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苏玛”傣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作者:龙罕    点击率:6771  转自:傣族网 更新时间:2015/9/16 15:27:40

“苏玛”傣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苏玛,是傣族人民在每年一度的关门节期间,利用宗教节日举行的一种传承民间优秀的传统道德礼仪的活动。数千年以来,这种优秀的传统在傣族各个村寨和佛寺、家庭中默默地进行着,被傣家人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没有宣传,更没有张扬。因此,很少有人对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宣传,很少被外界知道。

    那么,什么是“苏玛”?“苏玛”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经笔者向有关的傣族康朗、长老和学者请教,“苏玛”归纳为汉语意思为:“祝福、感恩、道歉和祈福”的意思。他(她)们苏玛的对象,比较广,除了父母、长辈、村里的老人、教过自己手的师傅,凡是帮助过对自己、对自己有恩和自己尊敬的人,都要进行“苏玛”。

    一、举行苏玛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因为傣族是一个大多数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所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每年关门节的前一天,在佛寺浴好佛后,从关门节的第一天开始,就在佛寺举行“赕毫怀贺”的活动,进行苏玛了。因地域的不同,各乡镇举行“苏玛”的形式和时间也不一样。以传承傣族民间传统文化较好的景洪市勐罕镇的傣族为例,关门节的第一天举行完“赕毫怀贺”之后,第二天,各村寨的信徒就要集中到本村的佛寺向佛爷及和尚“苏玛”,傣语称为“苏玛都比”。这一天,全村的信徒集中到本村寨佛寺里,向佛爷与和尚进行苏玛,由本村的波章代表信徒向佛爷、和尚诵念经文,请求佛祖、佛爷对信徒的过错给予谅解并祈求祝福;佛爷们则诵念经文,告诉大家要遵守教规教仪,积德行善,同时感谢大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厚爱。通过苏玛都比,使佛爷与信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融恰。

    苏玛都比结束,关门节的第五天,在曼春满中心佛赕过“嘎腊洼”之后,各家庭之间的“苏玛波咪、苏玛滚涛、苏玛波胡”就开始了。苏玛波咪(波咪——汉语:爸妈)的仪式,由各家各户自己安排时间,准备好要赕给父母的腊条、自己织或买来的小毛巾(傣语:帕阶囡),到了定好的时间,成了家、有了子女的人家在家中主事的儿子在全家人洗浴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待父母坐好后,便带领老婆和子女,跪在父母前,献上赕品,恭恭敬敬的磕头三拜,首先祝父母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对自己和家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不起老人的话或事,进行道歉、认错、检讨,请求给予原谅。待子女苏玛完毕,父母便会拿起两根腊条,轻轻的按在子女的头上,念上一段感谢子女对他们的孝敬,说上一些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的道理及祝福的话,然后接过子女举过头顶献上的礼品,对父母的苏玛就完成了。


    进行完苏玛波咪之后,做晚辈的还得在百忙之中再安排出时间,进行另外的一项“苏玛滚涛”(“滚涛”傣语:老人和长辈的意思)。苏玛滚涛的对象,是自己的岳父母、伯父、叔叔、姨妈,舅舅、哥哥等。进行的仪式,也基本上一样。

    除了以上的苏玛之外,拜师学过手艺的艺人,不论有了多大的成就,如果师傅还在世,还得到师傅家进行“苏玛波胡”(波胡:傣语意为师傅),对师傅的培养和授艺表示感谢和祝福。

    二、集体举行的苏玛

    到了关门节和第五天,在景洪市勐罕镇,各村寨的信徒都要集中到勐罕地区的中心佛寺曼春满进行“赕嘎腊洼”。“赕嘎腊洼”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傣语,直译为汉语意思是:请罪、忏悔、道歉。“赕嘎腊洼”和“苏玛”意思相近,平时傣家人一般称为“苏玛”。不过“赕嘎腊洼”指定了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必须在佛寺内集体进行。“苏玛”的内容分为两个部份:一是西双版纳州地区的全部佛爷、和尚、信徒在关门节的第一天都要集中到本勐的中心佛寺,信徒集体向佛爷、和尚苏玛,佛爷及和尚向信徒集体苏玛;二是家庭中和直系亲属中的苏玛。


    在集体的苏玛没举行之前,中心佛寺所在村寨德高望重的男女老人,会被本村的“波章”(波章:傣族村寨中主管宗教活动的师傅)安排坐到佛寺佛祖像的右则,接受所有信徒的苏玛滚涛。在佛寺里进行的苏玛滚涛,内容要比在家中进行的简单一些,一般只是比老人年龄小一些的信徒跪到老人面前,拜上三拜,献上礼品(腊条和小毛巾)、数目不等的钱,老人接受后就结束了。如果家中有不顺利之事的信徒,跪拜在老人面前的时间则更长一些,他(她)们跪在老人的面前,向老人诉说自己发生的不幸,祈求老人的指点和祝福。他跪拜的老人则在听完他的诉说之后,说上一些开导的话,然后再诵念一些祝福的经文,以求佛祖保佑,为他(她)祈求平安和幸福。

    到正式的“赕嘎腊洼”开始,整个勐(勐罕地区)的46个佛寺的佛爷、和尚便各派出二个代表及傣家人按传统组织轮流负责宗教活动的“星”(类似小组),到曼春满这个中心佛寺集中,待所有信徒到齐,曼春满村的长老们便敲响佛寺的大鼓、芒、锣,十多分钟后,勐罕镇傣族关门节的“苏玛”就在佛寺内开始了。平时在佛寺内进行的活动,信徒和佛爷们都是面对佛祖的座像。“苏玛”则不同,除了在进佛寺时对佛祖三拜,正式的苏玛开始,佛爷和信徒都是侧身对佛祖,佛爷、和尚与信徒都是面对面。“苏玛”开始,信徒们向集中坐在“桑滇”(诵经台)方向的佛爷、和尚们磕头三拜,佛爷、和尚们还礼,然后由大家公认、选举、德高望重的“波章勐”(勐罕地区级别最高的宗教师傅)念诵傣语叫做《告苏玛》(请罪语)的经文,代表信徒向佛爷进行“苏玛”,时间持续40多分钟;待“波章”诵经完毕,接下来便是佛爷、和尚向信徒三磕头,由级别最高的佛爷向信徒们进行“苏玛”,念诵的经文傣语叫做《赶板薄》(上座部佛教圣语——代表佛祖原谅信徒的过错)。双方“苏玛”完毕之后,便由“波章”和大佛爷向信徒“告赕”,向“丢奔丢拉”(佛祖)和全勐的信徒公布佛寺所收到信徒所赕的钱币的数目。公布完,整个“苏玛”就结束了。最后的活动就是由作东道主的曼春满村110户的村民在佛寺外面的空地上,每户人家摆一桌宴席,免费供整个勐罕地区前到曼春满参加“苏玛”的信徒用餐。用餐的人员分为两部份:佛爷、和尚在佛寺内用餐,信徒在佛寺前的广场上用餐。为顺应历史的发展,使每个信徒都吃到饭,勐罕地区的“赕嘎腊洼”,从2002年起做了改进。他们近几年的“赕嘎腊洼”,都由中心佛寺所在的曼春满村的村民们当东道主,每户人家做一桌饭菜,费用由中心佛寺在平时信徒们赕给佛寺的收入中拿出,每户补助25到30元(每户补助金额均等,但会随年份增加)。做一桌10个人吃的饭菜,补助虽然不够,但是作为一年一次的“赕嘎腊洼”,谁家也不会因为补助的钱不够,而使自己家做的饭菜因为数量少或不好吃而被乡亲们笑话,所以都会毫无怨言的自己加钱把饭菜做得既丰盛又可口。

    由于信徒较多,曼春满中心佛寺容纳不了太多的信徒,所以,勐罕地区的赕嘎腊洼,按村寨区域划分了信徒集中的三个佛寺,一个是曼春满中心佛寺,一个是曼岭寺,另一个是曼嘎检瓦欢佛寺。

    三、优秀的传统礼仪对傣族的影响

    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影响着一大批人;一种优秀的传统,也必然地会熏陶并规范他们的社会行为。苏玛的起源和礼仪,因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系,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追寻这种联系的内涵,其实也就表现了贝叶文化的根本。为申报西双版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西双版纳州的一个文化工作者,为了解明白关门节的内容,争取把它?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它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了解。经向数位傣家人的长者、佛爷和波章问过苏玛起源的年代,他们均无法说出起源于何时,只知道他们的祖祖辈辈,爷爷的爷爷在他们还未懂事时就带领他们这样做了。我问他们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对他们能直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回答是:“这样做好啊,老人在年青的时候关心、疼爱过我们,现在他们老了,需要晚辈关心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如果人老了没人关心和看望,他们会很孤单的。另一方面,老人的处世、生产、生活经验比我们丰富,我们通过‘苏玛滚涛’,能得到他们的教导,指出和原谅我们做不对的地方,得到他们的祝福,我们的心才好在,才舒服。”

    在苏玛传承得较好的的曼春满村委会曼乍村,共有49户人家,215人。他们作为一个地处旅游地区、热闹小镇勐罕(橄榄坝)边缘的村寨,虽然老年和年青人们也正在经受着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但由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深,根基没有动摇,所以,社会上的各种影响虽然他们也耳闻目睹,但整个村寨依然民风淳朴,村民为人厚道朴实。作为旅游村寨,前往游玩和住宿的外地客人非常多,但不管是来自何方的客人,生人或熟客,一样会受到热情的招待,绝不会因为初来乍到或不熟悉情况就蒙你或坑你一次。传统文化和优秀仪礼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祖祖辈辈养成了一种与人为善,以善为本,尊老爱幼、家人团结,邻里和睦共处的良好心态。整个村寨中,你就是住上十天半个月,也绝对不会听到一次家庭和邻居之间吵架、大人打骂小孩、孤儿、孤寡老人无人瞻养或被虐待之类的事情。经向村民岩约了解,由于他们遵循着祖宗的礼仪和教诲,加上镇上和村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曼乍村好多年以来,就没出现过一个因为打架斗抠进派出所或被劳教的人员。

    根据调查,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过去都有“苏玛”和“苏玛滚涛”、“苏玛波咪”的这一优秀传统。据一些傣族老人回忆,过去的“苏玛”,除以上例举的礼仪形式外,好多地区的傣家人在前去向老人“苏玛”时,除了带上礼物,到了老人家“苏玛”完毕之后,还为老人担上一担水或把老人家的水罐装满水了才行。也有的是专门安排一天的时间为老人做一些农活和家务。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傣族村寨现在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担水的习俗自然取消了。但“苏玛滚涛”、“苏玛波咪”、“苏玛波胡”的传统,却依然存在。只要家中的祖父母和父母辈还在,家中如果有人外出工作、打工、在景洪读书的,做父母的总是会打电话把子女叫回去参加“苏玛滚涛”,言传身教,把这种优秀的传统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尽管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是农村的晚辈们前去“苏玛”时,仍然面对老人跪下,磕上三个头,拜上三拜,献上赕给老人的礼物,说上几句对老人的祝福,请老人指出生活和劳动中做不对的地方,也让老人说上几句对自己的祝福,了却心中的一个愿望。外出参加工作的同志,平时虽然不能按传统规定时间前去“苏玛”,但相当多的一部份人却也要利用双休日和过节放假回家的机会,带上礼物,前往长辈的家中进行看望。不管外出工作或做事的人当了多大的官,有多少钱,只要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在老人面前,则一律是下跪的,三拜也必不可免。在“滚涛”面前,官名利禄统统无用,只有认真“苏玛”,听取老人的教诲,也才能做到人性和心态的自然回归。


    四、“苏玛”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现代享受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也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协调。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经演唱,无数老人和子女的心声被表述出来,马上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引起共鸣。傣族同胞没有歌声的表述,也没有歌手的煽情或歌声的寄托,在人们即将失去和正在找回优秀传统的时候,却在默默地抵御住各种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没有张扬,也没有喧哗和浮燥,只是默默地传承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世代相传,以此固守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时俱进,在建设祖国小康和谐社会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承传和发扬着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这种优秀的传统礼仪,按我本人的理解,其实正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所在。特别是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傣族同胞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和习俗,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文章: 比农傣勐你府大摆
 下一篇文章: 傣家婚宴不撤席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