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又是一年“摆冷细”
作者:禾 素(傣族)X    点击率:2726  转自: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2/5 23:01:25

又是一年“摆冷细”



    午后与妈妈泡了一壶老家上好的红茶,酒红色的茶汤看起来非常诱人,馋得我忍不住连喝几口,整个人立时暖洋洋的。阵阵的茶香袭来,母女俩的心似乎早已徜徉在千里之外那片傣乡的土地上了。

  “又是一年摆冷细!这日子,过得可真是快!”

  “摆冷细?”妈妈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傣语,弄得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见我不解的模样,妈妈嗔怪道:“在城市住得久,你都把老祖宗的节庆给忘了!咱们的‘摆冷细’不就是汉人的春节吗!”

  我赶忙笑说:没忘没忘!“冷细”就是傣历四月,“摆”在此就是盛会之意,对吧?四月的盛会!真是妙极!让人一听,顿时心生强烈的向往之情!

  眼前一下子现出过往节日的种种画面,在这寒冷的冬日午后,重让那些渐远的记忆在心里温暖地走一遭吧!

  故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我国傣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唱的就是德宏这片神奇的土地。据文献记载,德宏傣族分为“傣德”和“傣勒”两种。“傣德”意为水源下方的傣族,为德宏本土居民,在他们身上,保持着更多傣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如建筑上仍然使用“干阑”式竹楼;着缅装;人名无姓氏,男女孩都以长幼顺序取名:男孩依次叫岩、依、散、俄……女孩依次叫月、玉、安、艾、娥……“傣勒”意为水源上方的傣族,过去分布在“傣德”以北靠近汉族的地方,吸收了较多的汉文化成分,因此服饰与“傣德”有所区别。

  傣族世世代代信奉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使用着历史悠久的傣文。

  饱受中原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滋养,傣族创造了绚丽多姿让人惊叹的民族文化,她拥有自己的宗教、年历、民俗、语言、文字、戏剧……傣族叙事长诗有550部之多!这些作品皆是数千行、数万行的鸿篇巨著。从世界文学史上看,中世纪欧洲产生叙事诗最多的法兰西,也只有100多部,可见傣族叙事长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座宝库。

  傣历与汉族的农历相差四个月,汉历的大年初一相当于傣历的四月初一。

  每到傣历三月底,只要走进傣族村寨,便会看见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听到此起彼伏“咚咚咚咚”的美妙声音,再伴随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糯米清香,让你轻易便迷失在竹林和大青树围绕的寨子里……

  那时,家家户户都得赶着在“摆冷细”之前用脚碓将糯米粑粑舂好,脚碓的形状像一个睡倒的十字架,地上挖个坑,用水泥砌好,磨得很光滑,就像一口有底的井,将煮好的热腾腾的糯米放到石碓里,人在一端用脚大力“咚咚咚”地踩。还记得总是坐在外婆的筒裙里小荡着秋千,流着口水兴奋地看婉晏(小姨)在那快乐地一下一下踩着石碓。有时,婉晏会将还在石碓里舂着未成形的糯米粑粑随手扯下一团放在手心,再用小铜勺舀一勺红糖酥子做馅,搓成团团,就像一个巨型的汤圆,酥子在滚烫的粑粑里化了开来,一口咬下去,香喷喷的酥子顺着嘴角慢慢淌下来,烫得人燎心燎肺却又美得人欲罢不能,那样的人间美味呀!成年后的我再也没有尝试过!好玩的是,每次小姨带着我们偷吃粑粑,外婆都要叽里咕噜咒一番,按傣族的习俗,做好的第一块粑粑是要先给家里的看门狗吃的。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忠实的狗曾对傣族的祖先有恩,所以祖祖辈辈都要回报;二据说是让狗吃了第一块粑粑,走到哪里,都不会被狗追咬。估计第二种说法有些水分,我偷吃了那么多第一块,到哪也没见狗儿咬我,它们都还直冲我摇尾巴呢!

  傣族的习俗,初一这天一大早,天还未亮,小卜哨(小姑娘)、小碧朗(小媳妇)便争先恐后地到寨子里的井边抢挑第一担水,谁抢挑到第一担,那她这一年就顺顺利利,心想事成,傣话称为“入里今旺”,意为好吃好在。女人们还得带上自己舂的粑粑和镍币供奉井神,粑粑放在井边,镍币扔到井里,傣家的水井建得很别致,像一座凉亭,水深约一米,因此总能见镍币在清澈的井底闪着银光。

  初一这天,寨子里的老人都会带上鲜花和供品上奘房(寺庙)礼佛,为儿孙祈福。这天还有许多习俗,比如不能动刀,一般就吃软米饵丝、米线或糯米粑粑;不能扫地,据说会将财气和运气扫走;更不能串门,孩子们一早要乖乖在家跪拜长辈,逐一接受老人的新年“阿佐”(祝福)。

  初二,便开始走村串寨,遍访亲戚。记得小时候与妈妈徒步走到十几公里外的寨子,去跟亲戚们拜年,回程的竹背篓里总是摆满了数不尽的好吃的东西。

  这个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小卜哨、小卜冒(小伙子)盛装相约去赶摆,到环境清幽的竹林中对歌、丢包——用色彩鲜艳的布料缝制成巴掌大小的布包,里面装上沙子,男女各站在七八米之外相互抛掷,接不到就算输,对方会跑来向输家要礼物。若姑娘对小伙有意,就存心不接,故意频繁地让小伙来要礼物,以增加双方接触的机会。当双方都感到情投意合时,小伙就用手织毛毯将姑娘裹在里面,双双到僻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儿时总奇怪怎么会有四条腿一个头的怪物?!试过撅着屁股弯着腰拼命从四条腿的毛毯里往上看,还没看出端倪,已被妈妈一面呵斥着一面拉走了!小卜冒“猎哨”(追女孩)的方式还有打土电话,土电话非常有趣:把猪膀胱分别蒙在两个竹筒上,用涂过蜡的棉线相连,男女各躲在相隔一二十米的树丛下,对着竹筒唱情歌说情话,这样可说一些当面不好意思说的话,避免羞涩带来的尴尬。

  直到十五,“四月的盛会”差不多接近尾声,“摆冷细”的热潮也渐渐消退。

  时至今日,傣族许多传统的习俗依然留存下来;亦有不少珍贵的民族文化只能到文字堆里和记忆中去找寻。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民族文化究竟应该扬什么,弃什么,保留什么,创新什么?一个优秀的民族,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长上,更应体现于精神文化的发展中。



阅读延伸:

过大年

赵大年


  年,本意是五谷成熟。《左传》说的“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可见过年的主题是喜庆丰收,吃喝玩乐,欢度农闲;阖家团聚,尊老爱幼;一年一岁,辞旧迎新。

  我小时候最喜欢到姥姥家过年,从北京坐蓝呢帏子的骡拉轿车,到无极县的大户李家,一路可看雪景。我的外祖父是前清举人,大舅是将军,二舅经商,家母和姨妈是“五四”新女性,五姨烫了发,被老举人一耳光打到东瀛,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她们“自由恋爱”的郎君,是教授、校长、洋博士。这个书香门第、土洋结合的大家族,在过年的规矩上却完全遵从民风民俗。

  新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先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世态民情。灶王爷是监管灶火的神仙,家家都把彩色木刻的灶王爷画像贴在厨房。吃,乃人间头等大事,宏观是“民以食为天”,微观是“粒粒皆辛苦”,吃得好不好,有无饥馑灾荒或奢侈浪费?实在是玉皇大帝最关心的民情。老百姓既要祈福,又惧天谴——我吃饭掉米粒儿,大人都说是作孽,莫非他们就没浪费过粮食?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给灶王爷吃关东糖,粘住他的嘴,方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种高粱饴糖又甜又黏,倒是我们小孩子最爱吃,那时候还没有巧克力呀。

  二十四要大扫除,家家扫房,擦洗用具,把铜盆铜壶铜火锅铜蜡台铜帐钩铜门环擦得金光锃亮,紧扣着除旧迎新的主题。再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包括买鞭炮烟花,蒸馒头,冻豆腐,包出很多饺子冻起来,过年时随吃随煮,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四,家里就不动刀剪了。

  贴春联是李家的拿手好戏,文化人多,个个写得一手好字。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宅院,房多门多,需用许多春联。大门上的木刻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不变的,新刷一道红漆而已。粮仓贴“五谷丰登”,骡马厩贴“六畜兴旺”。后花园的门上贴着“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影壁墙上的“御风”、“报国”,与时事相关,有新意。老举人亲笔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幅贴于中堂,因为日寇侵占我国东三省,又在华北驻军,民间抗日呼声甚高。

  除夕是最重要的日子口,在外地读书、经商、工作的年轻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带来各地土特产:金华火腿、南京板鸭、西湖龙井、绍兴糟蛋、贵州茅台、北京蜜饯、天津年画,摆在堂屋,由老举人分赐各房晚辈。团圆饭摆了好几桌,酒菜甚丰,六碟八碗,六顺八发。有几道必备的菜:大鲤鱼,象征年年有余,读书人鲤鱼跃龙门。四喜丸子,福禄寿喜,大团圆。年糕,年高,尊老的意思。桂花莲子羹,怜子,是爱幼。全家福火锅,是人丁兴旺,生意红火的象征。

  饭后陪长辈守岁,年轻人讲外地见闻,报喜不报忧。爱京剧的拉琴清唱,喜“围城”的故意让长辈赢,讨老人欢心。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燃放烟花。这时要吃饺子。老举人说:“饺子来源于交子,子午之交阖家吃饺子,年年祥和。”二舅也帮腔:“我国最早发行的纸币名曰交子。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财源恒通。”此后开始拜年,先拜老祖,再拜父母,兄弟妯娌互拜,我们小孩子磕头最多,得的压岁钱也多,衣兜里塞满了银元。

  年初二,老祖在家接受本族晚辈拜年。初三初四,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初五又叫“破五”,家里动刀剪,妇女动针线,商店开张,年轻人也陆续离家,新年的高潮基本过去。但是,直到正月十五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吃元宵,这个新年才算过完,农村开始备耕活动。回想起来,过年也是尊老爱幼的节日。



 上一篇文章: “摆赏建”泼水节的由来及寓意
 下一篇文章: 采花路上,风景这边独好。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