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景东傣族历史研究
作者:王国祥X    点击率:6014  转自: 更新时间:2012/9/14 10:20:20

景东傣族历史研究

     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傣族人口现今寥落可数。历史上,景东却是人口众多的傣族聚居区。唐宋时期曾为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六大节度使之一的银生节度和开南节度的驻地;元代,景东傣族酋长阿只弄崛起;明代,陶氏家庭荫袭知府直到清代晚期才中落,长达500余年。景东傣族首领的兴衰史可歌可叹,傣族从势大力雄到消散殆尽,像谜一样引人探测千百年风雨没有褪尽景东傣族的光  辉,景东傣族历史和特点在时光过滤中越发分明。过去无人把景.东傣族历史提出来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不愿作尝试。

 

一、汉、隋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初)的景东傣族先民——鸠僚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初的汉、隋时期,称现今四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方为“西南”。生息在西南的各民族称为“西南夷”。西南夷包括氐羌、百越、百濮。“西南 夷"中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有夜郎、勾町、漏卧、滇越等。他们分布在现今贵州、云南东部与贵州连接地带和云南东南部、南部,沿红河、澜沧江中下游,直抵西南部的德宏一带,与国外中南半岛各国同一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接。在秦汉时期,他们已从越分化为僚、鸠傣、濮。他们是近代汉藏语系侗傣语族各民族的先民。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的景东,在汉代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时,属于该郡;永平十二年(公元前69年)置永昌郡,景东隶永昌郡。这时的“滇越”称为“鸠僚”。永昌郡内的“鸠僚”即今保山、临沧、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傣族先民。地域处于其中的景东是民族杂居区,鸠僚就在其中。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永昌郡内各民族强烈反抗晋王朝官吏在宁州的残酷剥削,造成永昌郡分裂,不但使得东部的兴古郡和西部的永昌郡内同一民族的鸠僚之间的割断,而且也使永昌郡内不同部落的鸠僚各自闭关自守、独立发展,从此,鸠僚内部地区间的差别日渐扩大,其后裔傣族间因而存在着差别。

 

二、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l 3世纪末)的景东傣族先民——黑齿

 

1、银生节度(并开南节度)辖区——“黑嘴之乡”是傣族先民的重要聚居区。汉代以来,永昌郡内的鸠僚,到唐代被称为“金齿”、“黑齿”(漆齿)、“茫蛮"他称)。唐代天宝十年(751),南诏在西洱河击溃中央军,势力强盛起来,以大理为中心,建立了“东至大唐,南至交趾,西至摩伽陀,北至吐蕃"的地方政权,包括现今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缅甸北部、老挝及越南北部。南诏根据所属各地区民族分布和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特点,把辖区分为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南诏节度之设系仿唐制。《新唐书·兵志》:“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提。日城、日镇,而总之者日道。而道有大将一人,日大总管。已而更日大都督。高宗永徽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节度使就是“道”,就是“大将”。樊绰《云南志》(以下简称;樊《志》)卷九《南蛮条教》说:“大军将……出则领要害城镇,称节度。”卷六:“云南、柘东、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军将领之,亦称节度。其属镇皆分隶焉。”傣族居住的地区,主要属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其次为永昌节度、镇西节度。立于唐大历元年(766)的南诏《德化碑》,在称颂国主蒙阁罗凤的开疆拓土功业时说:“建都镇塞,银生于黑嘴之乡。”比照碑的下旬,知此旬倒置了“于”字,应为“建都镇塞,于银生黑嘴之乡。"就是说,在“黑嘴"居住的地方建城镇,设银生节度。樊《志》卷六《云南城镇》记载了南诏在“黑嘴之乡”所建的银生节度和开南节度所辖的城镇。据专家考证和我的看法:银生城是今景东锦屏镇、开南城是今景东文井镇开南村,扑赕是南涧县公郎,通镫川县墨江县玖联镇,河普川是江城县勐烈镇,羌浪川是越南莱州,送江川是临沧县凤翔镇,邛鹅川在澜沧县勐朗镇,林记川是缅甸勐艮,大银孔是泰国清迈,柳追河都督城是今镇沅县恩乐镇,威远城是景谷县威远镇,奉逸城是普洱县宁洱镇,利润城是勐腊县易武,茫乃道是景洪。樊《志》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指银生节度管辖界内的茶山。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是出产普洱茶的著名茶山,有西双版纳的倚邦、易武、勐海,思茅市的澜沧县景迈、景谷县小景谷等。西双版纳、思茅地区为银生节度辖境无疑。银生节度又称“茫乃道”,是“茫乃"地方的节度,也就是驻守“黑嘴之乡”的银生节度。有学者认为,“茫乃"是“勐仂”的同音异写。勐仂是现今西双版纳的古称。历史学家方国瑜说:“疑茫即猛之异译,傣族称平坝为猛,凡平坝地名称猛。傣族居住平坝,可能以此称猛人,犹言‘住坝子的人’,有别于住在山寨的其他族。愚意以为:“茫”有可能是“勐”,但“乃"则不是“仿”,而可能是“小"的意思。因为钱古训《百夷传》说:“车里亦谓小百夷"。“小百夷"即“小傣",在西双版纳称“傣仂”。那么,“茫乃"直译当是“小傣居住的地方”,即西双版纳,为银生节度辖区。南诏时,银生节度的首邑在今景东,曾辖今元江、思茅市全部、临沧市区大部分、西双版州、越南莱州、老挝丰沙里一带、缅甸、勐艮、泰国清迈等地。这些地方被称做“黑嘴之乡”的傣族先民的住地。南诏《德化碑》碑阴刻职官题名,在六位清平官之后列“开南城大军将大金告身”。在《德化碑》中具“大金告身”的仅四人,开南城的大军将即其一;“大金”之谓,表明这位大军将,所获得军功赏爵甚高,也可看出这位开南节度使地位之尊崇。在《德化碑》阴刻还有两名大军将,从书面即可判断为傣族。一是“大军将赏二色绫袍赵龙西利。,,‘‘赵龙西利"这个官名,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西双版纳最高政权机构宣慰使司议事庭官员中仍然存在。“赵龙”意为“大官”,属议事庭八大“卡贞”一级;“细利”是梵语译音,意思是“吉利”、“光华”、“二色绫袍”是指绯、紫二色。据樊《志=》卷八《蛮民风俗=》}说,这是军功赏爵中的第三个等级;第二个等级为紫袍,得紫袍后有大功则得锦袍。另一位是“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黑嘴罗眉”。明白道出“黑嘴”。此时傣族颇具势力,所以其酋长加人了南诏统治集团。

 

2、“黑齿”是景东土著之一。有人指出,樊《志》错简,“银生节度”条下应有“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属焉”、之句。此句即指《德化碑》所云:“黑嘴之乡”。“黑嘴"是傣族的称谓之一。此一记载说明:景东在唐代以前就是傣族的故乡了。樊《志》卷六:“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所谓“黑齿……”云云,皆是外人从他们的风俗习惯外加的称呼,他们的自称是“傣”。“杂类种"是指同区域内还有其他民族与之杂居。永昌节度的辖境在今保山至德宏、临沧地区西南一带,以“金齿”、“绣面”等傣族为主,同时还有扑子蛮、望苴子蛮、寻传蛮等。开南节度的辖区已如前述,居住在这个地区的民族,以“黑齿”、“绣脚”为主,同时还有和蛮、扑子蛮等众多部落。就是说,景东在唐代以前就是傣族先民的聚居区了。嘉庆《景东直隶厅志》卷二十二就已经明确指出:“明初,原隰多焚夷,山多罗罗,是为土著。”从地名亦可证明傣族是景东原住民族。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府建制沿革》称:“景东,古柘南也,蛮云猛谷,又云景董柘,意为“淹”;南,意为“水”。“柘南”,水淹过的地方。勐意为“地方”;谷是河名。“勐谷”即是谷河流经的地方。景,城;董,平坝。“景董",坝子边的城镇。景东还有一个名字叫“开南”开意思为“迁移”;南是水,“开南”,迁至有水的地方。语言是积淀历史的“化石”。景东、柘南、猛谷、开南这些地名都是傣语,说明傣族居此日久。景东县现有少数民族语地名560条,傣语地名占475条。说明傣族曾是景东的主体民族。《元史·地理志》:“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至蒙化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至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又:“威远州,州在开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至蒙化兴,开威楚为郡,而州境始通。其后金齿、白夷蛮阿只弄等夺其地。99所谓“夺其地”,并非是“金齿、白夷”从外地来略夺濮人、哈尼的地盘,而是说,从南诏至大理国时期,景东一带逐渐开发,世居本土的傣族聚落渐盛,设立银生府后,不断发展,而南诏晚期政治势力减弱,对边地鞭长莫及,傣族民族逐渐起支配作用,直至后来建立起封建领主统治政权。《太祖实录》卷一六七云:“大小土官,有世袭者,有选用者,如景东知府陶俄、阿迷州知府和宁,则世袭者。……世居本土,素有储蓄。”其先辈阿只弄亦当是景东土著。

 

3、景东傣族称雄的基础和机遇。景东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中部,在北纬23°56ˊ—24°20ˊ,东经100°22ˊ一101°15ˊ之间,东临哀牢山,西踞无量山,澜沧江从其西部流过,属于红河水系的川河流淌其间。《清一统志》卷四百九十五《景东直隶厅》形容其形势:“蒙乐为屏,屹尔崆峒之势;阑津若带,俨然江汉之长。99景东土壤资源。丰富,类型较多,物产丰富。景东地处纬度偏南,即在北回归线以北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景东傣族居住河谷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气候炎热,适宜种植水稻。川河坝有良田数万亩,为傣族重要生产基地和粮仓。景东是滇南连接滇西的咽喉和。通往内地的天然屏障。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羁縻志》载贡象道路,其一路由景东经者乐甸、镇沅府、普洱、车里之后,西南至兰纳,东南至老挝,西行至摆古,为南诏以来的通道。景东同时也是茶马贸易商道占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达500万斤之多。樊《志》卷六:“银生城…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阁婆、勃泥、昆仑数十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99方国瑜考证,林记川,疑在今缅甸之景栋。大银孔,疑在今泰国之景迈。婆罗门即天竺,波斯即伊朗,阉婆在瓜哇,勃泥在婆罗洲,昆仑在骠国以南。与此数地交通贸易,当在南海港口。以银生城的位置而言,通至南海港口,当在暹罗湾。银生城至海上交通贸易,南诏时已有,自后末绝。南诏兴起后,建立开南节度为据点,伸展势力与安南、真腊、骠国争夺,景东地是当时战略要地:南诏后期,力量不足以扼制傣族,傣族成了景东的主宰者。这种状况到大理国时也未改变。景东傣族在濮人南移、和泥西迁之后,独尊一隅,势力强大。

 

4、“黑齿之乡”的经济文化面貌。这个时期茫蛮的生产、生活、政治、社会状况若何?樊《志》、《新唐志》等记录了包括景东傣族在内的“茫蛮”的情形。唐代,茫蛮部落各自为政,酋长名日“召勐"。樊《志》卷四说:“‘茫’是君之号。蛮呼‘茫诏”。按:“茫诏”应为“诏茫”,即近代傣族中的“召勐"居处为干栏。樊《志》卷四:“楼居,无城郭。"服饰。樊《志》卷四:“绣脚蛮……衣以绯衣,以青色为饰。”“茫蛮……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力饰。妇人披五色裟罗笼。”体饰。樊《志》卷日:“黑齿蛮,以漆漆其齿”。实际上是因为长期嚼槟榔而染黑了牙齿。“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同匝刻其肤为文彩。”文身之俗一直保留到现代。土产,樊《志》卷日:“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景东锦屏镇东山丛林中至今仍有成群孔雀。河东村有“夹象沟"地名。卷六:“内有盐井一百来所。”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安定乡和景谷县小景谷乡尚存古茶园,是景东产茶的见证。卷六:“娑罗树”即木棉。生产,樊《志》卷日:“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卷六:“收娑罗树[籽]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纫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段,男子、妇女通服之。"卷七:“养柘蚕绕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十顷,……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为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人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采,”这时傣族的水稻技术和纺织技术已达到颇高水平,保证了景东军民的吃穿,为景东傣族的发展和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元、明、清时期(公元13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景东傣族

 

1、景东傣族应当是“小百夷”。钱古训《百夷传》说傣族“俗有大百夷、小百夷。”《百夷传》所记,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地的傣讷为大百夷,其东北及车里宣慰使司地的傣仂谓之小百夷。那么景东傣族是大百夷还是小百夷呢?我想:可能是小百夷。因为从唐代史籍看,景东是“黑嘴之乡"的一部分,“黑嘴”为小百夷。再从明*代史籍记载看,景东不在大百夷区域。《百夷传》在叙述百夷的居住地时说:“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刺在其西,八百媳妇国在其南,吐蕃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甸,东北则哀牢,西则西番,回讫。"景东独据一方,在麓川东北。因为景东傣族不是大百夷而是小百夷,地域不属麓川,麓川平缅宣慰使为了掠夺土地,征服小百夷,才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进攻景东。

 

2、景东土知府世系。公元1253年(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平云南,结束南诏、大理国500余年的地方统治政权。平章政事赛典赤建立云南行省,把原来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以夷治夷,委任傣族在内的酋长担任长官。《元史.地理志》:“中统三年(1 262)平之,以所部隶属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改为开南州。”开南州包括南诏以来的开南、银生二城。雄踞景东的傣族土酋阿只弄于心不甘,要求把开南州升格为府,摆脱威楚路总管的管辖。于是遣子罕旺于至顺二年(1331)进京贡象,请求升景东为军民府。元朝文宗皇帝允准,封阿只弄为知府事,封罕旺为千户。阿只弄,有的史书记为阿只鲁,当是傣语“艾宰弄”的异译。“艾”是傣族中男性的标识词;“宰”意为男子;“弄"是大的意思。“艾宰弄"苛意译“英雄"。阿只弄的儿子罕旺也是傣语名。“罕”是“金子”;“旺”意为“太阳"。“罕旺”直译是“金太阳”。元朝统治云南约100年(1260—1360)。景东傣族统治者经历了阿只弄至罕旺的传袭。景东土知府从此一直传袭到清代。景东傣族土司之名从阿只弄开始才见诸史册,过去只知统治景东的土官是傣族,但不知其名。

 

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景东府……其先阿只鲁,元时为开南州管理。统威远及案板、母龙、猛统三甸。明洪武初,大兵至楚雄,阿只鲁子俄陶遣通事姜固宗、阿哀纳款,献象、马、铠杖,并元所给牌、印。诏以开南地置景东府,授俄陶知府事,赐文绮、袭衣.,颁印,世其职。"《明史·土司传》记载较详:“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俄陶授正四品衔。除景东本土外,还管辖镇沅、威远、勐缅、大侯、勐梳等地。

 

公元10世纪前后,滇西傣族部落联盟,勐卯主罕静法为盟主。待传到思伦发,麓川势力已膨胀到与明王朝剑拔弩张的地步。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率师进攻景东。这就是明代著名的“景东之战",揭开了明王朝与麓川战争的序幕。俄陶抗击有功,受到明王朝嘉奖。《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这样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春正月丙子,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赉白金五百两、文绮二十匹,往赐景东府知府俄陶。初、百夷思伦发反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者吉寨,俄陶领千夫长他当等二万余人击之,为所败。思伦发进攻景东,俄陶力战不胜,率其民千余家避于大理府之白崖川。事闻,上嘉其忠,特赐白金白绮以旌之0"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景东直隶厅载:“沐英讨平思伦发,俄陶仍旧职。颁赐金带,且镌‘诚心报国’四大字褒之。”俄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不惧大兵压境勇敢抗击,就是失败了也不依附逆贼,因而获得嘉奖。

 

思伦发被平后,明王朝为了加强统治,在要地设卫,兴屯田,设流官镇守,景东进入“土流兼治"和“府卫参设"的时期。《明史.云南土司·景东》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沐英讨平思伦发,复景东地,回奏:景东,百夷要冲,宜置卫,以锦衣卫佥事胡当守之,俄陶任旧职。二十四年,帝以景东为云南要害,且多腴田,调白崖川军士守之。二十六年,令洱海卫同知赖镇守景东”。土官俄陶在处理与中央的军事代表卫官和政治代表流官的关系上是得体的。景东在洪武二十三年建卫城时,俄陶献出在玉笔山下的宅第,自己迁到河东凤山麓另建陶府。卫城现今尚存南门及相连的一段石墙。当年景东卫城的雄伟,工程之浩大,在云南省是罕见的。卫军是中央军,三分之一为常备部队,三分之二种田,提供军需(名日军屯)。俄陶献出大量土地供军屯。从内地来屯田的汉族士兵和商民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产水平。俄陶率先归顺明朝,奋起抵抗麓川入侵,献宅设卫、献地屯田,表现忠心,深得明王朝赏识,树他为土司的楷模。俄陶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为以后的景东傣族土知府奠定了基础,为其子孙的长久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洪武三十年(1397),俄陶卒,子陶斡袭,朱元璋赐他姓陶。傣族本无姓氏。从此景东傣族土知府以陶为姓,代代相传。陶斡死,传陶等。陶等死,传陶瓒。陶瓒奉命统军参加了正统七年——十三年(1442—1448)三征麓川的战争。天启《滇志·羁縻志·土司官氏》景东府载:“陶瓒偕景东卫官兵,攻麓川者张、羽牙,杀奉撒等,晋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其祖母阿曩太淑人。”《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纪录了赐给陶瓒的诰词:“尔者,麓川叛寇犯边,尔能奉承祖母之命,奋忠贾勇,躬率民兵,协同官军斩馘或贼徒,致其败走,朕甚嘉之。兹特隆恩,命加尔官封,并赐金带锦绮,以旌尔劳。尔其益建事功,永光朕命。"英宗赏赐陶瓒及祖母阿曩每人一千贯,三匹表里彩缎。陶瓒成了云南傣族土司中的显赫人物。《英宗实录》卷八十二载:正统五年(1440),云南景东卫百户李景、李良奏:“土官知府陶瓒前所奏破者章硬寨之功皆虚诈”。而陶瓒也密报朝庭,揭发景东卫指挥同知柳瑛等的罪过。《英宗实录》卷八十二如记载:“正统七年(1442)五月辛未,追景东等卫指挥同知柳瑛等赏赐。初麓川贼侵景东,官兵出御,瑛在营观望,知府陶瓒等追围之,瑛潜遣入通贼,纵之遁去,反杀本地夷民为功。其所属千户阮高、百户李良等,或营守,或家居,未尝见贼,瑛皆纳贿,妄报有功于总兵沐昂以闻,升赏有差。既而良等惧罪,奏之,下巡抚官及三司御使,实察得实,上命调瑛巡哨极边关隘,除其所升职。”知府陶瓒与卫官柳瑛、李良之间的这种互相攻击和倾轧,暴露了府官和卫官统治集团内部不可避免的矛盾。

 

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瓒传洪。洪传綮。綮游国学以孝义著。綮传炳。”《世宗实录》卷四百八十六记载了知府陶炳与指挥纪纲、杨炯争斗,均被降级之事。云南巡抚说是“陶氏内乱”。陶炳死后陶化起袭位。陶化起卒,传位于陶金。陶金是景东第九任知府。1988年发掘陶金墓,从墓中的金面具可知,陶金阔面、浓眉大耳、双下巴、雍容,估量其身躯壮伟。他的一生,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两件。一是在他即将袭位时,邻近的者乐甸长官司傣族土官刀重、刀仪两兄弟抢走景东知府印,企图窃位。陶金率兵追杀,斩刀仪,夺回印信,史称:“以壮勇闻”。另一件:嘉靖年间,陶金因为功劳,获得世宗诏赐的白金宁丝蟒袍。陶金穿着这件丝袍去与卫官千户陈祯共同检阅土兵。陈祯心生妒嫉,借酒发疯,把饱醮浓墨的笔挥向陶金,污染蟒袍。陶金愤恨,在饮食中置毒药断肠草,陈祯食后回到家中发病死去。可见陶金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陶金死后由子陶淞袭位。陶淞不但勇于率兵出征,还热心桑梓教育事业,建立郡学。陶淞卒,传位于陶明卿。《明史·土司传》载:“天启六年(1626),贵州水西安邦彦反,率兵二十万人滇境,至马龙后山,去会城十五里。总兵官调景东土舍陶明卿率兵伏路左。贼分道并至,官兵御之,贼拒战。势甚锐,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贼溃,追奔十余里。巡抚上功,推明卿第一。”在崇祯年间,陶明卿还参与了征战普名声之役,因功加三品服。明卿卒,子玺袭。陶玺也像其父,善事其亲,至孝。玺卒,传子尔鉴。尔鉴18岁时死于匪乱。因为无子嗣,以陶明卿弟明弼之子姿袭位。清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率清军人滇、陶姿降清,仍授世职。

 

清初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而设任流官,由于景东陶氏在“土司中最称恭顺”、“滇各土司,惟景东世忠勤”,又由于流土相安,设卫置屯成效显著,所以陶氏世职仍被保存下来,只是在康熙四年(1665)增设一个流官,称“掌印同知”,以“流官管土司,土司管土民”。第十四任知府陶姿告休,传子秉鉴。秉鉴卒,传子楚。楚无子,楚卒,由其叔父大鉴袭位。土官旧有养廉田,不纳粮,由于清王朝的逼迫,大鉴请求从他起征税。雍正五年(1727),陶大答擒杀镇沅傣族起义领袖刀如珍。清正朝赐银、缎,并允荫庇监生一人。陶大鉴卒,传子淳。淳亦如其父,以军功扬名,淳卒,无子,弟澄袭。遴告休,子士耘袭。士耘卒,子应昌袭。应昌卒,子熊袭。陶熊劣迹斑斑,民间把陶府形象化为陶虎,说他是无恶不作之徒。陶熊因罪被黜革。陶熊子德增年幼,道光七年(1827)景东土知府职位由陶德增之叔父陶娘代理。

 

元朝时设立的景东府,阿只弄、罕旺两代任总管,大约60年。明朝从洪武十五年(1382)俄陶任第一任知府至第十三任知府陶玺,经历277年。从陶姿降清仍袭知府到道光七年(1827)陶娘代知府,共10任,袭职1 78年。明清时陶氏傣族知府共23任,计455年;加上元代两任总管约60年,元、明、清三代陶氏共袭职25任,总计陶氏统治景东515年左右。陶娘代职后,值咸丰、同治年间滇西农县大起义,景东土知府世袭统治崩溃,以后陶氏的承传情况已无详邹资料可考。现将所知陶氏土官传袭情况列表如下:阿只弄(兀)一罕旺(元)一俄陶(明)一陶斡(明)一陶等(明)一陶瓒(明)一陶洪(明)一陶綮(明)一陶炳(明)一陶化起(明)一陶金(明)一陶淞(明)一陶明卿(明)一陶玺(明)一陶尔鉴(明)一陶姿(清)一陶秉鉴(清)一陶楚(清)一陶大鉴(清)一陶淳(清)一陶澄(清)一陶士标(清)一陶应昌(清)一陶熊(清)一陶娘(清)

 

直至清代,景东直隶厅境内有土官六家,计:土知府一、土知事一、土巡检二、土驿丞二。土知事姓姜,汉族,为陶氏知府的副手。姜氏从元代姜固宗时就与傣族陶氏有亲密关系。姜固宗为镇南州人。明洪武年初,代为通事同傣族头目阿哀去楚雄代表俄陶投诚明军。后随都督冯诚攻塄嘉有功,擒傣族土酋刀猛温有功,赐冠带。宣德二年(1427)姜固宗之子姜嵩进京朝贡,授勐缅正长官,不久改任景东府知事,正九品。经四世传到姜文。嘉靖四十四年(1565)姜文率傣兵出征,讨伐武定彝族土酋风继祖之乱有功,获奖。卒,子可久,以岁贡身份赴四川任教谕,其子述望袭。天启三年(1623)督夷兵一千赴省防守.殁于军。人清:述望子启滨投诚,仍授世职。以下已经过六次接替。嘉庆七年(1802)姜之岐之弟袭位。以后文献无记。姜氏承接14代。世系如下:姜固宗(元)一姜嵩(明)一姜钺(明)一姜源(明)一姜廷璧(明)一姜文(明)一姜可久(明)一姜述望(明)一姜启滨(明)一姜显望(清)一姜启武(清)一姜继中(清)一姜之岐(清)一姜之嵘(清)。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载:“姜氏世为土府首领,凡发土府象兵,皆以姜氏督之。”又日:“随土府管理民事。”可见姜氏与陶氏合作之紧密。自康熙四年(1665),改土归流后,惟听流官调遣。雍正五年(1727),征威远、镇沅逆夷。雍正十年(1732),征茶山土酋刀兴囱,俱委启武管理军粮,议叙加级。姜氏和陶氏一样是忠于中央王朝。

 

保甸巡检司土巡检陶氏为傣族。保甸即今景东县西澜沧江东岸之德胜,属今漫湾镇。德胜为傣语地名。德,意为“下方”。胜,园圃。“德胜”的意思是:园圃地之下。保甸土巡检的情况,文献上记录不多。可见的是天启《滇志·羁縻志·土司官氏》:“陶暹,本府人。初为头目‘招冈’。宣德中贡象人京,铨保甸巡检。又从征马龙他郎甸、者章羽牙寨,累功县丞。后世,世为巡检。胸氏奉调出师,遏之子孙成在焉。今沿至陶国臣,护印听袭。”其后,《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三·景东直隶厅》载:“保甸土巡检……传子华。遁传至承宣。清初平滇,承宣投诚,仍授世职。卒,子增袭。增卒,子舜举袭。舜举卒,子瑜袭。瑜卒,子自淑袭。自淑卒,子仲选袭。仲选卒,嘉庆十六年(1811),子镇袭。镇死,长子翊廷袭。翊廷死,子元品道光二十六年(1846)袭。”以后无记。据调查,保甸土巡检陶氏为傣族,其世系如下:陶暹(明)一陶国臣(明)一陶华(明)一陶承宣(清)一陶增(清)一陶舜举(清)一陶瑜(清)一陶自淑(清)一陶仲选(清)一陶镇(清)一陶翊廷(清)一陶元品(清)三岔河巡检司土巡检姓杨,是何种民族,不详,有人认为是傣族。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载:“杨胜、板桥村人,明宣德中,充土府把事。正统五年(1440),随土府进征叛贼有功,授土府冠带把事。卒,子详袭。寻因三岔河哨土贼出没,又一碗水、瓦窑坡二哨当寇贼之冲,知府陶洪请设巡检司防守,从之,以胜子详为土巡检,专任司事。99按:杨详袭土巡检,已是清初之事。板桥驿土驿丞云氏是彝族。景东驿土驿丞属何种民族不详。

 

3、元、明、清时期景东傣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景东与邻近的地区傣族的风俗习惯大体一致。元代李枣《云南志略》,明代钱古训《百夷传》以及各地方志皆有记载。习性。万历《云南通志》卷四《景东府风俗》:“民多百夷,性本驯朴”。《明史》:“景东部落皆焚夷,性淳朴,习弩射,以象战。99雍正《景东府志》卷三:“。唑喜酸、畏”。另有志书记:“见水即沐,最爱清洁,生质秀丽。”服饰。雍正《景东府志》卷三:“男皂衣,以青布绞足胫,肩挂春袋。染齿令紫红,喜浴。女短衣齐腰,穿桶裙,中以宽带缠绞腰。”民居。雍正《景东府志》卷三:“覆屋多用搌。门开顺屋脊。旁水而居。99生产和饮食。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府:“境内天气常热,民多百夷。其田皆种秫而早收。以其穗悬于横木之上,日舂造饭。以竹器盛之。举家围坐稔成团而食之。食毕则饮冷水数口而已。”万历《云南通志》:“田旧种秫,今皆种稻”。《滇略》卷九二.0“其坝内莫家寨有河,汲其水,就火上炼之,即成细盐。”商贸。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交易用金银,或五日或十日一市。”《滇略》卷九:“交易无秤斗,止以小篾箩计多寡而量之。”语言文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百夷不通汉书,惟用缅字。凡与同类交易借贷等项,则以缅字书日期约而刻多寡于竹上以为信,其行移官府则译字而后通其意。”雍正《景东府志》卷三:“语言柔绥,呼父为‘波’、母为‘咩’。”社会。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百夷酋长与其同类有隙,……囚之至死”。妇女地位。雍正《景东府志》卷三:“男贵女贱,虽小民视妻如奴仆。耕、织、贸易、徭役皆妇人任之。非疾病,虽老不得息。凡妻生子,贵者以水浴于家,贱者浴于河,三日后以子授夫,耕织自若。头目之妻数十,婢亦百十人,少者十数:庶民亦有数妻,无妒忌之嫌。"婚恋。雍正《景东府志》卷三:“旧俗不重处女,及笄始禁出入。”丧葬。道光《云南通志》引《恩乐县志》,所述与毗邻的景东相同:“丧祭,如亲殁,以击铜鼓为号,闻声亲戚毕至。孝子用笋叶帽,上束红花,白棉花条戴之。每日束草人穿平时衣服为户。浴于河岸二次。祭用牛猪。……葬后每日二送饭往墓上祭献或一年或三月乃止。自后即以丧日为忌日,百事不作。”信仰。雍正《景东府志》卷三:“病不服药,多疑信鬼,延伯母(按即“波摩”巫师)设祭物,用土语禳送叫命渐愈。若占吉凶、用鸡肋插竹签打鸡卦决之。”

 

四、景东傣族流散原因探析

 

景东傣族强盛时期有多少人户?由于“本府系夷方,原无实籍人户”(正德《云南志》卷六《赋役志》)。但既是土著民族,又具势力,人户当不在少数。景东人户到明代才有记录。王宗载《四夷馆考·百夷馆》称:“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洪武实录》卷一百八十记:“百夷思伦发反叛,率十万余众攻景东的者吉寨,俄陶率千百夫长他当等二万余人击之。”若以二丁抽一参战计算,当时的傣族男丁就有四万人。加上妇女、老人、小孩则加倍,那么景东人口在明朝初年就有八至十万之谱。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日:“景东卫,《兵食志》作在府城内。左、右、中、前、后五千户。”单以府城内的五个卫所计算、就已经达数万人,还有不在军事编制内的傣族人口呢?当更多。清代、景东傣族人口也不少。道光《云南志通·食货志》载:“道光十年(1830),实在土著民户五千八百四十九户,男妇大小民丁三万四百九十七丁”。咸丰、同治.以后,傣族人口陡然大减。到民国30年(1941),景东县政府上报的材料说:“汉摆夷约500余人,在民乐乡一带。”1990年景东全县傣族仅有2000余人。2002年5月,我同泰国学者考察景东,提议去傣族村寨访问,有关部门回答:已经找不出一个完整的傣族村寨可供调查,他们分散地与其他民族杂居于各地,而且已经不保存服饰和语言等民族标志了。景东傣族星散的原因何在呢?

 

1、随官军出征,落籍他乡。《明史·云南土司·景东》:“历讨铁索、米音、那鉴,安铨、风继祖诸役,皆调兵及战象。……景东每调兵二千,必自将约千余,饷士之费,未偿仰给公家,土司中最恭顺。”历次出征多是有去无回,落籍省内各地,乃至外省贵州、四川、江西等地。明代四川《萨连安民宗祠碑文》和《土司记要》等史料说:洪武时,四川省建昌月鲁贴木儿叛变,云南土官刀佩、安伏成等带兵九千随明将前往征讨。事平之后,“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傣族土官被授以萨连、盐边马喇、会理红卜苴的土千户、土百产。《明史》卷三百十一《土司传》载:“米易千户所土官贤姓,其先云南景东焚种也,徙其族来田种。洪武十六年(1 383)归附,以随征东川、茫部劳,授世袭副千户,居所治城外,所辖焚夷仅八百户。《蜀中广记》卷三十四载:“米易土官,贤姓也。初,云南景东府焚夷头目阿骇其属来住种。”

 

2、强迫移民。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段氏(大理国)时,海东地广人稀,又炎热生瘴疠,乃于景东府移此白夷以实之。”傣族被移到大理一带后融人了白族中。像这样的移民,不止一次。还有就是政治移民。景东府辖区的土官,有的反抗“改土归流”,被发落到江西安置,跟去一部分傣族。

 

3、景东府辖地不断被分割,傣族人口分散。土司之间不断谋夺地盘,中央王朝不为削弱地方势力,致使景东府的属地逐渐缩小。宣德年间,大侯知州刀奉汉强夺景东土知府陶瓒所辖勐缅之地。其结果虽是陶瓒胜利了;但只是暂时的。到正统十一年(1446),被思伦发掳去的大侯州土知州奉外法从麓川归来,向朝廷贡象、马等物,朝廷委派他为大侯知州,摆脱了景东陶府的控制。宣德五年(1430),从景东府析出勐缅、勐梳设置的勐缅长官司直隶布政司,勐缅也分出去了。威远、镇沅原属景东府,到明代,设威远、镇沅二州,任命刀算党为威远州知州,千夫长刀平为镇沅知州。永乐四年(1406),因刀平出征兰纳有功,镇沅州升为镇沅府。威远、镇沅也不属景东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景东府改为景东直隶厅,行政级别降了两级,其辖区更小了。清代《严禁土官课派擅收碑》记述了陶氏第二十四任知府陶熊被黜革事。景东土司这时已走到穷途末路了。景东土司制度是起于元朝、盛于明朝、衰于清朝一

 

4、不堪重负,逃亡四方。景东傣族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来自三个方面,汉官的鲸吞豪夺、汉族奸商的巧取盘剥和傣族土官的变本宰割。土官榨取百姓以过奢侈生活。从陶金墓及其妻或妾墓出土的897件金、银、珠、宝物件,可见边陲“土皇帝”生活的一斑。官府掠夺主要在田地和税收上。成化二十三年(1487)特地增设景东府税课司加重剥削。吴三桂人滇后,“重敛土司金币”,土司又转嫁百姓。正德《云南志》载:景东城区职田6834亩,屯田39 loo亩。屯粮,夏税1457石,秋粮9730石。从傣族手中夺去如此多的土地作屯田,又课以如此之重的税收,土司的势力削弱,农民更是苦不堪言。他们不但要向中央王朝交租纳税,还要向土司交纳实物地租和服劳役、兵役,参加连年不断的战争。明朝初年,随着戍边和屯田,内地大量汉族人口涌进景东。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同时一些地主阶级的剥削手段也被混入了。嘉庆《景东厅志》卷二十八:“景东各厅,该土著夷人,嗜酒而拙,不知久远营生之计。每有数十家村寨外,辄有江西人在彼开铺、熬酒、卖布,重利放债”。另一部志书说:“佃租之利,皆为右江商人饵诱一空,故人无厚蓄。”在各方面的层层剥削下,傣族农民有的沦落赤贫之境,变为无业游民,为了生存,四处逃荒。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傣族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景东安瓦”。云南省永仁县万马乡迤资村傣族李发成对我说,他家收藏的族谱记载,祖上是万历二年(1574)从景东安瓦逃荒来的。金沙江一带有一种菜肴现今还叫“景东菜”。1986年4月我在大姚县湾碧乡搜集傣族民间文学,一位傣族农妇唱古代歌谣,有“布景东、牙安瓦"之句,是说男祖是景东人,女祖是安瓦人。另外搜集的叙事歌《我们来到汉族地方》唱述他们的祖先从景东安瓦迁到现今永仁县仁和乡木庄,租种汉族庄主的土地,受尽欺凌,又远走他乡。有向北方迁移的,也有向南方迁徙的。据载,景东县文龙乡大芒代傣族被清军抢掠一空,举寨向南迁走了。据传,现在缅甸景栋附近的很多傣族村寨是从景东等地迁去的。

 

5、大量汉族移民的影响。明代是内地人民移居云南和傣族地区的高潮时期,大量的汉族移民也涌向了景东。洪武年平定云南后,明太祖朱元璋命令遴选致仕武官57员驻守云南,明代驻守景东的世袭武官有九家。随之进入景东的家属、卫兵,以“一卫百五十人”计算,洪武二十三年(1390)进入景东的军士就在六千人以上。汉族武官在景东大量兼并土地,傣族封建领主制度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地主制度。随着设卫所,实行军屯、商屯和民屯、内地汉族人口大量涌进景东。嘉庆《景东直隶厅志》卷二十二:“明初,原隰我焚夷,山多罗罗,是为土著。自设卫所,卫所官员皆江左人,并江右、川、陕、两湘各省之贸易是地者,多家焉。于是人烟稠密,田地益开辟”。当汉族人口大大超过正在日益减少的傣族人口的时候,傣族处于汉族的“汪洋”之中,其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变也得变。

 

正统十一年(1446),景东卫设教授汉文的儒学,中国传统文化在景东传播。万历二十四年(1596)卫所的“卫学”改为“府学”。此外还有“义学”普及教育。傣族土官较早接受汉文化,倡导儒学,而且在儒学上有造诣较高的人。例如第六任知府陶綮。又如景东府土经历杨大用(傣族),调到明朝中央为通政司经历、知事,后回云南任布政司参议,成了流官。从正统七年(1442)开始设立儒学到崇祯元年(1628),经历了近200年的汉文化改造,傣族逐渐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是民族立足之本,当民族的色彩褪尽的时候,傣族也就融进汉族中去了。万历《云南通志》卷四十四说:“学校声教,渐迁其俗。”《古今图书集成》载《景东风俗考》引《通志》说:“渐习书史,民风地宜,日改而月化”。昔日是大事用傣文书檄,小事刻木为契见《百夷传》)。到明代汉文已经普遍运用。从1988年掘得的阴刻楷书“显考故知府少凤公墓”和“显考知府陶讳金”汉文墓碑,可以证实,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或者更早,景东傣族已经使用汉文了。到清代,汉文流行,傣文在景东傣族中几乎绝迹。

 

6、“红白旗之乱”是近代景东傣族人口急剧下降的动因。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 892),杜文秀领导滇西农民起义,李文学领导哀牢山山区彝族农民起义,田政领导哀牢山区哈尼族农民起义。义军称“白旗”,清军称“红旗”。景东是义军和官军的争夺要地,几次大的拉锯式的战斗殃及傣族,许多村寨被焚毁。山上的彝族和哈尼族久受坝区傣族统治者的压迫,甚忿,必然把怒火喷向统治景东500多年的傣族陶氏知府,焚烧了陶氏府第。由于狭隘的民族情绪作怪,傣族群众也受难、遭殃。他们死的死,逃的逃,即使当时未出走的,或隐姓埋名,或归附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同习同俗了。总起来说,景东由一个泱泱傣族聚居区锐减到少有孑遗,基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是迁徙、战乱、融合几个方面。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泰国民族宗教概况
 下一篇文章: 民族地区青少年辍学的文化解释——以云南芒市傣族教育为个案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