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慢轮制陶”进校园[组图]
本报记者/柳新兰
一张木凳,一个慢轮,一名艺人,没多久,一个陶器的雏形就展现在大家眼前。11日,第七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傣族慢轮制陶”传习基地挂牌暨启动仪式在景洪市第四中学举行。傣族制陶艺人们用脚轻转慢轮,用手轻捏软泥,只见一堆堆红黄色的软泥渐渐变成了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陶器。600多名同学还分批依次在傣族艺人的指点下,饶有兴致地做着自己喜欢的陶器。 前来授课的这批傣族民间艺人中,有的享有“云南省民间美术师”称号;有的曾被邀请到国外参加“世界陶瓷博览会”;有的曾为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授过课。 正在专心学制陶器的董蓉同学兴奋地说:“第一次接触制陶时,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泥巴的情景,但当真正投入制陶时,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需要静心、认真、仔细完成的一件件艺术陶制品。” “学会它就可以继续把民族文化往下遗传,不会让民族特色文化流失。”正在制作花盆的同学陈羽玲也抢着对记者说。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据制陶艺人玉勐介绍,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首先将澜沧江边的台地沉积土挖回来,晾晒一下放入脚碓中舂细,边舂边过筛。筛好的陶土,若是制作炊具则要掺入部分河沙,这样可以防止被火烧裂。接下来,将掺和好的陶土倒在水泥地板上加水揉。揉好的泥团集中放在一口大铁锅里,盖上一块潮湿的麻布片,放置4小时左右后取出塑胚待用。制陶的核心环节是慢轮拉坯,取出泥团放在慢轮上,一边用左脚拨动轮盘,一边用手把泥团拍打成一个扁饼,陶器的底便做成了。再将一根泥条慢慢的一圈圈垒在陶器底上,几分钟后,一个罐的雏形就制作完成。将罐晾晒后,再次调整,并用湿布沾水将内壁通体抹一遍,使其光滑并堵塞空隙,整个陶胚工序就此告成。成型的陶胚在晾晒3天后进行烧制。烧制时随地堆放一堆木柴,将所烧陶器层层放置到柴火上面,外围用稻草覆盖后再用普通泥土将稻草包裹严实,在“稻草窑”上戳几个洞口便可烧制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一窑成品土陶便制成了。 据了解,以往傣家人生活中用的陶锅、陶罐、陶壶,房顶的小挂瓦,寺庙屋顶、屋脊上的饰物,都是手工制作的陶器。由于社会进步,手工制陶业逐渐萧条,制陶艺人也逐年减少,濒临失传。经申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瑰宝,州文化馆联合景洪市第四中学开展系列活动,在学校成立了“傣陶制作室”,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西双版纳报社发布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