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口碑传说
作者:花腰傣网    点击率:5511  转自:花腰傣网 更新时间:2009/3/21 11:53:45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花腰傣聚居的红河上游的新平、元江及楚雄的双柏一带,先后发现和出土了数十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为研究红河上游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研究远古的“濮水”文化现象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实物证据。
一、考古发现
红河上游的新石器及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玉溪市新平县的漠沙、戛洒、腰街和元江县的它克、洼垤、羊街、娜若,以及楚雄州双柏县的鄂等地。发现和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岩画、石斧、石环、铜斧、铜鼓、铜戈矛、铜编钟等。遗址的发现及挖掘出土的情况是:
元江它克冲岩画。遗址位于元江青龙厂它克村委会东北1公里处,在一堵被当地人称为“石酒壶”的裸露厦状崖壁上。于1985年12月发现,可认图像有120个,其中人物62个,动物10个,符号及其他图像48个,最大的图像通高74厘米,最小的4厘米。岩画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宗教祭祀、守猎、歌舞等方面,据有关考古专家考证,它克岩画作画年代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即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比沧源岩画作画时间早。它克岩画是红河上域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形象生动地展示红河上游古人类活动的情况。
新平漠沙曼勒古渡口遗址。遗址位于新平县漠沙镇曼勒村委会粉牛渡口附近(漠沙江东岸)。1975年漠沙园艺场在开荒时发现。出土文物有一只石环,环孔直径62毫米,外环直径180毫米,内厚25毫米,外薄如纯刀刃,重550克,水成岩石质,呈橄榄绿色,精工磨制,光洁如玉。据初步鉴定,制作年代为西周至东汉时期。
元江龙树田“铜石并用”遗址。该遗址距元江县城礼江镇南60公里,距味垤林南约0.5公里(含娜若乡内),遗址分布在一大青树旁的台地内。1934年味垤村民李家才在垦地翻土时发现,并收藏有铜斧一件。1980年,又在同一坑内发现有断铜斧2件、断斧1件。1988年,元江县文管部门在此调查时,在距此东面20米处发现灰坑一个,坑深2米,底宽1.5米,坑内烧土呈黑黄色,含沙,出土一完整夹沙褐陶罐盖,若干陶罐碎片,经慢轮修整的罐底残片。此外,还发现有印纹红陶黑陶,彩陶碎片及有使用痕迹的砺石件,有砺面、铁器碎片等。龙树田铜、石器的发现,填补了红河上域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空白。
新平漠沙西尼渡口青铜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新平漠沙镇龙河村委会大沐浴村北、漠沙江东岸西尼河汇入漠沙江冲积而成的一缓坡山地上,距江面约400米。1988年大沐浴村民杨春会、杨庆武父子在自家责任山开挖甘蔗地时发现。出土的文物为一组羊角编钟,共计4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个铜质与编钟不同的一个小铃铛和一个陶盆。4只编钟高250毫米至255毫米,椭圆形的钟口左右外直径150毫米,前后外直径118毫米,钟厚约4毫米,角中间相距14毫米,呈尖角向外分开。钟身一面正中有双菱形浮雕纹饰两侧有铸模隙痕。西尼古渡口编钟与楚雄万家坝出土的编钟形状相同,初步判断为东周文物。
元江打火地青铜时代墓葬遗址。该遗址地处元江洼垤村西半公里的打火地坡面。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打火地发现了一处墓葬群,确认该处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古代墓葬地,并经上级批准开挖12座,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70座,开挖和清理中,出土多件文物有戈、剑、矛、钺、斧、锸、刀、耜、锛等青铜兵器和生产工具;石器有石核、石珠、砺石等。随葬品中,最多的是陶器,有陶釜、陶罐等。打 古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红河上游青铜时代先民的丧葬制、农业、手工业、生活、战争、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除上述考古发现外,红河上域地区仅在新平和元江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及文物有元江白堵克青铜时代墓葬遗址、哈尼莫青铜时代墓葬遗址、得夺青铜时代墓葬遗址、色争青铜时代遗址、色都关青铜时代墓葬遗址,新平戛洒东磨青铜时代遗址、新平漠沙曼竜青铜遗址、新平戛洒曼费青铜遗址等。出土文物有:铜锄、铜斧、铜锛、铜矛、铜钟、铜鼓、铜戟、铜箭、铜簇、铜凿、铜钺、铜樽、铜耜青铜器具,尤其是元江干坝白沙科出的铜鼓及新平漠沙西尼古渡口出土的羊角编钟,其制形、构造工艺、线饰,近似滇池地区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铜钟。
二、文献记载
关于今哀牢山地区及红河上域人类族群居住的汉文献记载,自汉代以来,均有记述。这为研究花腰傣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有关的史料依据。
《后汉书》关于“哀牢山”的记载。《后汉书》卷116,列博76“西南夷”中,对远古的“哀牢夷”有这样的记述:“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壸,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壸忽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甜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的长大,诸兄以九隆兄弟谐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纹,衣皆蓍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只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轲虫、蚌蛛、孔雀、翡翠、犀象、狸猩、豸百兽……。”
《华阳国志》等文献有关唐宋以前“滇越”、“獠”与“金齿茫蛮”、“夷濮”、“鸠僚”、“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等的记述。《华阳国志•南国志》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这里所指的“滇濮”,乃为云南东部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人”,“滇人”为“百濮”之一支。《华阳国志•南国志》中又载:“孝明帝永年十二年,哀牢抑狼遗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都郑纯为太守。属八县,户六万,去洛门千九百里,宁州之西南也。有闽濮、鸠僚、傈越、裸濮、身毒之民。……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太,受一斛许”。《尊唐书•南蛮列传》中载:“茫蛮本关南种,茫期君号也,或呼滿族诏,永昌(今保山)之南有茫天莲、茫吐薅、大赕、茫昌、茫鲜、茫施,大抵皆其种,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衣青布短裤,露骼,以缯布缭腰,出其余后为饰,妇发披五色娑罗笼,象才女牛,养以耕。”又载:“群蛮种类多不可记,有黑齿、金齿、银齿三种,见人以漆及缕金银饰齿,寝食则去之,直顶为髻青布为通裤;有绣面种,该踝至腓为文,生逾月涅黛于面;有雕题种,身面涅黛,……”。《蛮书校注》中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西南,杂类种也。”
元、明时期有关傣族先民“金齿白衣”及红河流域的史料国。《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临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十所,威金齿、倮倮分地城寨军民二万三千二百所”。《元史•地理志》载:“元江路。古西南夷地,阿槃诸部蛮自昔居之,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判乱,率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三十年,遥立元江府以羁摩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割罗槃、马龙、步日、思么、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您陀十二步,于威元立元江路。”又载“马龙部。因马龙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蛮阿棘,元初立为千户,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二十五,属元江路。”《百夷校注》载:“金齿百夷,记识无文字,刻木为约……男子文身,去髭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采缯束发彤赤黑诊,蹑,带银。……妇女去眉睫,不施脂粉,发分两髻,衣文锦衣,联缀珂贝为饰。……既产,即抱子浴于江,归付其父,……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槟榔、蛤灰、茯芪叶奉宾客。少马多牛,杂羁无统……”明代《云南景泰图经》记述马龙他郎甸风俗为:“百夷种类不一,而居本甸者日歹摩,即大百夷也”。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述新化州风俗说:“居夷两种,一日僰夷,能居卑湿,女劳男兔,蚕桑捕鱼”。
清代及同国时期的文献记载。清代及民国时期,因各地大兴编修史志,故记述红河流域各民族史实的文献渐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平县志•氏族》载:“摆衣,性懦气柔,畏寒喜浴,女人穿筒裙担檐,男子抱儿炊爨……”清代《元江县志•氏族》载:“僰夷,性缓柔懦,男女相悦,始婚媾;喜笙歌,近知向学亦有游洋者。”又载:“僰夷,一名摆夷。汉为叵簉甸,唐为步雄嶍峨二部,元初内附。其部落接壤缅甸、车里,今云南曲靖、临安、武定、广南、元江、开化、镇沅、普洱、大理、楚雄、姚安、永北、丽江、景东十五府皆有之。随土流兼辖,与齐民难处。男子青布裹头,簪花饰以五色线编竹丝为帽,青蓝布衣,自布缠胫,恒持巾悦;妇磐发于首,裹以青帛,系采线分垂之耳,缀银环,著红绿裙,以小合包二三枚各著白银于内,时时携之。地产五谷,宜荞麦,输纳粮税,常入市贸易。“民国《新平县志•氏族》载:“摆衣,古僰夷一种,性懦,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摆(居西区)、早摆(居南区岩洞角折)、花腰摆(居漠沙)、苦菜花(住峨得、南独二河)四种”。
三、口碑传说
居于红河上游的彝、傣、哈尼、拉祜等民族中,均承传着有关人类先民生息繁衍的神话、诗歌和故事,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为探讨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提供实证。如花腰傣神话《开天辟地》中有这样的讲述:世上最初没有天地,到处是一片混浊,只有水和空气。水和空气上升,凝结成一个足智多谋的“匹法”(天神),“匹法”创造了16层天空和大地。开初,大地不稳,他们从身上搓下一些汗捏成6根柱子和1头大象,撑稳了天地。后来,“匹法”又捏狮子、黄牛、大象等动物,顶住天的四方,形成了天地。天地造好后大地上只有茫茫海水和光秃秃的山梁,“匹法”又派了男、女二神,他们打开“吗巴嫚”(仙葫芦),把籽撒向天空,天空就出现了日月星辰。把葫芦籽撒向大地,大地上就有了森林和人,女神捏女人,男女配成双,大地上有了人。花腰傣洪水神话《南桐冬》,讲述了喃姆和阿洛兄妹遭受洪水淹天的灾难后,兄妹躲进一大葫芦里生存下来,然后经老牛、公鸡等作证后成婚,繁衍后代。洪灾后,使荒芜的大地重新有了人类。在与花腰傣相邻的哈尼卡多支人的《莫弥唆咯》(送丧者魂灵到“莫尼”)中,唱述到将丧者之魂要送过一条传说中叫“黑墨照洛”(疑为今元江)的大河时,就有这样的唱述:“滔滔洪峰墨照洛,要涉此江不容易,傣家哨公如水猫,请来船家把船划;船到江中抖三抖,三撑两划落彼岸;送只银铃谢船工,回首再来把情叙。”从花腰傣“雅摩”送丧者魂灵的路线中,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到红河上游傣族先民迁徙的路线。如新平漠沙一带的傣族丧者魂灵的路线大致是:丧家(出发点)—本寨家周围—漠沙江边—元江—“烧恨者发拉”(传说中元江有一刻有丧者名字的地方),到此折回,到元江曼莱后回新平曼线—关圣—曼勒—“达提”(今马龙河瀑布) —戛纳(今腰街) —戛洒—米纳(水塘) —勐僚(今玉溪坝) —“勐千”(今昆明坝),到了“勐千”后,转到一个叫“勐待”的地方。传说“勐待”是一个聚居着成千上万孤魂野鬼的原始森林,丧者的灵魂要从此处上天,上了天后,还经过几站要寨。第一站要涉过条水急浪高,又宽又长的大河,叫“单哈南荒”;第二站叫“三十干挡扒,那里有三十条通往上天各处的叉道汇拢;第三站叫:“等海三摆哈”,即月亮上那棵有300根枝条的大榕树下;最后一站就是已逝先祖归宿的地方,叫“勐发”,传说“勐发”是一个山川秀丽,牛羊成群,五谷丰饶的坝子。


摘自《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花腰傣与古滇青铜文化
 下一篇文章: 孟连宣抚司署二十八代土司名单及宣抚司法规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