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耿马傣族源流
南桂香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傣族人口5万余人。耿马傣族分傣纳、傣德、傣来(山傣)3个支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耿马、孟定、勐撒、勐永、贺派等乡镇。自秦汉以来,正史和私家著述资料中不断出现有关傣族的记载,但这些记录大多零散、杂芜而简略。耿马地处化外之区、羁縻之地,相对封闭、隔绝的地理社会环境,古时更是极少有外人进入这个区域。近几年来,笔者因从事耿马傣族区域文献古籍翻译整理工作,有机缘接触和了解大量珍贵的傣文文献,现试从所掌握的汉傣文献资料、民间口碑流传、考古发掘、民族学资料,立足前人的研究基础,追根溯源,对耿马傣族的历史源流作粗浅的探析。
一、 耿马傣族支系与分布现状
耿马区域的傣族主要分傣纳、傣德和傣来3个支系。傣纳义为居住在上方的傣族,因多居坝区地势稍高的丘陵坝子,受汉文化影响稍多些。傣德义为居住在下方的傣族。傣来义为居住于半山区的傣族。傣纳主要分布于耿马、孟定、勐撒、勐永、贺派、勐简等乡镇的20多个村寨;傣德主要分布于南定河下游两岸孟定坝和勐简小军赛等大小40余个村寨;傣来则主要分布于富荣乡的芒撒、芒弄,勐撒镇的翁达、芒枕、芒见,贺派乡的邦卖、芒迪,芒洪乡的大寨、新联以及孟定镇的莫牙、恩掌等十多个寨子,人口数量不多。耿马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德宏方言,使用三种傣族文字,即耿马傣纳官方文书往来、民间记载神话传说普遍使用德宏老傣文即傣纳文;佛教经典、重要地方傣文文献、金石碑刻则使用傣泐文又称“力坦”,除佛寺僧侣和还俗的康朗能看懂外,民间一般人都不懂;而傣德通用傣绷文,圆形文字。
二、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濮越先民是耿马古老的土著居民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耿马境内先后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处:孟定贺海南京章遗址、小黑江畔石佛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碧桥头洞穴遗址和贺派挡帕河岩厦。南京章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孟定镇贺海村南京章东岔路台地断面上,出土有扁圆形的石网坠和印绳纹夹砂红陶、夹砂褐陶片若干。1983年在小黑江畔石佛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进行试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动物骨骼及炭化稻谷等。1996年石佛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考古工作者再次对石佛洞进行深入发掘,取得了重大的发现: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此次出土仅石器、陶器、骨器就有1 145件。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精美的磨制石器,有石磨盘、石棒、石锛、石斧、石铲、石矛、陶纺轮、石拍印模、陶支脚、六星形石器、石网坠等;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褐陶和黑陶,陶面多为绳纹兼有少许压印纹和水波纹;器形有罐、钵、釜、碗、盆等。在第四层和第五层文化堆积层间发现大量的“干栏”建筑遗址——板灰、竹笆、柱洞;此遗址出土的还有大量的蚌壳、螺蛳壳。石佛洞遗址是三千年前原始先民在澜沧江流域创造的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三千多年前的石佛洞人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留给后人一个探索求知的疑问!此外,在档帕岩厦、南碧河桥头洞穴遗址中都发现有印绳纹陶片、有肩石斧、石锛、炭化谷物等。这四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同处于一个文化圈,所出土的大量遗物有力证明了远古时期生息在耿马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以渔猎、采集、农耕为生。众所周知,目前研究表明:氐羌、越人、濮人是云南三大古老的族系。有肩石斧、有锻石锛、印纹陶器、稻作、干栏建筑这些都带有着浓厚的百越文化特征。神奇的石佛洞浓缩了数千年的历史时光,即使在今天,这里依然是傣、佤民族心中的神灵栖息地,每逢泼水节过后数日,远近傣家人都要来虔诚祭拜。笔者认为濮越先民即今天佤族、布朗族与傣族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耿马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互相交融,共同开发着这片热土。
三、 汉傣文献资料关于耿马孟定历史沿革的记载
早在远古时期,云南这块红土地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同属汉藏语系的氐羌、越人和属南亚语系的濮人是最早居住在云南的三大族群。傣族先民最早见于史书的称谓是“滇越”。秦汉时期居于滇池中的“滇人”和滇西的“滇越”,是今天傣族的先祖。《史记·大宛列传》说:“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里有乘象国,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汉时“昆明”指居住在大理、滇池一带以游牧为生的氐羌先民。“昆明”以西千里的“乘象国”,应是指今德宏、缅甸北部掸邦及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和阿萨姆地区。历史上傣族先民以擅长驯象著称,田以象耕,战以象阵,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傣族民间文学中并不少见。西汉以前,耿马为哀牢地,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滇西设置永昌郡,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包括今天大理、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在内。《华阳国志》中称今云南所属之摆夷皆曰濮,如建宁郡有濮僚,永昌郡有闽濮、裸濮。永昌郡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在其东南部和西南部主要以濮人和鸠僚部族为主,亦是今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的傣、佤先民。
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战争促使了滇中各民族的流动迁徙。隋唐时期,滇西及洱海以南地区分布着越系族群“茫蛮”部落,公元8世纪乌蛮、白蛮(即今彝族、白族)建立了南诏政权,南诏势力强大后调兵东征西讨滇西南茫蛮傣族诸部,统一了六诏。南诏强大的军事行动,迫使滇西洱海以南的傣族陆续向西南今临沧、耿马、双江、澜沧一带迁徙。
自秦迄宋,中原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采取了“羁縻政策”,对于归附的“西南夷”酋领封授以“王侯”、“蛮夷君长”。宋朝大理国时期,在耿马地置景麻甸、少苗甸属永昌府管辖。到了元代, 元王朝在总结历代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以“土司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驾驭和控制。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以俺嫂为金齿孟定甸官;《元史》十八载,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四月以金齿归附官阿鲁为孟定路总管,佩虎符,领景麻、孟缠二甸。其地包括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坝及其南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七月于孟定路东南设谋粘军民府,领小苗甸、孟凌二甸。
元明之际,滇西傣族思氏麓川政权崛起,势力拓展到伊洛瓦底江东西两岸和南宏(怒江流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以东,部分傣族民众先后向东南迁入今景东、景谷、临沧、耿马、孟定、双江等地。公元1348年,孟定路、谋粘路被勐卯思可法侵并纳入麓川辖区。思伦发派昭鲁汉暖前来治理孟定,置孟定御夷府。明初麓川政权势力达到极盛时期与明王朝抗衡,自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入云南到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的50多年间,麓川政权内部相互倾辄,社会动荡。《英宗正统实录二十四》中提到:“洪武间,明王朝克平云南,惟百夷酋长思伦发未服。后为头目刀干孟所逐,赴京陈述,命为宣慰回居麓川。分其地设孟养、木邦、孟定三府,隶云南;设潞江、干崖、大候、湾甸长官司,隶金齿。”经历长期的明“三征麓川”战争和“刀干孟之乱”,麓川政权势力被大大削弱,部分原麓川统治范围的地方纷纷内附明王朝被朝廷委以官职(土司)管食一方,由此滇西以及东部形成“边徼十八土司”政权割据局面。明朝大兵南下金齿后,公元1382年析麓川置孟定御夷府,编户五里,领孟琏。明三征麓川,加之麓川内部动荡不安使得境内人民流离失所,再次引发了滇西傣族大规模南迁或东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大批德宏勐卯傣族迁徙来到临沧、耿马、孟定、双江等地。耿马地方史料提到元明清时期傣族几次大的迁移史实:元朝至正年间,耿马、孟定并入麓川思可法辖地后,指派部属召禄勐(总管)、召刚(千夫长)、召录(万夫长)前来孟定做官,勐卯弄傣族人迁入孟定安置。元末明初,麓川王国内部相互倾辄,纷争仇杀,地方混乱,傣族民众四处逃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有三千户傣族(傣语称“磨考” )由勐卯迁到勐定;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德宏思氏子孙罕帅、罕谢率臣民从勐卯跋山涉水进入耿马,立寨建城。傣历八二七年(公元1467年,明宪宗成化三年)因泰、缅发生战争,有一批傣族从缅、泰、老交界的勐皎、勐海,顺萨尔温江北上迁入孟定地区居住,即傣德(水傣)支系。明正统年间“三征麓川”时期,又有一大批傣族人由木邦宣慰司领地迁入孟定府居住。后明朝以木邦 “舍目”罕贯从征麓川有功,令食孟定。
明嘉庆年间,千余户傣族从西双版纳、勐艮、勐养等地迁入耿马、孟定两个土司辖区,聚居在孟定弄养、芒抗和下洞景等村寨。 清咸丰、光绪年间,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西南各少数民族积极响应。在清朝廷疯狂镇压下,江外景东、景谷、澜沧等地傣族为避难纷纷迁入耿马;民国时期因改土归流,又有部分傣族从景东、景谷、澜沧地区迁入未被改土归流的耿马土司辖区,被安置于贺派乡的者买、信多、忙买、贺派等村寨。
中原封建王朝对孟定设治管理的时间要早于耿马,孟定傣族地区的统治者先是刀氏,后为罕氏。《明史·云南土司传》:“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土酋刀名扛来朝,贡方物,赐绮帛钞币,设孟定府,以刀浑立为知府。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孟定土官刀景发遣人贡马赐钞罗绮,遣使往赐印浩、冠带、袭衣,复颁印等,金字红牌。其土目,多以互侵土地仇杀……正统中,麓川叛,孟定知府刀禄孟遁走。木邦土官罕葛从征有功,总督王骥奏令食孟定之土。嘉靖年间,木邦罕烈据地夺印,令土舍罕庆守之,名为耿马,地之所入悉归木邦。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官兵陇川,平孟定故地,以罕葛之后为知府。十五年(公元1587年)颁孟定府印。”据史料记载,明代时孟定府境域:“其地自姚关(今保山县施甸)南八日程,西接陇川,东连孟琏,南木邦,北镇康。”傣文古籍《巴塔麻木那吾把蝶》(汉译《孟定土司源流》)详尽记述了勐卯果占璧傣王国史和木邦宣慰谱牒,提到孟定的远祖是思维法(即罕盖法),其三子罕贯在孟定做官。罕氏土司在孟定的统治自罕贯起到罕万贤共传24世。《明史·地理志》载:“耿马安抚司,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析孟定地置。”《耿马土司世系》亦载:“耿马本木邦村寨,明时罕谢、罕泽、罕边、罕庆相传四世,均未授职。万历十一年(公元1582年),莽酋侵占木邦,参将邓子龙、副将刘廷率兵征剿,罕庆之子罕忠率子闷坎、闷金请为前部,恢复木邦,给闷坎耿马宣抚司印,世守。”公元1588年罕闷坎正式得印封耿马安抚司土司职,由其父护理执政,管理地方。从此耿马是为边徼十八土司之一。公元1601年,耿马安抚司提升宣抚司隶顺宁府。而耿马傣文地方史《利肯勐》中亦谈到耿马傣族祖先与木邦宣慰的亲缘关系,开辟耿马的先祖罕帅法是罕盖法之次子,耿马土司自罕帅法起至罕富廷共传23世。
四、 民间关于耿马孟定傣族先祖的传说
孟定和南定河名起于召武定的传说。“孟”为傣语,意为城镇,“定”即为传说天神赐予武定的三十二弦琴,孟定即召武定居住之城,又称会弹琴的坝子。在孟定广为流传的《召武定传说》讲述了孟定傣族先祖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勐卯王的一位公主身怀有孕,一天在楼台上晒太阳被一只老鹰衔到孟定,放到一棵大攀枝花树上的窠窝里(据说今孟定坝“罕洪”寨就是因此得名,寨中那棵高大的攀枝花树便是传说中的那棵树)。不久公主生下一男婴,婴儿哭声惊飞了老鹰,母子二人被仙人山上隐居修行的召雅细从树上救下来,照顾母子两人。孩子长大后,聪慧过人,唱起调子,弹起弦琴,百鸟闻声翩跹起舞,大象纷纷跪拜为之效劳。天神混西迦以为这个孩子是有福之人,赐予他一把三十二弦琴,男孩后取名“武定”。武定从母亲和养父雅细那里知道身世,他带着母亲的信物和叮嘱,骑着红牙白象在五百只大象护送下回到了故乡——勐卯。勐卯王与武定祖孙相认,万分欣喜,封他为“召武定”,让召武定带着一大批傣族臣民回到孟定。传说召武定率众返回孟定时人很多,走在路上能转九道弯,停下来三棵大青树也容不下。召武定带人马来到孟定后,分“总楞”和“总德”两部分,分别在今四方井、景信和遮哈一带定居下来,开荒垦田,兴修水利,种植稻谷,从此,傣家人与富饶美丽的孟定坝结下不解之缘。
《勐卯果占璧简史》记载(摘要):银云片片,瑞雾霭霭,美丽如画的果占璧王国,古时称密西玛底萨国。王妃耶戛谢嬉已经怀孕,被体楞巨鸟叼到遥远的孟定,生下一子叫混相吴。混相吴母子被召雅锡收留,长大后又得到天神赐给的一把神奇的叮琴。所有的大象都听从神琴的指挥,把混相吴送回到勐卯。混相吴的父王去世后,大臣们便一致拥立混相吴继承王位,称为召武定。
而耿马傣文地方史《利肯勐》和民间流传:明代洪武初年,勐卯王族子孙罕帅法、罕谢法父子率众离开勐卯,经木邦,越过佤山,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先在勐角建城,“角”傣语意为垒、建;后罕氏父子又率部众先后在勐董(今沧源县)、勐岛、勐省几个地方建村立寨,到勐省时见地势平坦,宽阔肥沃,就先把它隐藏起来,故取名为“勐省”。由于人口增殖、生产发展,罕氏父子又带领大部分人继续前行来到茫洪安雅、嘎结建寨,最终由一匹神奇的白马引路,找到了美丽神奇的“勐相耿坎”——耿马,从此定居下来,建立耿马城。耿马孟定傣族分属两个同姓的罕氏土司统辖。
在耿马傣族创世史诗开篇唱到“尚过法,佤过勐”,意为混尚开天、佤(布朗)人辟地。自古以来傣族与佤、布朗民族和睦共处,相濡以沫。即使是后来者并据统治地位的傣族也承认佤、布朗是耿马孟定最早的土著民族,民间流传着的许多传说都提到这点。在孟定傣、佤民间流传着赔“二两”银误为赔两沟银的传说:傣族人来之前,佤族人就已在孟定坝居住,只种旱地,不会种水田。有一天,因为佤族的猪吃了傣族种的水稻,傣族叫佤族赔偿二两白银。因傣语中斤两的“两”和水沟的“沟”字音相同,佤族误解其意,以为要赔偿两水沟银子,便举族在一个夜晚全部搬上山去。从此佤族住在山上,孟定坝主要由傣族居住了。而四排山、勐简大寨佤族也相传,耿马一带原来的土著民为佤族,傣族是元明时期大规模迁入的。有一天汉族皇帝把耿马的佤族首领和傣族首领一齐叫去,事先放好两把椅子,一把很光滑清洁,另一把垫着肮脏的老虎皮。傣族首领先进来,见虎皮脏便坐到干净椅子上,佤族首领在后来只好坐在虎皮椅子上,因此皇帝把土官大印交给佤族首领,让佤族做了耿马土官。傣族后来以武力征服和与佤族首领联姻的方式娶了佤族公主,后诈称公主生病只有喝洗印水才好,骗取了朝廷给的大印夺取了统治权。
透过斑驳陆离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耿马孟定傣族族源是勐卯傣族,孟定始祖和地名由来的《召武定传说》与瑞丽《勐卯弄果占璧》如出一辙,说明两地傣族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今两地傣族仍以“毕毕浓浓”(意为亲亲戚戚)相称。而赔“二两”银误为赔两沟银、坐虎皮椅、喝洗印水等传说则蕴藏着佤、布朗等族为耿马孟定最早土著的史实。近几年来,德宏州傣族学者在研究傣文文献中又有了新的成果,引起了傣学界的关注,根据这一线索,耿马孟定傣族的历史应追溯到公元8世纪左右。据《勐卯古代诸王史》研究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在勐卯、缅甸一带生息,从公元前425年建立的第一个傣族政权达光王国起,经历了达光、勐卯果占璧两大历史阶段。而公元6世纪建立的果占璧是傣族历史上大一统的政权,其间经历了混鲁混赖、混等、雅鲁和思氏四个王朝。《勐卯果占璧简史》傣文史籍记载:混鲁混赖自天而降,到人间做“召勐”管理傣族地方。公元6世纪崛起,统一了傣族各地,历史上第一次跨过南宏(怒江、萨尔温江)统一了其东南的勒宏傣族地区即今耿马、孟定、双江等地,采取分封诸子的办法管理各地,其子孙已遍布16个大勐。根据这一时间线索推算,召武定应是公元700多年,即距今1 300多年的人物。“勒宏”与德宏是相对应的地理称谓,历史上“勒宏”傣族地区长期属于果占璧王国统辖区;在混等王朝时期约公元8世纪左右,所分封的混鲁混赖“召勐”子孙中就提到由混法温敦管理孟定、勐省、耿马和勐蒙(双江);到了公元10世纪宋朝时期,果占璧王国第三个政权雅鲁王朝时,“陶勐”兄弟将迎来的13位混鲁混赖(官种)又分配到各地,其中混巴武腾去管理孟定、耿马、勐相(今镇康、永德县)。
傣文文献因神话传说成分太多,与现实或许会有出入,但历史往往隐含在神奇虚幻的传说中。民族学家江应樑、宋蜀华两位教授就曾提出:传说二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居住在瑞丽江流域,6世纪中叶有较大发展,10世纪时出现了以勐卯、勐养、勐兴古、勐生威为主的部落联盟“桥赏弥联盟”即果占璧。果占璧王国是滇西傣族发展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在傣族历史上出现了滇西的勐卯果占璧傣族文化中心区和滇南勐泐傣族文化中心区,耿马(孟定)正处于这两大傣族文化中心之间。
五、 从民族学资料看耿马傣族源流
耿马(孟定)傣族自元明时期从滇西德宏勐卯大规模迁入后,虽然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演变,其地域文化特征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故地族群古老的文化痕迹,比如现今耿马傣纳妇女服饰与20世纪30年代江应樑先生在干崖拍摄到的傣族女子服饰样式完全相同:年轻女子以青丝束黑发裹以白色包头,上身穿白色斜襟大圆摆衫,以黄、绿、黑或粉红色绸缎束腰,微从白上衣边下露了少许,下身着长及脚背的黑色绸缎或布料统裙;老年妇女则青衣青裙。所配戴的金银饰品,如粗环耳坠、镂花银镯款式都极为相似。江应樑先生在1937年拍到的德宏傣族贵族女子穿的“凤头”绣花鞋,今天耿马傣纳妇女中大多数都会制作,绣花鞋的款式花样繁多,古老的工艺在传承中得以丰富发展,绣花鞋不仅是耿马傣家人节日时的重要穿戴之物,而且已成为当地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耿马孟定一带收集整理的傣文古籍来看,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无论形式内容与德宏地区都基本一样,尤其以颂扬英雄、智慧、有福之人的“阿銮故事”更是深得耿马傣族群众喜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考古发掘资料文化特征来看,傣族先民——越人应是耿马古老的土著之一,自古以来濮越两大族群共同开发着耿马这块土地,两大族群交错杂处,相互影响,耿马傣来支系则是傣族与佤、布朗等族文化交融变迁的结果。就汉文史料和傣文史籍而言自唐代南诏国时约公元七八世纪,就有傣族陆续从滇西德宏勐卯一带迁入永寿濮人中心区——耿马孟定。元明以后,随着滇西傣族思氏麓川政权势力迅速发展,不断向外扩张疆域,耿马孟定被完全纳入麓川势力范围,耿马孟定与滇西勐卯傣族文化中心交往频繁,大批傣族由此进入。明朝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派兵征讨滇西傣族麓川政权,经明朝“三征麓川”、“析麓川地”后麓川政权被大大削弱,滇西傣族人民为躲避战祸纷纷流散迁入耿马。明清以后,又有一批傣族分别从西双版纳、泰缅边界、江外(景东、景谷、澜沧)一带先后迁入耿马、孟定,与当地傣族交错聚居在一起,从滇西、滇南两个傣族中心区先后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并经数百年的交融衍变形成了耿马独特的地域文化。虽然耿马傣族人口仅5万余人,但从中可以看到勐卯傣文化、勐泐傣文化和缅掸傣文化交汇融合的现象:傣纳文、傣泐文、傣绷文共容共存,绵纸傣文与“贝叶”经文交相辉映,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原生态歌舞多姿多彩。曾有文人墨客这样比喻: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坝子是三姐妹,大姐是西双版纳,二姐是德宏瑞丽,三妹是孟定。耿马(孟定)尤如深藏闺中的少女,充满着美丽迷人的魅力,其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挖掘、去开发。
参考文献:
1《傣族史》(江应樑著,四川民族出版社)
2《德宏史志资料》(第十六、十七集)
3《耿马文史资料》(第二辑)
4《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报告》
5《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
6《中国傣族史料辑要》(云南民族出版社)
7《勐卯弄傣族历史研究》(德宏州傣学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8《临沧地区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
9《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云南民族出版社)
(作者单位:耿马县民宗局)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