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饮食习惯充满浓郁的生态色彩。且不说经常吃鲜食、野味,就是餐饮器具也反映着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傣族地区森林密布,山竹家竹,举目皆是,因而盖房,修桥、做家俱等大量使用竹子,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以竹来制作。许多竹制品已成为傣乡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其中竹餐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竹餐具是傣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其种类丰富,造型别致,充满与众不同的情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竹餐桌
竹餐桌多为圆形,大小皆有,最大直径约70~80厘米,最小的40厘米上下,一般高40~50厘米。由桌面和桌座两部分组成。桌面不圆盘形,由数百根篾编织而成。有的还编织成各种篾行和色块交错的几何图案。桌座多呈象脚鼓状,即两头大,中间较小,由多根细竹或曲形较粗藤竹支撑上下两个圆竹环组成。有的竹餐桌甚至就像一个倒扣的平底竹筐。竹餐桌通常和其他竹器具配套使用,用于进餐邮局用于摆放佛寺祭献的供品。
2.竹碗、竹饭盒
竹碗和竹饭盒是傣族用餐时主要盛具。竹碗多数与通常见的碗形不同,碗壁垂直,碗底是平的。也有少数像常见的凹形的弧度的碗一样,可惜近时已极难见到。竹碗由许多纤细如丝的竹篾编成,篾丝密度较高,缝隙极小,有很好和防漏性。有的竹碗还刷上一层漆,既增加装饰,同时更增大了实用范围,即使装水也不会漏出。 竹饭盒是装糯米饭的盛具,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小巧可爱,用细竹篾编制,分盒底、盒盖两部分。盖为套盖,由粗细相间的竹篾编成,边沿编有花纹。较浅的盒打开像两个高边的盘(或直壁碗),深一点的是矮圆筒状。有的竹饭盒在编制过程中还在竹篾上用浸蚀法涂上两三种颜色,交错编出各色相间的几何图案,使盒体变得十分精美。
3、竹斋盒(供盒)
竹斋盒是傣族同胞赕佛时用来放置供品的一种常用器具。有大小数种类形,小的形似矮花瓶,直径仅10~20厘米;中型的直径30~40厘左右;最大的有六七岁小孩那样高,直径约在60厘米上下。斋盒盒盖多呈高塔形状,由多台多大到小的圆拱组成。盒身像一只大高脚杯。盒底的支撑座形如象脚鼓。斋盒全部用粗细相间的竹篾编制而成。全身或光素地保持竹的原色,或用漆刷红再用金粉勾画出规则有序的美丽纹饰,或整个涂成金色,像一座金色塔,上面镶嵌彩色玻璃、料珠、彩色石子和鱼骨、象牙屑等,使得整个盒五光十色。斋盒由村寨中的能工巧匠编制,或农民自己编制,在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节日的佛都礼祀活动中由信徒送到佛寺。供奉时装入食品,衣主物、蜡条、钱币等供品,成十上百地摆在释迦牟尼佛像前面,仿佛工艺品展览似的,十分引人注目。
4、 其他
竹餐具除以上三种外还有竹勺、竹羹匙、竹甑,小竹箩等。竹勺是手和来舀水的器具,由一整截竹筒制成或用根剜成。前者是将带节的竹筒砍成三尺左右长并有斜口的勺的样子,留下竹节上的天然细枝一段做勺柄,即成勺。有的还将勺柄弄弯,使其使用起来更顺手,外形也更美观。后者是利用老竹根制作,依形定样,做出的勺极有个性。竹羹匙是前一类竹勺的汪化型,小巧可爱,是一种生活气息极浓的工艺品。竹甑同一般的饭甑原理相同,由一整筒较粗的大龙竹根雕刻而成,有双耳并刻有许多花纹,造型粗犷自然。用竹甑蒸出来的饭带有一股竹子的清香,格外爽口。小竹箩是竹器具中器型丰富的一类,一部分由于盛放饮食,一部分作其他用途,造型多变,花样翻新,编制工艺精巧。许多小竹箩上刷着红漆并加其他彩饰,异常漂亮。
竹餐具制作材料的挑选十分注意季节性。由于竹制器较容易被虫害浸蚀,因而按民间的习惯,伐竹的时间一般在七八月雨水灌饱竹子的时候。新鲜竹子砍来后要进行防虫处理。防虫处理方法较多,常用方法之一是将材料(主要是篾子)放在屋内火塘上方高处,让火烟慢慢熏染,熏过的竹料,虫不敢随意去碰。另一种方法是将竹料(篾子和竹档)放到沸水中煮,或用纯度较低的石灰水浸泡几日,这样也可以防止虫蛀,如上处理主要对精巧器具用竹而言。价值不高,用用就扔的一般竹餐具也可砍竹就编,勿须对竹子先处理,这类餐具差不多是等不到虫来蛀就已用到该扔的时候了。
竹编工展出在傣乡各地大同小异。编的技术过程大致如下:在开编之前,先进行选竹、破篾、防蛀处理三道工序,然后进行编织。编织全由手工进行,成品是否优良完全取决于编者手艺的高低。有些形制较特别的器具须先制作一个模子,双手将篾子紧挨模子编制。遇到一些需要弯曲的地方要在火上梆烤定型,即一边烤一边用手将其梆成需要的样子。器身编好后,收口十分重要,经细致进行,最后将篾头锁紧在编缝中,深藏不露。编制方法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习惯。而“起好架,打好样,收好头”,细心处置,松紧得宜,则是编制者均会在意的共同点。
傣族竹制工艺有着清新自然的美感和亲切朴素的气质。同其他工展出相比,竹工艺更能体现出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充分体现出傣族人民适应环境,就在取材的生存技能和适形、适材、适艺的审美意识。同时从各种精美的竹编工艺品中可以看出,傣族手工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是极为特殊和与众不同的。
傣族的木餐具亦有多种,如木碗、木盆、木勺、木饭罐、木饭盒、木盘、木水罐等,加上葫芦做的瓢、勺、水罐、饭钵等,约有十多个品种。木餐具造型简洁,质朴,显得与众不同,有一些超乎想像的很特别的设计样式,令人惊叹不已,如内外两层水罐,茶在内层,水在外层,茶汁由两层间留着的孔隙流出,倒茶时出茶水而不出茶渣,方便饮用。又如饭罐,有巧妙的通气孔,盖子上细雕尊小佛像,让人进食时不忘敬佛。再如,用一整段木雕的餐具架可以转动,上面有插筷、放碗,分开摆放佐料的盒子等,上下加许多花纹装饰,立在火塘侧边,既方便实用,又可供鉴赏。已故昌宁帕寨傣族农民岩个洼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仍用着上述自制的许多餐具,制作十分出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工业品大量进入,木餐具骤然大减,近时已极少人用了。
傣族的竹木餐具工艺好像一道凉爽的清泉,让人沉醉其中,很难淡化它那浓烈的色彩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傣族竹编大至床、桌、柜、席,小至帽、盒、篮、篓,无一不与傣族人的生产生活相关,傣族人仿佛是生活在竹编的世界中。如果您到傣乡做客,不妨选一件小巧的竹编工艺品带回家,作为对这次旅行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