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贝叶经典籍 传承弘扬贝叶文化 ——《南传大藏经》赠书仪式暨南传佛教贝叶经典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研讨会发言摘录
近日,《南传大藏经》赠书仪式暨南传佛教贝叶经典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办,来自省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南传佛教贝叶经典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进行了学术研讨,为云南贝叶经典籍的研究、贝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本报记者整理了此次研讨会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 回归经典 研究经典
在南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云南的南传佛教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东南亚南传佛教的体系,呈现出复杂性、阶段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首先,从佛教传入云南的过程来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艰巨过程,最终才形成目前的格局。其历史进程呈现出复杂性特征;另外,南传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的时间、路线和区域各不相同,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不同的民族又形成了自己信仰的民族特征。因此,对当代南传佛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尚需回归经典,对经典作一深入系统的研究,直探本源,阅读和研究南传佛教的经典,揭示云南南传佛教经典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云南南传佛教在整个南传佛教分布格局中的国际地位,真正发挥好南传佛教的文化区位优势。 云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东红: 贝叶经典籍对于南传佛教研究作用重大
贝叶经典籍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献价值,是南传佛教文化和佛教文明延续的根脉。 《南传大藏经》源自巴利三藏,是世界南传佛教文化共有的文化遗产。 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根本经典,佛教三宝之一,《南传大藏经》最早是以贝叶刻写的形式,用巴利语传承下来的,这就是我们开展贝叶经、贝叶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佛教研究可以有很多领域,但对经典的研究始终是最根本的方向之一。《汉译南传佛教大藏经》入藏云南大学图书馆,服务学术研究,服务一流大学建设是十分有意义的。 此次受省佛协馈赠,收藏于云南大学图书馆和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的《南传大藏经》,前“藏”后“用”,对于南传佛教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云南大学教授尹绍亭: 开展国际合作保护贝叶经典籍
云南是中国范围内分布包括贝叶经典籍在内的大量傣族古籍文献的唯一区域。贝叶经和傣文古籍文献是我国以傣族为代表的西南边疆若干少数民族的共同文化财产,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然而当前的保护情况堪忧,若不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大量实体性的典籍文献将逐渐自然损毁及遗失。 应当多开展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共同推进中国境内傣文贝叶经典籍和古文献的抢救、保护、发掘和整理工作。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郑晓云:
启动南传佛教典籍相关搜集研究项目 云南与老挝、泰国北部地区的南传佛教在历史上有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在这些地区南传佛教典籍不仅有相同的渊源,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并且在历史上相互影响。佛教典籍的对比研究不仅仅对认识佛教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今天佛教的建设、服务当代社会也同样有较大的价值。 因此今天有必要对云南南传佛教典籍与老挝、泰国北部地区的南传佛教典籍进行系统的收集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佛教典籍的特点和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相互勘校,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应当启动相关搜集研究的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彭多意: 探索“贝叶文化”的社会实践空间
“贝叶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黄慧焜、秦家华等老一辈学者历经多年深入傣族社会对以南传佛教巴利经书文记录在贝叶上的内容及活态传承活动提炼概括的一个学术名词。 秉承服务社会的学术担当,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三代学者与南传佛教界、西双版纳、德宏、临沧各地政府和机构紧密合作抢救保护,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使得“贝叶文化”的核心一一贝叶经在中国大地继续传承。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动态保护”、南传佛教适应和服务社会、少数民族社区治理等几个维度共同探索“贝叶文化”在当下社会实践的空间和作用。目前,由南传佛教界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景来中心佛寺设立贝叶书院积极探索服务民族社会实践的新路径。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李茂琳: 贝叶经典籍文化交流助推德宏沿边开放
贝叶文化是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体系,存留在德宏民间的贝叶经卷是傣族和德昂族传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经典,这种经典已经被广泛地认同,是族人之间信仰的维系,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傣族和德昂族赖以生息和繁衍的“根”性文化。 通过一段时期的社会调研与民间走访,我们发现傣族民间文化人与僧侣之间存在着互赠自己珍藏的贝叶经的文化行为。 德宏现存为数不少的馆藏贝叶经和民间收藏的贝叶经,这些贝叶经的传播一直以来是德宏民间与南亚东南亚区际间互联互通的常态文化行为。可以通过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使这一特色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延续,为助力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娅: 发挥贝叶文化的交流实践作用
“贝叶文化”是覆盖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信众的基于南传佛教信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国际化文化形态。它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而且一直有崇尚“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文化理念。 “贝叶文化”是一种有着开放、包容、和谐精神的文化平台。它不仅能促进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推动宗教和谐与边疆稳定,利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而且能为云南省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现实可行的“文化平台支撑”,推动东南亚、南亚区域南传佛教文化和文明交流,促进区域和平、民心相通,助力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交往。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一方面将持续重视贝叶经典籍的研究,促进云南大学在佛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出更多成果;另一方面将继续推动“贝叶文化”在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贝叶经”典籍的抢救、保护、发掘、研究、利用、创新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文化平台,推动中国——南亚、东南亚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山: 研究贝叶经典籍 深耕傣族文化田野
贝叶经典籍和贝叶文化被傣族人民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来加以保护。究其原因就是贝叶经和贝叶文化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傣族传统文化内容,我们学术界要加强对贝叶经典籍的学术研究,希望学者们通过田野调查来展现贝叶经典籍在傣族民众心目中的当代价值。回顾以前的贝叶经典籍的研究整理出版工作,我们整理出版了《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傣文贝叶经的刻写技艺现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前辈所做的事业,我们不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继续深入开展对贝叶经典籍的研究,深耕傣族文化田野,还要有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学术使命和担当精神。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 推进贝叶文化保育与社区治理创新
贝叶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一支奇葩,其通过记载南传佛教的重要经文以及傣族信仰生活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传承着傣族人民的文化。但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变迁中,也同时经历着冲击。 如何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在文化抢救、辨识、转化和发展等几个阶段,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我认为应该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以及法律保障下,探索贝叶文化在整合民族文化、凝聚人心、重建社区、朝向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策略和路径。 西双版纳勐景来佛寺贝叶书院副院长都比来: 发挥贝叶典籍的积极作用
贝叶典籍,从古到今,从宗教典籍到国家、民族地区和社会,无论是在宗教信仰层面,还是地区与社会,都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鼓励年轻人学习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鼓励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谐一体化”以达到文化交流,促进安定繁荣伟大“中国梦”。 在此背景下,贝叶书院作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育、学习、弘扬贝叶文化的场所,如何让祖先圣贤所创造传承下来优良宝贵的贝叶文化,智慧与文明,以及我们的精神文明传承下去?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几年,许多人通过贝叶书院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傣族贝叶文化,掌握傣文字母和母语,增强自身民族自信、归属感,认识本土民俗信仰,了解所处生活环境,深入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慈爱、和平的贝叶文化思想智慧,学习礼仪、感恩,提升文化素养。这对人们的幸福生活、社会和谐、文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傣族学会秘书长刀承华: 积极开展贝叶经典籍学术交流
傣-泰民族相互交流的佛教文学流传形式有三:以讲故事的形式口头流传;以贝叶经、绵纸经和正式出版读本等书面形式流传;以戏剧等艺术形式流传。佛教的传播、文化亲缘关系导致的文化认同,以及语言、文字的高度趋同,是傣-泰民族佛教文学得以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条件 。包括音译、注疏和意译在内的译介,对印度佛经的扩展和重组, 活跃的佛经活动等成为交流的途径。 应该加大对贝叶经中佛教文学的译介和重构,积极开展好贝叶经典籍学术研究和交流。傣-泰民族由于佛教文学的交流关系,文化的同质性、宗教信仰的同一性,居住地的连接性。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贸易方面,彼此都能友好交往,和谐交流。应挖掘这种关系的正面因素,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西双版纳州党校助理讲师玉万叫: 傣族佛寺承担民族文化传承重任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傣族承载着贝叶文化的精髓与东南亚各国积极交流,但是贝叶文化也受到一定冲击。 在这样的环境下,景洪市的曼干纳佛寺和勐海县的勐景来佛寺,在满足村民信仰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现代公益理念,基于村寨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和儿童陪伴活动。 曼干纳佛寺在西双版纳州妇联的授牌下,成立了“佛寺儿童之家”。以儿童为服务点,将活动扩展至儿童的家长,教授家长如何依据本民族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扩展至整个村寨乃至整个普文镇的居民。 勐海县勐景来佛寺以“培训”为活动形式,利用寒暑假开展儿童陪伴活动,教授儿童傣文、谚语、故事、礼佛等内容。此外还定期开办傣族文化相关课程;带领村民学习,恢复傣族传统节日、风俗活动。 两佛寺成功的文化传承活动方式得到了各界肯定,可以说在村寨里基于佛寺以公益的形式开展贝叶文化传承是创新开展民族文化保育的新方式。 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教师岩温丙: 应规范南传佛教专有词语汉译用字 随着南传佛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无论是贝叶典籍翻译、学者论文写作还是新闻媒体报道和自媒体朋友圈相关内容等,都会遇到中文难以表达巴利语个别词汇的情况,如“萨度”等一系列常用巴利语词汇,在汉译过程中的音译、意译及用字都容易出现争议,致使南传佛教宣传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因此,如何规范地使用中文巴利语词汇音译、意译以及用字,需要制定出规范的 “巴利语汉译规范辞典”,将巴利语汉译规范进行推广和普及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组稿件由民族时报记者 李航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