,他们拥有发达的水稻栽培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他们的文化属于稻作文化类型。
第二,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稻一年两熟,甘蔗质优(糖分高,积累早,转化迟),牛壮猪肥,鱼类繁盛,还从事纺织和其他副业,经济宽裕,文化得以发展。
第三,为适应热区生态而发展的历法、医药、饮食、服饰、民居文化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第四,由于山川的自然阻隔,加上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经济和山坝互补的经济,新平县花腰傣守土重安,各自封闭在一个个独立的自然生态区域中,禁锢在一个个小型村落(社区)里,花腰傣文化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同是一个支系的傣雅、傣卡、傣洒在文化上也有小异;由于长期封闭,一些原始的文化事象和传统被保存下来。
第五,立体气候、立体生产、立体民族分布、山坝经济互补的“山—坝结构”,对坝区的花腰傣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规定性。因为,花腰傣社会是在相对封闭的以“山—坝结构”为中心的区域内发展,所受外界冲击力不大,历史进程缓慢、迟滞,古老文化的延续得以不断线。同时,以坝区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向四周山地辐射,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政治社会单元和自然文化区。
第六,新平花腰傣社区虽然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是,当人口增长的压力等内部原因和官府压迫等外部原因逼使他们另寻生路的时候,他们会勇敢走出去选择更佳的生态环境。漠沙傣雅有时称自己为“傣雅仑”。“仑”的意思是移动。就是说,他们是在大迁徙中流落下来的。古时迁徙的方向、地点、路线形成了傣族的不同支系。不同支系的文化像一群兄弟姊妹各具“个性”。
第七,河谷地带也有不利于生产、生活的一面,例如洪灾、旱灾、热病,在科学未昌明的时代,人们产生恐惧、顺从心理,于是普遍信仰神鬼,崇拜自然,所以在花腰傣文化中,普遍浸染着原始宗教的观念。
第八,由于地理的、社会历史的原因,北传汉地佛教和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都未在新平傣族地区立足,不像云南边疆地区的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
第九,河谷地貌、气候、饮食结构等会影响人的心理,最终影响民族的性格。花腰傣的性格:善良、勤劳、聪慧、温柔、团结互助,但有时也略显优越感、满足感,在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明一统志》、清代康熙《新平县志》等古籍中早有记述,在文化上或明或暗地反映出来。
第十,傣乡阳光灿烂,江河畅流,林木丰茂,稻谷飘香,加之民族性格柔情似水,热情、活泼、爽快,傣族的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便呈现出柔美、热烈、艳丽、温馨的风格,浸透田园牧歌色彩。
(二)花腰傣文化生态的古老性和独特性
文化不但与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生存环境交互作用,文化本身的构成因素和组成层面也是彼此适应、平衡的,组成生态系统,正如生物除了与环境交互作用、生物彼此之问还具有交互关系而组成生态系统一样,于是在近年出现文化生态、教育生态、社会生态之类的名词。这是把文化、教育、社会等与生物类比、引申而来的,是把生物学的“生态”概念引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结果。
如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生物的生态系统千姿百态一样,各个民族乃至民族支系的文化生态也是富于“个性”的。
新平花腰傣的文化生态是怎样的呢?
我们拟从时间上纵向追溯花腰傣文化生态的古老性,又从空间上横向比较花腰傣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在二者的交汇处论说花腰傣文化的价值、作用、意义,为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定位。
1、从文物和文献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先看历史。新平傣乡的历史可以从地下文物说起。
1975年在漠沙南渡河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环、还出土青铜矛。1984年、1988年又先后在漠沙西尼河等处发现红铜斧、青铜斧和羊角编钟。这些大多是东周时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41年)器物。出土文物证实,二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在红河流域生息、繁衍,并创造自己的文化了。故《元史•地理志》云:“阿僰诸蛮昔居之。”新平一带本来就有傣族部落分布,但人数不甚多,花腰傣成为新平一带的主体住民或许是在大理段氏时代。《新元史•地理志》云:“元江路,蒙氏为银生节度属地,徙白蛮……后为……阿僰诸部所有。”《元史•地理志》:“后阿僰酋逐嶍倪,据其地,至其孙阿次内附。”
新平县建制较晚。据历史记载,新平在周、秦时为西南夷诸部落地。那时,元江上游—漠沙江、嘎洒江两岸及其山岭上已有濮(僰)人部落居住,因而元江被称为“濮”水。这里说的僰(英)当指越系民族—花腰傣先民。两汉、蜀汉时,新平为双柏县地,先后隶属益州郡及庲降都督建宁郡。两晋、南北朝时为胜休县地,先后隶属宁州(今华宁)兴古郡和梁水郡。隋唐时为绎县地,隶属剑南道姚州(今姚安)都督府黎州。后为宗居、石塔二县地,隶属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宗州。唐代南诏时(公元748____937年)新平的县域分为两部分,以嘎洒江、漠沙江为界:江东属通海都督府;江西(今漠沙、建兴、平掌、腰街、嘎洒、水塘)属银生府(今景东)。宋代大理国时(公元994年)仍以嘎洒江、漠沙江为界,江之西为马龙部地,隶属威楚府(今楚雄);江之东为嶍峨部(今峨山)地,属秀山郡(今通海)。元宪宗时(公元1251--1259年),江之西(漠沙、嘎洒等)立为马龙甸二千户所,设立土官;平甸、扬武属熠峨五千户所,同隶宁州万户府。后改二千户所为马龙、他郎二甸,改隶元江万户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并马龙等甸管民官于他郎置司,属元江路。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48年)改名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漠沙、腰街、嘎洒、水塘在其辖区内),直隶云南布政司,实行土官和流官并存的制度。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改土归流”,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建立县治,名新平,属临安府(今建水)。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隶普洱道。由于新平傣乡曾经分属许多地方(元江、峨山、通海、建水、姚安、普洱等)管辖,这些地方的文献都曾记载过花腰傣的情形,所以本文在征引关于花腰傣的记录时,不限于标有“新平”的文献。
2、从语言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除了从历史文献查找花腰傣的社会文化状况外,还可从傣语来探索。因为语言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积淀历史的“化石”。据我国学者张公瑾研究,西双版纳傣仂和德宏傣讷的两种方言在唐宋时期就形成了。我将新平花腰傣傣雅语与傣仂语、傣讷语比较,发现花腰傣的文化实在是很古老的。
傣族的稻作发达较早,有关农业耕作的词汇三种方言都保持着明显的一致性。
从这些生产对象(田、地)、生产工具(犁、锄)、生产活动(挑、抬)、粮食加工(簸、磨)中的同源词可以看出,滇中、滇西南、滇南的傣族先民在唐宋以前就在进行发达的农业生产了,而且使用了金属工具。从“田埂”一词看,傣仂和傣讷早已在秦汉到唐宋时期就存在农村公社的分田制度和水利灌溉制度了。
傣仂、傣讷、傣雅都称“旱地”为莱。 《越绝书•吴内传》载:“莱,野也。”“莱”的古音与傣语“旱地”的古音相近,与今日泰语的读音相近。这个词显示:早在战国时代,傣族的先民已经从事农业耕作了。
傣雅的“田埂”一词是(墙)和 (田)组合的(直译:田墙),不像傣仂、傣讷是单音词,似是后起的,这或许说明:花腰傣在闭塞的红河谷里开始农村公社制度比较晚。
傣仂有表示灌溉的“放水”这个词。而傣雅语说“灌溉”是saw。这或许表明:傣伪和傣雅建立水利灌溉制度的时间早晚不一。
傣语中的“稻”。傣仂叫xau,傣讷也叫xau,而傣雅却叫khau。xau, khan都是壮侗语族称“稻’,的基本语音形式。但是,我国学者游汝杰在对壮侗语族中14种称稻的词加以分析、比较后认为:khan是最初的语音形式,后来分化成两大系统语音,即k系和ho系,各自仍然指稻。那么,花腰傣是最早的稻农,他们在驯化野生稻、培育栽培稻上的功绩,不是可以从这个称稻的词上得到证实吗?
3、从经济文化类型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1)稻作
花腰傣文化是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型文化。《伯麟图说》载:“花摆夷,……居临水以渔稼。”花腰傣的农耕历史,至迟在唐代已有记录。樊绰《云南志》卷四:“通海以南多野水牛,或一千二千为群。”所说“野水牛”并非野牛,而是野牧的牛,这种粗放的牧法至今仍在边疆的傣族地区流行。这条记录说明,在唐代以前,花腰傣先民已进人用畜力犁耕的阶段了,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
花腰傣在农作中积累了天文历法知识。他们先是用物候历,后来使用夏历,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来表明气候变化与农事季节的关系,并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来安排农事活动。花腰傣由于无民族文字,他们的生产经验和知识主要以农谚的形式传承,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有谚语指导,例如:
种田误节令,谷包空如也。
种地要防乌鸦,种田要勤管水。
在稻作中男女自然分工由来已久。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大抵男子少治产业,而耕种率以妇人,终岁勤动不辍。”康熙《新平县志》:“女人穿桶裙,担担;男子抱儿炊爨。”妇女在生产中担任重要角色,保证了她们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稻作反映在精神文化上,就是农耕礼仪、生态文化、乡规民约和稻农的人生追求。
(2)纺织
一般农家是男耕女织;而花腰傣妇女往往是在农事之余从事纺织和刺绣。她们在这方面的技艺是精湛的。
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明一统志》都载:傣族“妇女耕种,以时事蚕桑”。道光《他郎厅志》载:“男捕鱼,女纺织。”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新平县志》中的民族图谱,有一幅“摆衣”(傣族)图,绘的是一位傣族少女在精心纺线,所用纺车与内地汉族的一样,说明新平花腰傣的纺织技术在明清时期已经达到了与内地汉族相同的发展水平。他们不但种棉,用棉花纺线,还有一种获取天然纤维的办法,就是把一种树的皮埋在牛屎巾,待腐烂后,用其纤维织袋、织布。这种原始的纺织技术至今还保存在嘎洒的傣洒中。用天然纤维纺织,无须甲醛处理,人的皮肤不会过敏。
新平傣族染布是用天然染料。做法是:把山茶科厚皮香树的皮(含鞣料),加上一种树枝,共熬成红黑色的汁液,直接浸染土布。不像工业染料,用焦油色素(其中含有害物质二笨胺)。
最令人赞赏的是花腰傣妇女的编织技艺。她们用多色经纬线以“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一”的手法编织的彩带,是华美艳丽的工艺品。
(3)刺绣
傣谚:“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是说:男子的能耐表现在盘田上,女子的本领在刺绣上显示出来。
傣族女孩从十三四岁起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学习纺织和刺绣了。到十七岁就已经在布料上驰骋想象,飞针走线了。她们不用画稿就能信手绣出栩栩如生的草木花卉、鸟兽虫鱼;或者用图案体现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做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走俏市场。可以说,针线绣出花腰傣妇女的一生。刺绣对她们的心态、思维和审美意识都是有影响的。
我在嘎洒镇南蚌上寨采访时,见过一位傣族女青年,叫白绍美,上过初中一年级,是有名的织锦、刺绣能手。她还在绣装上安排诗句,其中有几句是:
当你的笑容
你的声音
都慢慢走去
我才知道最爱的是谁
原来,她把心绣在傣装上了。
(4)竹编
傣乡盛产竹。傣族把竹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工艺,如盖房、挡水坝、围园圃,做床、凳、箱笼、鱼篓、黄鳝笼、饭盒、蔑帽等等,形成竹文化。
做得最精致的,是妇女的蔑帽和腰箩。
他们把金竹剖成比头发丝略粗的极细蔑丝,编织起来能不断丝,这种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蔑帽,傣语叫“戈”,傣雅、傣洒、傣卡的各不相同,都具质朴风韵。傣雅的“戈”形似野生菌“鸡纵”:帽沿略翘,帽顶中央耸起鸡蛋大的尖“塔”,造型优美别致。傣卡的“戈”略似傣雅的,但帽尖比傣雅的小,帽沿也没有傣雅的翘。而傣洒的“戈”则似伞,尖顶斜沿,帽沿为红色。“戈”为傣族妇女遮阳,保护脸庞肤色;又避风雨;还可为少女遮羞,避开陌生人的视线,而她们却可以瞟视别人。传说“戈”是天神的小女儿传给傣家女的。
腰箩,傣语叫“央”,用竹条做筋,以削得极簿的呈白、金黄、淡绿三色的细蔑皮相问织成花纹图案,为壳,那种细密的手艺令人叫绝!傣雅和傣卡、傣洒的“央”箩,一为椭圆形,一为长方形,全都小巧玲珑,逗人喜爱。傣雅的“央”箩颇特别,长约40厘米,似一朵喇叭花:底长方,胸部收缩后再展开成椭圆形,口径15厘米,造型美观。爱美的少女,还别出心裁,根据各人的审美情趣,用簪缨花和银珠串拼成种种图案,以五彩带系箩,挂在左腰间,随着轻移的脚步有韵律地摆动,在银佩叮叮声中,流苏吐艳之际,身着盛装的情女的美态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央”箩是装纳少女日用品的“包”,是她们的心爱之物:恋爱时,用它做信物;赶花街时,用它盛美食,与情人共餐。
(5)银饰制作
傣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冶炼技术。明、清时代,漠沙的关圣庙街、嘎洒街已有傣族银匠作坊。那时打造的银饰,有些代代相传,至今还作为吉祥物悬挂在花腰傣妇女身上。
新平花腰傣的银饰有:硕大的圆耳环、六方手镯、镂花戒指、鱼挂链、芝麻响铃、银泡等等。造型和纹样大多具直白、真切的写实风格,也有寄寓、变形的写意风格。
(6)制陶
农业发展,粮食需要装贮和加工,于是发明陶器。《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神农氏耕而作陶。”傣族的原始制陶业开始一定很早。这种制陶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嘎洒镇的土锅寨现今有34人做土锅。土锅实为敞口大罐,既可贮水、盛粮,又可炖肉煮菜。花腰傣制陶不用转轮,全凭一双手和鹅卵石、木板等简陋的器具,手工操作。成形后阴得半干,用木板印上简朴的穗纹。再阴干,堆成“土馒头”,用稻草、谷壳烧硬。器型浑厚淳朴,“土”味十足,盛水清凉、烹饪鲜嫩。制陶者清一色是妇女。据说制陶技艺是只传女儿和儿媳而不传夫、子的,为的是妇女在离婚后因为有一技之长而不致饥饿。嘎洒南线河畔的土锅寨,有一位叫刀拉爱的老妪,现年70岁,从事制陶40余年。因为制陶技艺高超,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民间美术艺人”。
(7)水碓
水礁是利用平衡原理制作的木质粮食加工工具。利用水为动力,循环往复,不污染环境。它在村头日夜歌唱,令人想起逝去的悠悠岁月,涤尽城市喧嚣带来的烦闷。
(8)制糖
把甘蔗放进榨架,榨机装置山形齿,用3条牛拉动,榨出汁来。用桶把汁倒进锅里。4桶一锅。一般支4只锅。加热后捞弃浮渣,蒸发水分,熬浓后用瓦盆舀起来搅拌。搅稀,倒进垫了树叶的碗。凉后,倒出来用树叶包。两碗的糖块合为一盒。一锅可熬得20余盒。一天可熬10多锅。20世纪60年代傣乡相继建立大型机制糖厂后,农民把甘蔗卖给糖厂,就不再用土法熬糖了。
(9)晒盐
古时漠沙江沿岸有的地段有盐矿露头。每年三月漠沙江水枯时,傣族挑取盐水拨于沙滩晒盐,得盐沙自用。“漠沙”就是盐沙的意思。
(10)捕鱼
康熙《新平县志》载:傣族妇女“随其夫捕鱼”。
捕鱼之法:用大网整江括;撒网;排棚;氽石洞;抱鱼上滩;放钩;戽鱼;钓鱼。
(l1)养殖
花腰傣居处临水。水源和水中浮游生物利于养殖水禽。河谷炎热潮湿,养鸡容易遭瘟,所以多是养鹅、鸭。
4、从生活方式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当今的生活目标是简朴、方便和健康。花腰傣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1)绿色食品
傣族居处的热坝,决定了他们的饮食和饮食结构。古籍说他们“饭稻羹鱼”。他们喜食糯米,爱好酸、辣、苦(凉)之味(《伯麟图说》说他们“嗜辛酸”),以刺激食欲,增加饮食量,补充繁重劳动及炎热所致的体能消耗。古籍记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天气常热,其田多种秫,一岁两收,春种则夏收,夏种则冬收,上列其穗,以长竿悬之,逐日取其穗春之米,炊以自给,无仓瘐窖藏,而不食其陈。”
傣谚:“干黄鳝、糯米饭、腌鸭蛋,二两小酒天天干。”概括了花腰傣的日常食俗。
酸腌猪肉、凉拌狗肉、干黄鳝被誉为“傣家三味”。
傣族生活在“天然花园”里,世代与大自然和谐相依相生,至今保持着食鲜花、野菜的习惯。
傣家人经常食用的鲜花、绿叶不下60种。在集市上售卖的有:攀枝花、芒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盘藤花、牛筋花、刺桐花等等。用鲜花做的肴有:苦刺花(槐花)烩面瓜鱼,珍珠菜(甜菜花)氽石蹦(棘蛙)、木通花炒兔丁、大白花(杜鹃花的一种)炖猪脚、鹤鹑花炖肥肠,碎米花或金雀花煎鸡蛋、凉拌大白花……他们还用鲜花窨茶、糟糖、染饭、做糕饼和饮料。用以染饭的花有云南石梓等,用多种花染出五彩色。做糕饼的花有棠梨花、棕苞花等。
傣族自古认识山花野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自觉保护,把能够移植的种到田边屋后;既美化环境,又可就地取食。常食的野菜有;奶浆果、苦菜、鱼腥草、四芽菜(又名梅花菜)、树花(栗柴花)等。用家菜或野菜做成的酱叫“南滗”。
用野菜、鲜花、鲜果做成的肴馔、糕饼、饮料,浸染着山野风味,春的气息被细细品啜。傣家人说,日食绿色食品,强身祛病,妇女容颜姣昳。
古籍载花腰傣“喜食异物”。所谓异物,不外水生物。他们现今仍然嗜食田螺、田鳖、石蹦、青苔等。凉拌生鱼片、螺蛳煮鹅肉是花腰傣餐桌上的常见肴馔。此外还食昆虫:蜂蛹、蝉、竹虫、蚂蚌、花蜘蛛(俗称花大姐)等。油炸蝉、蜂,香脆可口。《礼记》:“爵鹦蜩(蝉)范(蜂),皆人群燕食所加遮遮也。”他们把树上的大蚂蚁(黄蚂蚁,又叫酸蚁)的卵,做成蚁酱,就是《礼记》中叫的“蚔醢”。唐朝《岭表录异》载:“或云其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知其味。”
花腰傣种双季稻,田里常蓄水,适合鳝鱼生长。它们在田埂脚打洞做窝,使田漏水,危及秧稻。傣族妇女在黄昏时分支起竹笼“下黄鳝”(诱其人笼捕捉)。翌日清晨来收鳝笼,每只可得一条乃至四五条。傣女肩挑成团的鳝箩,闪动腰肢,像在舞蹈,构成独特的民族风情。也有在夜间子时前用火把照射、用带齿的竹夹夹黄鳝的。把鳝鱼捉回家后,在明火中制成鳝干,备宴饮时炸脆下酒,为花腰傣的一道风味菜肴。从是否会捉黄鳝可以看出一个少女的智慧和是否勤劳。
花腰傣嗜好嚼槟榔。古籍载:“其地多瘴病,山谷产槟榔,男女旦暮以萎叶蛤灰纳其中而食之,谓可以化食御瘴。凡遇亲友及往来宾客,辄奉啖之,以礼之敬。”招待亲朋,槟榔必不可少。傣谚不是说“菜满桌子酒满碗,不见槟榔不为好”吗?
傣家的风味食品还有扁米。扁米,傣语叫“考茅”,是将半饱的糯稻谷炒至干脆,脱壳熬粥,清香异常。
绿色食品的特点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花腰傣的绿色食品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证。
(2)古而美的衣著
远古时代的傣族先民服饰,《淮南子》从生态环境说起:他们因为“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短绻不绔,便涉游;短袂挠卷,以便刺舟。”后来改变了不穿裤的习惯。樊绰《云南志》卷四载他们穿“通身裤”,即没有裤裆的套裤。傣雅语称开裆裤为。后来才穿有裆裤;而妇女则一直是穿裙。
傣族衣著尚黑、红色。衣料:多是自织自染的土布;女装也有用红,绿、紫等艳色绸缎的。
男子着黑色对襟圆领衫,大腰打折裤。用或黑或红的纱巾包头或戴黑沿帽。部分老年男子现时仍是这样的装束。
嘉庆时古籍载:“妇人着桶裙,镶花边。”
傣女衣着的最大特色在腰。一是在腰部用3米长、7厘米宽的彩带横斜(左方略高)缠裹,以系裙并束腰(因为上衣短而露肚);二是错落地系三四条围腰,逐层露出一圈圈的花边或色条。如此,腰间呈现层层色阶,律动着耀眼的色彩,宛若彩虹缠绕纤腰,勾划出傣家女儿婀娜的曲线,卓约的丰姿。花腰傣因此而得名。20世纪初年美国人威廉•克里夫顿•杜德特别注意及此。他在《台族—汉族的兄长》中写道:“其所以称为‘花腰傣’,显然是由于这族妇女的裙子缀着花边,花纹作水平纹。”早十来年(19世纪末年),经过漠沙的美国人戴维斯•亨利•罗多夫也曾喷喷称赞:“妇女的服饰很奇特,与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掸族(傣族)服装完全不同,在蓝色上衣的袖口上缝有红的翻边,腰部也用红色布带缠绕。上衣和裙的边缘都镶缀红、白、黄的条纹,非常鲜艳。此外还要套上另外一件同样式样,但却很短的上衣。”(《云南—联结扬子江与印度的锁链》) 正像戴维斯所见的,花腰傣女人的上衣特别短,这是花腰傣服饰的第二个特点。她们的贴身内褂仅及上腰部,外边的罩衣长不及内褂,不系不扣,露出肚脐和内褂下摆的银泡图案—这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短的上衣了。这种款式别致的内褂和上衣相配,使青春少女极富风韵。
女装的第三个特点是绚丽的花边和色条,这也是戴维斯在著作中提说过的。傣雅的衣下摆绣13厘米宽的各色条纹;袖口镶以红、绿、黄、蓝、紫等各色绸缎。裙摆绣五色花边。裙子都是叠穿。穿时将裙头一层层提高,同时将裙的左侧微微上提,使裙身形成斜面,名“三叠水”,露出的花边像是波纹起伏的溪流,传说那是傣乡江河的象征。傣卡女装更为花哨,上衣背部是用多种色布条镶成;裙摆绣的是彩虹。
女装的第四个特点是大量用银装饰。傣雅用小银泡(傣语叫“麻劳”)在内褂前胸横列成一个个三角形图案、领口缀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罩衣沿边都缀小银泡,呈几何图形;围脖也用银泡铺满;腰后系的三角巾也缀银泡;一条装饰性的银花腰带从背后斜挎面前,末端坠一团银芝麻响铃。傣洒戴缀满银泡和银芝麻铃的环形帽;穿前胸至后背均坠银芝麻铃的上衣。一套衣帽,需3000克银子才敷镶嵌。顺便说:傣族妇女还爱镶金齿、银齿,戴、挂多种银饰。
另外,傣女的装束还有挽髻,用绣花长巾包头。
(3)生态家园
花腰傣民居,主要有干阑式竹楼和土掌房两种。
康熙时古籍记述傣族“山居,构草楼,家人押处,稍有帷帐间其卧具”传统的干阑建筑毕竟难挡酷热,所以已逐渐摒弃,仅在嘎洒的部分村寨还遗留少量的双山面干栏建筑,作养牛、堆草之用。
人家普遍住土掌房(又名土库房)。它是邛笼系住房,是建在河谷斜坡上的粘土木结构房屋。傣族建土掌房有规矩:长形,顺红河,门向东。据说,如此方能五谷丰登、人畜安康。土掌房冬暖夏凉,能避酷暑,防火性能好,是适应干热河谷的山、水、气候的地理环境和傣族的人文环境的乡土建筑。清代诗人赞道:“家家平顶重铺上,蔽门藏阴得少宁”。在傣乡,土掌房鳞次栉比,房顶高低错落,高差数米至10余米,似阶梯级级而上,呈现整齐、敦厚、端庄、朴实的风格。
土掌房依山傍水,后山原生或次生植被发育、保护较好;河谷季雨林片断景观秀美。绿树环绕村寨,挺拔的榕树、酸角树撑起一片绿荫;攀枝花树、凤凰树红云蔽天。溪流穿过村寨,竹涧木槽引水人家。山、水、树、石与土掌房组合成美丽的风景,稻田、蔗田、果木、沟渠、山地相映成趣,协调成恬适的田园风光。花腰傣的生存环境确实独善一方,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4)商业、交通
新平花腰傣的商业贸易,在明朝古籍中已提及:“交易用金银,或五百或十日一市。”
漠沙、嘎洒一带出现较早的集市是:仙鹤街、关圣庙街、腰街、嘎洒街、水塘街。每隔五日或十日赶街。名气最大,最热闹的是嘎洒街,逢戌日(狗日)赶街。赶街日,傣、汉、彝、哈尼等各族齐集,交流物资,传递文化。
从滇中经新平至镇沅、西双版纳等地的古驿道,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马帮,经过腰街、嘎洒等花腰傣聚居区。其中有来自滇西北迪庆和西藏的藏族马帮,他们是去滇南进行茶马贸易的。从这条古驿道和分支道路,可至缅甸、泰国、老挝。新平花腰傣与外地、外国交流物资和文化、对外移民是历有年所的。
5、从社会组织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花腰傣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
傣族最初是处在农村公社的经济形态中。在唐代南诏时(公元748-937元),花腰傣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元代新平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册封傣族首领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长官。
在明代,傣族的政权组织和社会结构是土官和流官并存;领主和农奴对立。明代,云南有三个傣族知府,新平在元江知府管辖范围内。土知府街,除土知府(正四品)外,还有由汉族流官充任的同知、通判。文职人员是:召摩(文书)、经历、推官、检校、司狱、典狱;武职人员有千户、百户、巡捕。此外还有土舍、通事、把事、教授、学正、训导。但在元江府署内,流官很难立足。元江土知府那氏仍是世袭,直到明末清初。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麓川主思伦发自滇西率兵侵占摩沙勒(今漠沙),被明军击退。
明朝洪武及宣德年间,傣族首领刀翁为摩沙勒万夫长。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刀翁及其弟刀眷率领当地傣族攻占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署,控制漠沙坝区4年。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沐昆等上奏朝庭,要求调集附近土官的兵练镇压。朝庭命令都督沐昂剿捕,刀翁兄弟被镇压下去。
清朝在明朝土司系统中再设许多土千户、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土目、土舍、土巡捕等规格较低的土官职,亦在土司之列。清朝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后,新平花腰傣进人土官和流官并存的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阶段。此时仍有傣族首领任土千总、土把总。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傣族首领杨昌柞、杨陈泰、杨圣举、杨天生祖孙四代袭任新平土县丞。
20世纪初年,世袭的傣族土官不复存在,土地大量集中于汉族地主手中,傣族农民绝大部分成为佃农。康熙时古籍载:“多为勋庄佃户。”此时傣族中已无垂直的社会组织系统,仅有“召宛”--村长(汉语称“老长寨”),管理族内事务。而西双版纳和德宏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保持着土司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腰傣进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区域自治。
从花腰傣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它铸就了花腰傣文化的特质;第二,花腰傣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接触比边疆的其他傣族支系早而深,然而它始终基本保持着自己的本来面目。
6、从社会习俗规范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是外化于本民族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包括习俗、道德、礼仪、宗教、法律制度等,渗透在物质、物化意识和意识各个文化层面。
花腰傣的社会习俗规范是花腰傣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纹身
傣语叫“沙墨”《礼记•王制》疏谓:纹身是为避蚊龙之害。傣族中有与此相仿的较详细的传说。纹身的作用多种:标志成年,区别氏族,避邪,美饰。所文图案有:犁、耙、龙、虎、象、狮、蛇、娱蚣、八角花、吉祥痣等。嘎洒傣族少女也有在手臂和手腕上刺图形和汉字的,多是表示志向和表达爱情。
(2)墨齿
傣语叫“凉扣”,是傣族少女的成年礼俗。此俗同纹身一样古老。康熙《新平县志》说:“多以草药溅齿如墨。”所谓草药,即是藤本植物“麻吗”,汉语叫“臭藤果”)的果,加未成熟的酸石榴,另加崖硝,捣碎,煮成黑泥,于睡前敷齿上,数日即黑。若再涂柴烟之油,更会釉亮。常嚼槟榔也可以使牙齿黑釉。
(3)婚姻
康熙《新平县志》:“婚无媒妁,以正月子日(鼠日)用色线结球抛之,两相愿者,结而为夫妇。”傣族的择偶方式;除丢包外,还有:串寨交际;赶花街时吃“央”箩饭定情;经过托煤提亲(类似古礼纳采、问名、纳吉),双方父母交换酒碗喝酒议婚(即古礼请期)。
迎亲时,按古礼,在土掌房上泼吉祥水。
婚宴热烈。男子喝酒猜拳(有“鲜花拳”、“黄鳝拳”,女子玩“转鸟头”游戏(又称“雀头拳,”)喝酒。
结婚循古礼,民族风味浓烈。婚礼在子夜举行,用火把驱邪后新娘才能进新郎家的门。婆婆抱稻草带领儿媳去喂牛,同时给儿媳带笠帽。在婚礼上,长辈为新人套线圈,祝福婚姻牢固(《礼记》有“女子许嫁系缨”的记载)。圈线后,举行“浇水灭火”仪式:男女新人彼此把脚放在对方的脚背上,长者在上用水浇灭火把。让水流过脚背,表示赴汤蹈火不分离。接着,夫妻同食蛋黄饭、共饮交杯酒,此即古礼合香。然后在新房举行抓饭仪式,饭甑上横放镰刀,表示不畏险恶,有饭同食。
新婚之夜,新娘与送亲女伴同宿,三星未落时赶回娘家。新郎跟去“回脚迹”。
新妇一年回丈夫处四次,每次小住数日,待有身孕后,才长住夫家。这是不落夫家的望门居遗俗。现今改变为在娘家住数日或数月后即来夫家长住。
傣族姑表不通婚,有利于优生;但姨表可通婚,对优生不利。
傣族过去有叔嫂婚和“兄终弟及”的习俗。
昔日无生育者可娶二妻、三妻;次妻不是妾,地位平等。
(4)家庭
傣族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为家长。子女成家,另立门户。父母从幼居,幼子或招赘幼女继承父母财产,赡养父母。
傣族妇女与男子同耕,并纺织,承担家务劳动,善捕捉鳝鱼。
傣族的血亲观念强。在家庭生活中,父族、母族、妻族、夫族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亲属称谓重视横向关系而不重纵向关系。
傣族无家族继承制度,宗族现念淡漠,无宗祠和宗族团体。
以往,离婚不办手续,分开后即成事实离婚。女子无分财产权利。幼小子女由女方抚养。
(5)生育
分娩以往是由母亲或邻居老妇帮忙。水塘、嘎洒一带用踩碎的织布梭筒的利口割断脐带。把胎盘夹于村外的“麻勒”果(无花果)树的丫上。然后为产妇焖土锅饭、煮红糖鸡蛋、烹鸡。
婴儿出生后,家人择吉日为孩子请“祝米酒”(满月酒),邻里来贺。
按性别排行加名字给婴儿命名。男性:老大—艾、老二—尼、老三—桑、老四—赛、老五—介,……;女性:老大—依、老二—易、老三—安、老四—延、老五一娥,……排行称呼接近德宏傣讷。排行后的名字,表示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例如:“罕”—金子,“艾罕”则表示老大像金子一样贵重;“握”―—荷花,“依喔”表示长女像荷花一样美丽。取名用字与西双版纳一样。
(6)氏
傣族无姓氏。明王朝赐傣族首领姓(见《明孝宗实录》卷31),于是有刀、召、罕、多、思、放、范等姓。这些姓氏一部分被沿袭下来。
道光《云南通志》引述了《恩乐县志》关于傣族人名的介绍:“夷,多姓刀,又[有]以儿女名字作姓氏者。夷人呼父为爸(波),呼母曰畔。如生长男,则名喇艾,遂呼父曰爸(波)艾,母日咩艾;生长女则名喇叶,遂呼父为爸(波)叶,呼母为洋叶。”
现今大多数人采用汉族姓氏。漠沙、嘎洒傣族,以刀、范、白、陶、杨姓为多。
(7)丧葬
花腰傣无论婚、丧都保持着古风遗俗。
康熙时古籍记载:“丧衣绯,架木置尸其上,吊者各发布缎一方。召‘贝马’(按傣语应是‘布摩’ ‘牙摩’诵夷经,三日以草簟而舁之山。妻不更嫁,名曰鬼妻。”按:现今是行火化土葬。
老人弥留时,儿孙守候床前“接气”。老人咽气后,杀“断气猪”,按古礼为死者沐浴更衣(古礼谓“敛”),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币放进死者口中(即古礼“饭晗”)。在土掌房顶竖起红幡,放鞭炮,全寨人闻丧,立即前来帮忙料理。血亲闻讯,牵牛、猪、羊、带吹鼓队来奔丧。花腰傣把人生看成是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生死是和谐统一的,所以他们认为:红(婚)白(丧)皆是喜事。于是赴丧的妇女都着盛装,傣洒妇女还撑大红绸伞。
傣族丧事隆重。停灵堂屋(古礼谓“殡”)供吊唁。“牙摩”(女巫)唱述死者的一生,为死者指出归路,同时在灵前献饭。晚上,至亲家属跳舞、“闹丧”,此即明代《百夷传》所谓“娱尸”。发送(出殡)从寨门的阴门出,儿孙头扎长孝布、腰挎长刀。长子举火把、提灯笼在前开路。女婿等抬棺木。拖地孝布表示为死者铺路架桥。随后的血亲女眷打大红伞罩住自己的灵魂不要跟死者一起去。她们倒背“央”箩,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带走家里的钱财。一路唱挽歌。送葬的邻居,每人抬一根木柴,供火化。
至墓地,用鸡蛋卜圹。选定圹后,火化棺材,同时焚烧死者生前用品。将骨灰埋进圹内,众人拜别。长子撒米花,众人争接,以接得多为大吉。在圹右侧掘坑,埋酒罐,供来年卜吉否。
(8)节日
A、春节
傣语叫“牟养”。时值栽早秧之际。
腊月底杀猪、宰牛、敲狗、打粉耙,做清洁卫生。
腊月三十日中午立幼松于屋前,并撒松毛于堂屋,献供品给祖先。家家拜天,放铳(土炮)。除夕有守夜习俗。凌晨,鸣炮后,燃起两烛香去水井挑新水,抢得第一挑水的为大吉;晨挑新水,也是为了让终年辛勤挑水煮饭的妇女休息,表示男子的关爱。大年初一,妇女们不再做活,安闲度日。中午全家在松毛席上饮宴。初二日新娘偕新郎携礼品回娘家拜年。少男少女在场上丢掷花包、打陀螺、荡秋千、唱调子。水塘镇青年男女有“玩年”的风俗。初三携猪头去献父母的坟墓。节日最后一天,全村吃团结饭。饭桌在村道上摆成长龙,颇富气势。
过完年后,清扫寨子,驱逐“匹嘿”)-—山羊变的恶鬼。“牙摩”摇法铃警告山羊鬼。村童执“神棒”,掷野果,迫赶身上跨着稻草扎的驱鬼神的黑山羊。
B、花街节
是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傣语叫“还弄”,直译:大玩。时间各地不一。漠沙一带在正月十三日(小花街)和五月五日(大花街);嘎洒、水塘一带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
传说,花街最初起于漠沙粉牛渡(古渡口),是为纪念杀死恶龙的英雄而举行的。
花街是傣族姑娘赛装、媲美的游街盛会,也是小伙子择偶、定情的大好时机,被称做“东方情人节”。最富民族情韵的是叫“吃央箩饭”。
C、端午节
五月初五,寨寨宰牛,家家杀鹅,蒸“龙”粑(傣语叫“考贺麻”,亲朋欢聚。
D、中秋节
白日,女人去摸螺蛳,男人去拿鱼寻鸟。回家后杀鹅。
人夜,每家在屋顶平台上放方桌,四角摆放四个像月亮一样圆的糯米耙(上插冷香),献上肉食,供奉祖先。祭毕,饮酒赏月,放铳。
中秋节祭山神。每家原本有“灶石”(傣语叫“贯梢),是三块石头在大树脚摆成品字形,神圣不可侵犯。中秋节时,在上架锅煮鸡祀神。
(9)淳朴民风
A、性情温和。康熙《新平县志》、《伯麟图说》、道光《云南通志》等古籍提到花腰傣都说“性和”、“气柔”、“性情淳朴”、“性柔畏法”。“畏法”当读作“遵纪守法”。在家中,夫妻恩爱,敬老爱幼;在邻里间,和睦友好,以“少言为礼,谦让为仁”。
B、团结互助。建房、栽秧和婚丧之事,举寨助其成。
C、以礼待人。对客人热情接待。与山区民族友好往来,拜“干亲”。
D、勤劳刻苦。康熙时古籍载:傣族“勤耕种,不商贾。”
E、勇敢。古籍载:“男女勇健,走险如飞。”
(10)宗教信仰
与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傣伪、德宏和临沧地区傣讷不同的是,新平花腰傣长时期基本上只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祖先,反映了他们善恶相对、因果相报的世界观。
新平花腰傣有以下重要祭祀活动和巫术行为。
A、祭寨神
傣语叫“黑宛”。寨神,以村中大石或榕树为标志。每年腊月杀猪,在寨心祭献。
B、祭“龙”
祭“龙”的历史悠久。《淮南子•要略篇》云:“操舍开塞,各有龙忌。”许慎注日:“中国以鬼神三事曰忌。北朝南越皆谓之‘请龙’。”闻一多谓:“‘请龙’实在就是‘祭龙’。”
祭“龙”是花腰傣最大的农业祭祀,在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祭“龙”,傣语叫“黑社”,直译:做社。社,据《礼记》、《白虎通》等古籍解释,是指上地神,也指祭祀社神,也指祭祀社的节日。中国古代社日,汉代以前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约在春分前后),兼有祭神和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
民国23年《新平县志》载:花腰傣“每年二月上丑日(按:初二),村人于树下屠鸡豕祭献,名曰‘祭龙’。祭毕,颁胙饮酒,即古春祈之义。神以树为之,名曰‘祭龙树’。行一跪四叩礼。”
以下是我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嘎洒等地的见闻。
主持祭祀的“龙”头,傣语叫“贺社”。直译:社头,任期三年。选举方式是称每户男性家长的衣服的重量,最重的当选。
祭祀在“龙”树下举行。“龙”树多是榕树,傣语叫“顿海,当地叫“万年青”。
祭祀时,在“龙”树下杀猪宰鸡,将蔑编的六角形法器“达寮”衅血,沽鸡毛,挂于“龙”树枝上,供献牺牲和“龙”耙(傣语叫“考喝茅;”),“牙摩”(女巫)吟唱古歌颂词,祝愿稻谷丰登,人畜安康。祝毕,把猪颔骨挂在树上,将“达寮”插进秧田。全寨男人聚在“龙”树下飨胙。
“龙”树林,具有神圣性,不可触犯,成为傣族传统的自然保护区。
有些村落的祭“龙”把公祭土地神扩大到公祭寨中已逝的著名老祖先,即是把自然崇拜扩大到祖先崇拜。
更有的村落,例如腰街镇的南碱寨,四月间,还要到江边祭龙。这是祭漠沙江中的龙。这龙,傣语叫“勒”,已经不是“社”的概念了。
西双版纳傣仂把社神叫“披曼”,或用巴利语(因傣仂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叫“丢拉曼”;“丢拉”是巴利语(神)的略语。社神作为村寨的保护神,供奉在村边的小树林里,以土碓或树为标志。对社神的祭祀傣伪语叫“灵披曼”,直译:养寨鬼。全村在栽秧后举行祭祀,有时在春耕前或秋收后也举行。德宏村社组织已解体。社神叫“寨头鬼”,勐神叫“大社神”。从比较中不难看出花腰傣祭“龙”的原始性。
C、叫谷魂
傣语叫“黄罕考”。用牺牲在堂屋供献“朗考”。直译:稻谷女神;也可译为:谷魂奶奶。祭祀时,妇女念诵祭谷魂词。
收回稻谷,在谷仓柱上挂几串谷穗,在谷堆上放几只鸡蛋,家庭老妇析祷:神庇佑,谷满仓。
傣仂和傣讷都有叫谷魂的习俗。
D、祭“朗勐”
朗勐,可译为勐神(女性),是地方保护神。漠沙一带的傣族人家,门头都架设献祭朗勐的祭台,节庆和婚丧都祭祀,祈求家中清吉平安;杀年猪时用猪颔骨祭献,祈求养畜顺利。
E、祭“田公地母”
田公地母,傣语叫“波海咪纳”。民国《新平县志》:“每年六月初六日,农人持壶酒、双鸡祭田,谓之‘祭田公地母’。祝曰:‘五谷成熟,穰穰满家’。行一跪四叩礼。”
此外还有:在灶台上祭灶神,过年在屋外祭太阳神。
每家都供有祭祀祖先的祭台。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和德国牧师相继到漠沙传布基督教,傣族信徒1500余人。80年代末,仙合村教堂有教徒74人。外来宗教对花腰傣的整个原始信仰系统没有影响。
7、从文化、教育、科技看花腰傣文化生态
(l)语言文字
花腰傣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或称台语支)的西南语群中的傣语的一种方言,既不同于西双版纳傣讷语,也不同于德宏傣的语,也不同于金平县和江城县的傣端语。据邢公畹教授调查,花腰傣语有25个声母、58个韵母、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傣雅、傣卡、傣洒可以自由通话。据我听,他们的语音略有区别:傣雅语音较轻柔,傣卡和傣洒较重;傣洒说话快,鼻音重。一些古词语,傣雅和傣卡、傣洒不同。
1942年南开大学邢公畹赴漠沙调查傣雅语;1982年石林赴漠沙补充调查。他们研究了傣雅语在40年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母体系的有序化;语法结构的文采化;新词、新句式的增加。但是,傣雅语的音韵格局和基本骨干、基本词汇、基本句法,仍然如旧。
花腰傣没有民族文字。1945年,贝里德为方便传教,与傣族小学教师刀丕训合作,采用注音符号,根据新平傣语的特点拼写,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的章节,名《由仆到主》(约瑟故事),于1951年在昆明印行。我见过此书。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漠沙,见傣族老人白绍周用英文字母拼写傣雅语;加上6个声调符号:从“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看”,以上两套符号都不能算文字。所谓“新平傣文”、“花腰傣文”,事实是不存在的。
(2)教育
据康熙时的古籍记载:“游泮子弟亦彬彬可观焉。”雍正时的古籍载:“通汉语”。可知在明末清初,花腰傣地区的教育已有一定规模和成效。
(3)傣医
花腰傣有用草药治病的民间医师,称“摩雅”。他们用各种植物的根、茎、叶或动物的皮、毛、筋、血等组方,治疗各种疾病。腰街镇纳哈村有一农户,收藏祖传秘方,治疗骨折神效。
(4)卫生
花腰傣极爱清洁卫生。康熙时古籍记载他们“喜浴,极寒尤然”。道光《他郎厅志》载:“见水即浴,最爱清洁,生质秀丽。”
(1)文学、艺术、体育
A、民间文学
a、歌谣、韵语
花腰傣歌谣的句式长短不拘,格律不求严整,一般是押脚、头韵,即上句末一字与下句头一字韵母相同;或者押头韵,即上句第一字与和第二句或第三句、第五句第一字韵母相同。
由此可知,傣歌谣音韵铿锵,具有排比、往复的音乐美,风格朴素婉约。
我在漠沙曾读到白绍周从“牙摩”(女巫)口头记录的古歌《“悲哈”歌》,译为《逃难离境》,160行,唱述傣族在向南迁徙的途中的凄楚,例如:“离乡走进铁井,没有铁锅煮饭,没有铜锅热饭。用竹筒做甑子,鸡蛋壳做锅,翘首望漫漫长途。”朴实的词句是何等动情!
赶花街时唱的“蒙面情歌”(“花街情歌,’)可以说是花腰傣民歌中的精品。它们借景抒情,十分优美。白绍周的妻范美珍是著名的歌手,白绍周从她的口头记录了《水不落不见滩》、《阿哥的乖鸡哪里放》等传统情歌。
广为流传的《罗三和娥娘》是一部爱情悲剧叙事诗,可与汉族古典名篇这《孔雀东南飞》并美。
花腰傣有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学形式—情语,是男女青年幽会时讲的“悄悄话;句式工整押韵,话语含蓄,动人心弦,代代相传。
b、神话、传说、故事
在傣乡,几乎每条河、每座山、每种花木都有神话传说。
著名神话、有创世纪性质的《洪水》;有与“吴刚伐桂”同一毋题的《榕树》。
风物传说:《牛头山和土林》、《马龙河》等。
风俗传说:《花街的由来》、《花腰傣为什么喜欢吃狗肉》、《结婚偷臼的来历》等。
故事:灰姑娘型故事《阿叶哈毫姑娘》、七仙女型故事《借银葬父》、羽衣女型故事《鸳鸯》、青蛙王子型故事《蛤蟆儿》等,还有幻想故事《年猪》、《龙》、《挑柴》;机智人物故事《憨大》。动物故事《人和老虎做兄弟》、《蝙蝠为什么天黑才出来》等。另外有从汉文古籍中来的傣族故事,例如从《毛诗•苍伯传》来的颜叔子故事、从《庄子•人间世》的栋树故事等。明朝状元杨升庵(慎)的故事,也在漠沙流传。
B、民间美术
成就主要表现在工艺美术上,例如刺绣、竹编、银器等。
C、音乐
康熙时的古籍说花腰傣“男女喜笙歌”。
民间乐器有;唢呐、“筚”(笛)、葫芦笙、三弦、铓、鼓等。
民间经常演奏的曲调,主要有:芦笙曲《羊打架》、《春礁调》、《刺戳调》等;塞萧曲《大开门》、《鹧鸽调》等;三弦曲《过山调》等;鼓调《猫猫舞曲》、《大飞旋》等。
民歌曲调,主要有:男女情歌对唱《串寨调》、《寻伴调》,宛转悠扬,情切切,意绵绵。宴席上唱的《酒歌》亲切优雅,祝福真挚。《哭嫁调》、《哭丧调》、《苦情调》音调低沉、凄清,如泣如诉。祭祀时唱的《招魂调》、《唤月调》、高亢、低缓错落,析愿深切。
D、舞蹈
“猫猫舞”兴起于嘎洒镇新鱼塘村。所谓“猫猫”是传说中猫头虎身的神异动物。它助人战胜两对妖魔,人们为纪念它而舞。由30多名男子踩着锣鼓点舞蹈。
大鼓舞,流传于漠沙镇关圣村一带。有“进堂”、“跳乐”、“过山”等套路。
此外还有三弦舞、芦笙舞等。
E、体育竞技
有游泳、漂流、爬杆、打陀螺比赛和丢掷花包表演。游泳比赛,男青年可沉入江底达数十分钟之久。按:中国古籍有关于傣族先民潜水刺鱼的记载。
嘎洒镇南蚌村的“跳虎头”最精彩,类似汉族“舞狮”,有“猛虎下山”、“恶虎追豹”、“饿虎扑羊”等表演套路。
20世纪80年代根据花腰傣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铃铛,编成银铃操,节奏是用傣雅音乐的旋律,溶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
从以上粗略的鸟瞰,我们看出:新平花腰傣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文化状态,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花腰傣是一个活鲜鲜的文化群体。花腰傣文化从花腰傣所处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说,是有其合理性的,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它有别的民族所欠缺的东西,正像别的民族也有花腰傣欠缺的东西。花腰傣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人类文化生态链的一环,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和财富。这种文化模式(文化结构)与别的民族的文化模式互为宝贵的参照系,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花腰傣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人类文化多元互补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花腰傣文化无比珍贵,应当保护和继承!
 三、新平花腰傣文化面临的现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总是要寻求发展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既包括社会、经济、政治,也包括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GNP(国民生产总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增长了,但如果不注意发展作为民族立足之本的民族文化、甚至抛弃民族文化的话,人们就会成为逐利的“经济动物”,民族的优秀传统就会不正常衰亡,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就会消失,“文化链”、“民族链”就会断裂,人类不能持续发展,就像自然受到破坏,会造成“生物链”的断裂,影响生态失衡,世界不能持续发展一样。
当今,新平傣族,同样面临需要一方面发展经济,一方面保护生态和文化传统的现实,需要解决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在傣乡,粗放型的掠夺性的农业开发,造成生态被破坏是严重的。且看以下一些事实。
20世纪7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甘蔗种植业,提出“甘蔗上山”,破坏坡地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糖厂和造纸厂所排污水污染傣家人赖以生存的嘎洒江、漠沙江,问题不容忽视!
烤烟生产过度发展,烤烟以木柴作燃料,毁灭林木,破坏了自然生态。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的自由利用促使农民尽可能地将公共资源转变为私有财富,或通过滥用公共资源获得个人的效用或便利,从而最终使全体成员的长远利益遭到损害或毁灭。这就是美国学者哈丁(Handin )提出的“公地的悲剧”定律。这个定律,在傣族农村表现得相当普遍。我们看到,在嘎洒江、漠沙江及其支流(例如丫味河),每天都有二三人为一群,身背电瓶,用长竿牵引电线,人水电鱼,“竭泽而渔”。这虽然仅是个别人的行为,但是,这种聚沙成塔式的对环境的破坏,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国际环境学界把它称做“微小行为的暴行”。在人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由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人的行为方式是有强烈作用的。所以,环境保护,要求人的现代化。
当今,以传统知识系统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浪潮冲击下,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蜕变和消失,社会文化正在走向单一化。新平花腰傣的文化传统也正受到这种浪潮的冲击。
学校的双语(傣语和汉语)教学仅到小学二年级。作为民族构成要素和基本条件的傣语正在悄然缩小使用范围。年轻一代已逐渐不说傣话,影响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发展。
在花腰傣文化中地位显著的服饰,穿戴程序繁复,需2个小时,年轻女子已经不会穿戴;甚至认为“土”,不爱穿戴。现今日常穿着民族服装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少量中年妇女。
四、探索保护和继承发展新平花腰傣文化的途径
世界文化史的发展规律证明:文化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构成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具有稳定性,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但是,文化传统又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必然会不断变化、丰富、更新。文化的发展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在继承中发展,即是说,需要在动态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历史证明:花腰傣文化是有存在价值的,它的古老和独特具有世界意义。所以,花腰傣文化与现代化接轨,就必须继承传统,借助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在文化现代化上也应当是多元的,不应当只有一条路。花腰傣应当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接轨的独特道路,不允许用别的文化模式来取代自己的文化模式!花腰傣应当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更新统一在现代化的基础上。
花腰傣文化除了自我更新外,还应当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民族乃至傣族其他支系的新鲜文化因素,并经消化后熔铸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总结世界上一些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以牺牲本民族传统文化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的教训,人们终于认识到: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适应、促进、发展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寻找到生长点,以实现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我认为,现今从云南农村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可以作为这样的生长点。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将有价值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完整地保护于原生环境中,并使其正常地延续下去;通过传统文化在自身前进道道路上的不断创新,实现富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文化转型。建立这样的示范区,由点到面扩展,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互动机制,即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一-至少在目前是如此。
为此,云南的一批学者,包括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建筑学家,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新平地方政府支持,选择腰街镇南碱村为试点,村民积极参与和管理,建设“南碱傣族文化生态村”。
南碱,傣语名“纳格”,意为:“格”树田。村民54户、217人,全是傣卡(俗称汉傣),民族文化单纯的特色鲜明、典型。地处漠沙江西岸、丫味河与漠沙江交汇处,村寨依山傍水,环境独特,景观优美。村民具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愿,并积极行动。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组,通过考察,写出了《新平县南碱村傣卡文化生态资源调查》、《南碱傣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建议书》,建筑学家设计出了南碱傣族文化生态村规划和新型土掌房外观图。这些设计图,在保持民族建筑特点的同时,使土掌房的形式多样,利用天然建材,保持芳草绿地和水源,使土掌房住宅实用、文明、卫生、典雅、和谐,争取加人到世界建筑的新型住宅—生态住宅的行列中去。村民普遍欢迎这样的土掌房。建成之后,南碱的建筑群定然蔚为壮观,生态住宅功能的优越性将日益显现,成为一方的样板。
从我们考察过的村落看,嘎洒镇大槟榔园也是一个理想的适宜创建傣洒文化生态村的处所。它的可贵处在于:建寨历史悠久,至今基本上保持着村落的古老面貌(如围墙、寨门、寨心等),村落基本上具有文化特征,文化意蕴深长。交通也方便。
在漠沙镇也应当选择合适的村落,创建傣雅文化生态村。
在各地一个个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以考虑由点推向线和面,将水塘、嘎洒、腰街、漠沙连接起来,建设红河上游花腰傣文化生态社区,或称文化生态走廊。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包含着文化与社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旅游业等部门兴办以传统文化价值为内核的社区文化产业,使贫困的村落致富,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作用。
新平民族工艺品开发公司,立脚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组织腰街镇南碱村妇女刺绣、嘎洒镇南蚌村妇女织染、男子编竹器、土锅寨妇女制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许多造型更加美观的工艺产品,创造了“良母叠”这个品牌,有较高的实用、装饰、收藏价值,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平县在建设绿色经济大县中,提出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开发名、特、优、稀果蔬品种。新平县的热区主要分布在红河上游—嘎洒江和漠沙江的干热河谷地带,即漠沙、腰街、嘎洒、水塘等乡镇的一些地区,面积210.6万亩,适宜栽种果蔬面积40万亩以上,主体民族是傣族。
花腰傣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有收益。例如,2000年1月在南碱村建设台湾青枣高产优质示范园,种植青枣130亩,仅7个月就开始挂果,产量:每亩750千克,按最低收购价,净利润在3500元左右;当果树进人第三年的丰产期,每亩产量可高达1.5吨,净利润高达8000元。南碱村还将扩大果蔬栽培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且,色彩多样的累累果实本身就是美丽的风景,可以招至众多的游人。新平县把龙河村定为生态旅游点;而南碱与龙河相连,可以合组成生态旅游区,共同发展花腰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傣族文化生态村,是把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古老民族文化置于全球现代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之下,在本土世居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民族文化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对于社区人民文化自然意识的建立、世界文化生态保护事业的未来,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花腰傣文化有光荣的昨天和今天,明天也必定辉煌。现代化昭示了花腰傣文化的灿烂前景!
摘自《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

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元江傣族傣腊支系族源族称初探
 下一篇文章: 浅谈元江流域傣雅人历史渊源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