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在众多诗作中,以“六大情诗”和“五大诗王”为代表。 傣族社会农耕经济的蓬勃兴起,不仅为傣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还为傣族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原始宗教的兴起,巫师和歌手的诞生,又为傣族文学提供了大批创作人才和施展才能的阵地。因此,农耕中期,傣族诗歌在“零星歌谣”(古歌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各种类型的祭祀歌、生产歌、习俗歌、情歌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学创作高潮。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情歌情诗。著名的“六大情诗”,即:《叁敦洛》(花卉情诗)、《叁嗡》(隐语情诗)、《叁丢勐》(韵律情诗)、《叁帕》(转行情诗)、《叁诺列》(鹦鹉情诗)和《叁烘》(凤凰情诗)等,也是在这个时期中相继产生的。 开始,这些情歌情诗都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大约到公元六世纪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大量传入和傣文字的推广使用,这些情歌情诗才以正规的文字版本出现。目前西双版纳保留着的“六大情诗”,全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文字传抄本。傣语称这些情诗为“叁”,即“情之抒发”的意思。 在傣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诗歌。贺新房的时候,用诗歌来表达祝贺;结婚的时候,用诗歌来表达喜悦;遇到不幸的时候,用诗歌来表达平安;上山劳动的时候,用诗歌来表达欢乐。诗和歌是贝叶文化艺术园地里并蒂开放的两朵瑰丽奇葩。 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贝叶文化”是一个诗的文化。 “贝叶文化”不仅拥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而且拥有居于我国56个民族之首的550部叙事长诗。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按照它产生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及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英雄史诗和悲剧叙事诗四大类。以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最为浩大。这些歌谣和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的主要形式。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绝大多数都是根据贝叶经同名故事改写和再创作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每一部都在三千到一万行以上。尤其是被傣族人民称作“五大诗王”的《乌沙巴罗》,《粘芭细敦》、《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粘响》等,篇幅都是几万行以上。当中《乌沙巴罗》和《粘芭细敦》篇幅很大,前者为12万余行,后者为6万余行。无论从内容和篇幅上讲,都要比世界“四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广浩得多。这些长诗和“诗王”,不仅篇幅长,而且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宽广,既要叙事抒情,又要塑造人物,没有一定的创作才能很难实现。因此,叙事长诗的诞生,是傣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傣族文学开始跨入一个繁荣创作的“黄金时代”。傣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情节曲折离奇,诗句优美动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傣族人民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和纯真美好的爱情生活。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