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戏的傣语传习梦
孩童专心听讲。
波光戏指导学员。
教室一景
从1988年开始,波光戏就开始了他的傣语传习工作,尽自己所能向当地村民们传授傣语。当上村民小组组长之后,波光戏把传习傣语当作事业来看待,在当地中心小学的支持下办起了傣语传习班。至今,已有120名从一字不识到能读能写傣语的人从他的传习班“华丽转身”出去。今天,让更多的村民拾起即将丢失的傣语,成为———
本报记者/岩温香(文图)
□ 矢志不渝
7月下旬,正是学校放假时期。夜里,走进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能听到整齐洪亮的傣语朗读声从两间亮着灯的教室里传出来,来自景哈、曼卡、贺乱3个村民小组的96位村民在这里学习傣语。
发起办这个傣语传习班的人是景哈村民小组组长波光戏。
说起办傣语传习班,波光戏就精神焕发。他给记者讲了一句傣族谚语,直译为“山地谷物被收割,林间猴群始后悔;授业师父离世去,消极怠学人方恨。”大意是“当山地谷物硕果累累的时候,林间的猴子们都没有急着抢摘,认为好景将常在。等到人们把谷物都收割走了之后,猴群们才后悔当初没下狠手。过惯了安稳生活的人们经常不思进取,懒于学习,到了授业师父辞世之时,才知道悔恨原来自己所学甚少。”
他说,总结起来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后悔当初!
波光戏说,现在很多傣族村寨里都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在蔓延:很多傣族年轻人会讲傣话、汉话,但不懂傣文,更不懂傣族优良的传统习俗、礼仪,他们忽略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虽然现在部分老者们知晓傣族优良的传统习俗、礼仪,但如果不将之传授下去,这些优良的传统习俗、礼仪也将随着老者们的逝去而消失。加上妇女们不能进到寺庙里学习,更加剧了傣族优良的传统习俗、礼仪的消失。
“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波光戏说,他想改变这种状况,至少要从自己的村寨里开始行动起来。
□ 坚持不懈
波光戏今年49岁,从2007年开始任景洪市景哈乡景哈村民小组长至今。
1988年,景哈村民小组开办了第一期傣语传习班,召集村里中青年人进行老傣语学习。1993年,再次开办了一期傣语传习班,这次不仅教授老傣语,还用汉语教学进行辅导。
当上村小组组长之后,波光戏觉得应该把傣语传习这件事做大,扩大影响面。于是,他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动员大家齐心协力做好村小组的傣语传习事业。因为,不懂傣文就看不懂经书以及各种傣文书籍,就不会懂得傣族优良的传统习俗、礼仪。村小组会议最终达成了传习傣语的共识。
2010年,波光戏组织该村把傣语传习班规模扩展到2个班,学习人数达到62人,由村里出资聘请老师来授课,学习结束的时候进行考试,邀请《西双版纳报》傣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前往监考、改卷。
今年,波光戏再次扩大办班规模,聘请4名老师分别传授新、老傣文,并把学员招收扩大到景哈乡,只要愿意学的都可以来参加培训班。96名学员中年纪最大63岁,最小的7岁。大家学得兴致高涨,认真看着黑板,嘴里大声跟着老师朗读,朗朗读书声回响在寂静的教室里。
□ 前途光明
波光戏发起组织的傣语传习班引起很大反响。 2010年办学中,景哈乡中心小学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除了免费提供教室、水、电之外,还捐助了5000元的教学资金。今年,该小学照例免费提供教室、水、电,还聘请波光戏为小学傣语辅导老师。州、市教育局也向傣语传习班免费提供教材。
对于此次学习,老师与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生中,31岁的岩温烈学习兴致浓厚。他说,因为学习班是利用晚上时间来进行教学,而白天忙活之后一般晚餐都比较晚,所以每当上课时间一到,他都是先来上课之后再回去吃晚餐。他还说像他这样先来上课再回去吃晚餐的人有很多,大家都怕耽搁了学习,也怕对老师不敬。
今年72岁的新傣文老师岩罕温说,这次新傣文班里有很多妇女与儿童参加学习,其中有14名7至9岁的儿童参加。这些儿童学得不太懂,但他们都很专心。他说,只要来学习就是好事,等这些孩子稍大些再来学习就会很轻松。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相互影响,形成学习的好氛围。
学习期间,州、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前往传习班看望与指导,希望大家保持高涨的热情与积极性,相互影响,在村里形成喜好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员们表示将努力学习,让穿傣装、讲傣语、行优良民风的境况再现村寨,进一步展现与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本文责编:龙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