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的“摆”
莫所连
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历史悠久与否,自她产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树立,必将产生与其相呼应的或庆典或祭祀的集体活动,以之寄托或宣泄心中的苦、乐、哀、愁,傣族将这种活动称之为“摆”。傣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辉煌的民族,其“摆”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沿传不衰,呈现出了传统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摆”活动。本文拟从德宏傣族的种种“摆”形式,透视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傣族的时代精神风貌。
一、“摆”在傣族心目中的地位
傣族的“摆”,虽然可以说是一种节日,但是在傣族心目中,“摆”与其他民族的节日、纪念日有着感情上、理念上的不同。正如田汝康先生在《摆夷的摆》(民国31年11月)中所谈到:“摆在傣族村民中到底有什么样一个地位,我们简直难以形容。他们不但渴望能做摆,并且对做摆还有一种贪得无厌的念念不忘的心理,做了一次还不够,接着两次三次的做下去。旁观的人,提到做摆,大家同样好像着迷似的,所有日常的工作可以停顿不管。摆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魔力,这样不可抵御的传染力。”虽然田汝康先生对“摆”在傣族心目中的地位描述已过去几十年,但仍然能较为形象、贴切地适用于当代,仍然能说明“摆”在当代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摆”是傣族人民享受生活、宣泄内心感情的最佳活动方式。
二、傣族“摆”的形式
(一)丰富多彩的传统“摆”
傣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所产生的传统的形式多样的“摆”,多为宗教色彩浓厚的活动。
1. 集体“摆”
佛塔“摆”(傣语谓之“摆广母”或“摆瓦”):这种形式的“摆”,是上座部佛教比较隆重的佛事活动之一,时间是傣历四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佛塔“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年傣历四月十五日必须举行的塔“摆”;另一种是修塔时举行的塔“摆”。举行塔“摆”以塔附近村寨为主,联合其他村寨举办。准备工作进行两天,即清扫摆场、搭戏台、布置商业摊点等。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各村寨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抬着供品前往摆场。首先是全场群众聆听佛爷诵经,听经结束后文艺活动开始,有的唱歌,有的跳舞,买卖货物,热闹非凡。举行佛塔“摆”已有近千年历史,一直沿袭至今,是广大傣族及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件盛事。
春季“摆”(傣语谓之“摆冷细”):春季“摆”是佛事活动之一,时间是傣历四月中旬(农历正月)。摆场设在奘房院场中。这是纪念迎接果旦玛即释迦牟尼佛回故乡——勐嘎比拉洼(古印度北部加迦毗罗卫国)的日子。其活动形式与佛塔“摆”相近。
晋升和尚“摆”(傣语谓之“摆罕尚”):晋升和尚“摆”是傣族佛事活动之一,时间一般在傣历五月的某一天。首先准备好“拉架玛”(用竹片编成一种花纹围在奘房周围,备有各种彩旗、芭蕉树及和尚奘房里的日常用品),然后给准备晋升的沙弥命佛号名,例如 “阿里亚温沙”、“苏静纳法”等有别于普通百姓名字的佛号名,从此这些沙弥就升为和尚而不再是沙弥了,以后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步升为“召门”、“召举”、“过铁”等,一步步向上晋级。命名完毕后,就赠供品。此时,鼓声阵阵,彩旗飘扬,整个摆场呈现出浓烈的佛教文化气氛。
村寨赕佛“摆”(傣语谓之“摆露赕”):村寨赕佛“摆”是群众共同做功德的佛事活动。时间是春节过后至春耕前,一般为3天。筹备期间,首先到缅甸迎取(实为购买)一尊或数尊佛像,准备好各种各样的供品。节日前一天抬着佛像或供品到大的村寨进行游展,其目的是一方面告示人们某村寨做大功德了,另一方面过路人见到佛像来游展,就会捐些钱表示自己也积了一份功德,祷祝菩萨保佑。节日当天一早,年轻人敲锣打鼓,老人们拜听经文。晚上歌声嘹亮,祷告佛主保佑全寨男女老幼身体健康,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能否举行村寨赕佛“摆”,由寨里的财力决定,并非每个村寨都举行这种“摆”。
进洼“摆”(傣语谓之“摆毫洼”):从傣历九月十五日到十二月十五日期间,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都要举行进洼“摆”——拜佛、赕佛、念经、听经活动,也就是教徒们到奘房里听经、祈福、向佛祖忏悔、请佛祖保佑、向佛祖供奉物品、积功德的一种严肃的佛事活动。在这3个月期间,每7天做赕一次,教徒们轮流向和尚及进奘房听经的众教徒提供食品(左底和朵列教派均食斋饭,耿奘派食用荤菜)。进洼期间,社会上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谈恋爱,不结婚,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后所有社会活动才恢复正常。
2家庭“摆”
赕佛“摆”(傣语谓之“摆帕嘎”):这是傣族佛教徒个人行善事、积功德所举行的赕佛活动,其目的是佛教命名得到升格。佛教徒赕一部或数部经书就升为“坦”,赕一尊佛像升为“帕嘎”,赕第二次佛像就升为“维善”。主人感到光荣,很受人尊敬。同时表示自己对佛主十分虔诚,展示家庭的富有,今生来世都要拜佛诵经,最终能使自己随佛祖升入天堂无生死轮回。所有准备工作和相关仪式、供品等与村寨赕佛“摆”相同。
此外,傣族还有出洼、干朵、摆拉罗、儿童入寺、斗鸡和赛歌等传统节日活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摆”
傣族“摆”不仅承袭了传统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节日也增添了许多新时代的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富有时代特点和气息。在这方面,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最有其代表性。
泼水节,据传说是历史上傣族人民为了纪念聪明、勇敢的傣族妇女化身——七位姑娘,而举行的节日活动。泼水节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对妇女的尊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集中体现出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泼水节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当今,泼水节活动要持续3天(时间在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恰是傣历“沙嘎历”新年)。第一天,农村城镇的广场都装饰一新,布置龙亭、水龙。上山采花的人群或乘车或步行,络绎不绝;采花时,满山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摘取最艳丽、最娇嫩的花枝;采花结束后,众人五人一伙或十人一群,围坐在阴凉处,共同享用千包饭、泼水粑粑;此时,山上的一块平地上已传来了象脚鼓声、山歌对唱声和众人的欢呼声,声声响应在山间。唱罢、跳罢,采花的人井然有序地坐上采花车返回广场或各村社佛寺,将采来的鲜花插在龙亭周围,并把圣洁之水浇向龙亭,又起舞狂欢。傍晚,采花的人共进团结晚餐。晚上,龙亭旁举行电影晚会和各种文艺表演。第二天,在广场举行泼水仪式。在仪式期间,各种民间艺术登台表演,有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和农村自编自演的舞蹈、山歌、祝福词、小品等节目,充满着喜庆的氛围。此时,随着主持人的一句“仪式结束,泼水活动开始”,顷刻间,广场上水花四溅,人们相互泼水,互相祝福。此时,街道上也是一片水的世界,过往行人都享受到了水的美好的祝福。晚上,广场燃放礼花、孔明灯,人们欢歌狂舞,直到深夜。第三天,以傣学会组织牵头,分别到各个大奘房、村寨参加泼水、狂欢。晚上,电影院、小礼堂等安排有傣族特色的专场文艺表演、服饰展演。
节日搭台,经济唱戏,是近年来泼水节的成功之笔。以瑞丽市为例,它除了原有的傣族传统文化展演外,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当地政府承办,而且已逐渐走向国际化。如中缅胞波节、泼水节期间,两国共同举办了选美、花车展示、商贸、投资、文化研讨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已成为德宏谋发展、提高知名度的一项重大活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德宏对外宣传的一张特色“名片”。
(三)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摆”
傣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民族。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部分家庭已迈向小康。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傣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于是各种现代“摆”应运而生。
功德桥“摆”:这是傣族的某一个家族为了方便群众,同时也是为了积功德,整个家族捐资共同修建桥后举办的通桥庆祝活动。在此期间,建桥的家族会邀请部分亲戚共同参加活动。同时,为了助兴,会请专业或业余傣族文艺演出队前来表演。庆祝活动时间一般在3~5天,附近村寨群众会不请自到,共同参加庆祝活动。举办庆祝“摆”的家族在赶摆的第一天,准备好饭菜,在某一农户家里专门招待来宾。摆场里有快餐、百货、晚点摊等,出售给前来观看演出的群众。活动不仅吸引傣族群众,而且还吸引了其他民族的群众前往观看。
此外,傣族的现代“摆”还有一系列有关大工程竣工后举办的庆祝活动,其活动方式与内容基本与功德桥“摆”相似。
三、“摆”的文化内涵
傣族对过“摆”情有独钟,除田汝康先生在《摆夷的摆》中所谈到的傣族对做摆有一种念念不忘的心理外,我们还可从中窥视出傣族的“摆”兼容着几方面的文化内涵。
一是佛教文化的积淀。无论是集体“摆”,还是家庭“摆”,其活动程序、活动内容、庆祝方式等等,都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充斥其中,充分说明了佛教文化在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淀和深厚影响,从而形成了傣族自成体系、自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说,传统的“摆”,是对佛教文化的再回顾、再丰富、再创新,是对佛教文化顶礼膜拜的心理体现。
二是商业性的兼容。在摆场上,我们通过活动内容,在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释放心情、愉悦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围坐在饮食摊点前享受到傣族各种富有特色的饮食,购买到傣族妇女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巧技,编织历史、编织爱情、编织未来,花纹绚丽多姿,奇幻无比,冷暖色对比强烈,色调鲜艳的傣族织锦。傣族的“摆”,是商业性的兼容,充分说明了傣族精明的商品意识。
三是娱乐性的场所。摆场在傣族的心目中,是一个集体娱乐的场所。大凡一个摆场,不仅有传统的傣族嘎秧、武术表演,还有现代乐器伴奏的傣族新傣歌表演等等。不同形式的文娱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欣赏口味的人群,使“摆”场上汇集了男女老幼,烘托了“摆”的氛围,增强了“摆”的吸引力。应该说,娱乐性才是“摆”的主要文化特征。
四、“赶摆”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风貌
无论是传统“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摆”,还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摆”,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从中也折射出傣族诸多时代精神风貌。
(一) 体现积极乐观的精神
在赶摆期间,傣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穷,一听说哪里赶摆,都会相互转告,相互邀约,共同前往。人人穿上新装,敲锣打鼓,共同庆贺。在摆场里,大家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当象脚鼓响起时,中青年男女便自觉围着跳起嘎秧舞;当堆沙节的仪式结束,拳师们会跳进院场中间,或耍拳或舞刀舞棍,拳声、棍声呼呼作响,围观的群众此时也会呐喊欢呼,节日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从中体现出了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场“摆”的举办,由于其程序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傣族的意识里,只要是做“摆”,即使家里再忙再困难,都会积极响应。家家腾出人力,捐钱捐物,协助做好筹备工作和来宾的接待工作,同心协力把“摆”办好。目的是为了做功德。同时,更主要的是体现傣族人民那种精诚团结、协作共事的互助精神。
(三) 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追求具有时代韵味的、广泛的、能展示自己的娱乐活动。不仅积极参加本民族的“赶摆”,遇有其他民族的节日也踊跃参加。无论是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目瑙纵歌节、阔时节等本州其他民族节日,以及国庆节、元旦节等现代节日的“摆场”上,都有身着本民族服装的傣族群众的身影,且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令其他民族感叹。这从中反映了傣族人民不仅在物质生活水平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而且在精神文化追求上也同样体现了与时俱进。
(四)体现珍惜民族文化的心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族为开发和建设祖国的西南边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亦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形成了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傣族智慧的集体结晶,它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根植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中,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它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倾向,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赶摆”,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是一种享受的机会,也是集中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盛宴”,从中也反映出傣族人民珍惜、传承民族文化的心理。
可以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傣族的“赶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参与性、娱乐性,而是其物质生活提高的表现,是追求广泛的、讲求民族团结的、获得娱乐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盛会,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田汝康:《摆夷的摆》,载《德宏史志资料》第六集,德宏州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1986
年版。
(作者单位:德宏州民语委民族研究所)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