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
作者:郑晓云 X    点击率:5151  转自:中国民俗学网 更新时间:2012/6/13 11:03:34

“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居住在红河流域的“花腰傣”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现代文明的因素,故当代的“花腰傣”文化新的内涵可定位为一种服饰、原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多位一体的文化。
关键词:花腰傣;文化特质;当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1)02-059-06

 
一、红河流域的傣族
 
居住在中国的傣族共有1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其中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最为集中。傣族除集中居住在一些地区以外,顺着大江大河迁徙定居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中国境内傣族在大江大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湄公河、红河两条大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其中红河流域是傣族居住较为集中、文化独特的一个重要区域。由于红河流域的傣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在傣族文化中有独特价值,但是今天对于“花腰傣”的文化特质研究和认识都还很少。本文通过红河上游“花腰傣”与其它地区的傣族的文化特质的对比研究,来认识“花腰傣”的文化价值及其未来的前景。
红河是发源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茅草哨的一条长河。沿东南方向经巍山、南涧、南华、楚雄、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到河口出境,流经12个县(市),在中国境内全长692公里,称为元江,进入越南后称为红江。(注:李荣梦等著:《云南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花腰傣”是其它民族对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的傣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傣族服装上有一种独特的特征,那就是妇女的腰带是使用一条长长的彩色布带围成的,因此被其它民族形象地称为“花腰傣”。
居住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的傣族大约有15万人,人口约占中国傣族人口的13%左右,其中以红河上流的新平、元江两个县最多,入口占红河流域傣族的50%以上,这一地区也是云南著名的山系——哀牢山腹心地带,山水相伴,是红河流域傣族文化的中心区域。
红河流域的傣族由于历史的迁移与居住环境的长期封闭,存在并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也有不同的自称。在上流的新平县,主要的支系有自称为傣洒、傣卡、傣雅的3个支系。元江县有傣泐、傣仲、傣卡、傣雅、傣郎、傣得、傣涨7种自称的支系。在中下流地区分别有傣端、傣尤、傣尤倮、傣倮、傣泐、傣郎、傣亮等自称的支系。其中傣端、傣泐等在文化上与西双版纳傣族相近,而与其它支系傣族的文化有区别,如他们爱好装金齿、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等都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相同,而当地的其它傣族则爱好染黑齿、居住用泥土筑成的平顶、两层或三层的“土掌房”。红河流域的大多数支系的傣族尽管自称不同,但都有基本相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大多数被称为“花腰傣”。(注:“花腰傣”在红河流域以外的其它地区也有。如西双版纳的小勐养就有“花腰傣”村子。据传说是当地“花腰傣”一百多年前从新平县的漠沙迁去的。)
 
二、傣族文化中的“花腰傣”特征
 
作为傣族,不论分布在哪里他们都有自己普遍的文化特质,但是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如迁移、融合等)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傣族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及地域文化特征。今天的红河流域的傣族也不例外,除了具有傣族共同的文化特征之外,也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河傣族与其它地区傣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傣族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是选择平坝与河谷地带作为居住的场所。背山面水是傣族人观念中的最佳居住场所。红河流域傣族在这一观念上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是一致的,他们所选择的也是这一流域河谷平坝地区作为居住的场所,面对江水背靠青山,由此也使得傣族的生产生活与其它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有较大的区别。
第二,傣族是农业民族,不论居住在哪里的傣族自古以来都以水稻种植为最重要的产业。红河流域的傣族也是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在历史上与其它地区的傣族一样,他们主要种植糯米,在生活中也喜欢食用糯米。近年来由于需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市场和自己消费的需要,糯米的种植已经逐渐减少。
第三,染齿、纹身是傣族最古老的习俗,自古以来各种史籍在记述傣族时都会把染齿与纹身作为傣族典型的特征记录下来。这里的“花腰傣”染齿的主要是妇女。人们以一种名叫“臭藤果”的野草及崖硝为主要原料,加上未成熟的石榴等,捣碎放在芭蕉叶上,每天晚上睡前包在齿面上,数日之后齿面就会变成黑色。再用木柴焦油涂擦,让齿面渐渐发亮,成为妇女美丽的一种标志。纹身多纹在手背上,图案有花、动物等,同样也是美的一种标志。
第四,共同的语言,这里的傣族与其它地区傣族一样属于同一语支,即壮傣语支,语言中有基本的共同要素,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及不同的支系的影响,语言有明显的支系与方言特征。在红河流域的傣族中,不同的傣族支系中语言有一定的差别。如在新平县的3个支系的傣族中语言虽能相通,但有语音调及表达方式的差别。
红河流域大多数傣族在宗教信仰上与其它地区傣族的不同之处是不信仰佛教,而其它大多数地区的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由于对佛教的信仰,使佛教文化融入傣族文化之中,成为傣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说在人生礼仪方面,男子在一生中必须要有几年的时间到寺庙中出家当和尚,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各种行为都受到佛教规矩的限制,人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佛教伦理的影响,不仅看重现实的生活,也对来生充满希望。与佛教相关的经典、艺术、文字、歌舞、节日等也都成了傣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红河流域之外的傣族在这一点上既有与“花腰傣”相同的对万物灵魂的崇拜,同时又信仰佛教,佛教的信仰使这两个地区的傣族在文化上显现出鲜明的差别,这从人们的观念、社会行为、日常生活、艺术等等方面都显现出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带来明显的差别。
5.节日文化。红河流域傣族的节日与其它地区傣族的节日有明显不同。在红河流域以外大多数傣族中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节日基本上都是从佛教节日而来,如新年就是佛历的新年,也被其它民族称为“泼水节”,这一个节日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其它隆重的节日也与佛教有关,如每年7月进入佛教斋期的“关门节”,斋期结束时的“开门节”等。
红河流域的傣族人民节日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影响,每年中主要的节日基本都与汉族的节日相同,他们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节日。所不同的是在这些节日的过程中都已经发展出来很多当地的特色,例如在春节期间就有当地傣族人民隆重的“赶花街”活动,男女青年在这个活动中结交朋友,谈情说爱,节日期间青年们还要穿起本民族的盛装,展示自己的美。这一节日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经贸活动。“花腰傣”与其它地区傣族在节日文化上的明显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文化影响的程度。红河流域的傣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其它地区的傣族则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所不同的是红河流域的傣族明显反映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要素就是节日,在其它方面接受汉文化的要素并不多,而在信仰佛教的傣族人民中,文化中融入的佛教文化非常广泛。
 
三、社会变迁中的“花腰傣”文化
 
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发展,从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化也进入较快的变迁中,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经济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外来文化对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着种种深远的影响,对于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来说,今天的社会变化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居住环境、与外界的接触、人口数量的不同,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这个过程中,傣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变化,认识其中的变迁规律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来看看“花腰傣”文化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状况。
1.在今天红河流域傣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仍然较好地保留着。今天来到新平、元江等主要的“花腰傣”居住区,仍然可以感觉到浓郁的民族传统。这里我们选择一些典型的文化要素来观察:
传统服饰。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节假日的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花腰傣”妇女头戴传统的竹篾“鸡帽”,腰间带着花竹篓,身穿缀满银饰、五彩斑斓的传统服装。当然,由于传统服装不方便劳作、制作复杂等原因,今天很多青年人选择了穿从商店里买来的衣服,青年人往往只在节假日期间才著民族服装。
居住。今天的“花腰傣”仍然保留着“土掌房”的传统民居,虽然有不少富裕的家庭已经在重新建盖新房子,但是造型与格局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风格。可以看出,传统的建筑风格与居住文化已经凝固下来。
染齿、纹身的习俗。今天的“花腰傣”大多数中年以上的人,尤其是妇女仍然保留染齿、纹身的习俗,也有很多青年人也染齿、纹身,反映出这一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习俗仍然作为当地傣族的传统在代代传承着。与染齿习俗有密切关系的嚼槟榔的习俗也仍然保存着,仍然是当地人的一种嗜好,这种嗜好在今天的青年人中也普遍存在。当外来的客人蹬上傣家的楼房时,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就会拿出槟榔果等来招待客人。
语言。今天已有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读过书,甚至到过外地工作,能讲汉语,但是民族语言仍然是“花腰傣”人的主要语言。
节日。传统的节日仍然保留着,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当地“花腰傣”的传统节日,但最有意义的是在这些与汉族相同的节日中发展出的一些独特的内容仍然保留着、甚至得到了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春节期间的“赶花街”,近年来还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中断了40年的漠沙镇赶花街于1991年恢复,越过越隆重,成为当地“花腰傣”最隆重的一年一度的节日。
宗教。在今天的“花腰傣”中,传统的原始宗教的主要活动仍然保留着,但主要是对自然的祭祀活动。这反映在每年仍然要进行两次大的祭龙活动,第一次在农历二月属牛和属虎的日子,第二次在属马的日子。其次还有祭祀江神、每年春播种前的春耕祭祀等祭祀活动。这些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为了获得丰收、平安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在原始宗教中,鬼神观念、尤其是人的生老病死相关的鬼神观念已经渐渐淡化,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它,生老病死相信科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河上游的这些对自然的祭祀活动在整个傣族地区属于保存较完整的,在其它傣族地区,尤其是信仰怫教的傣族地区,传统的原始宗教虽然也还存在着,但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已不能和“花腰傣”相比较了。

      上面所选择的是今天的“花腰傣”文化中的一些典型要素,事实上在“花腰傣”的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要素保留要多得多,今天的“花腰傣”人民仍然沐浴在自己祖先祖祖辈辈创造出的、抚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统文化中。而能够被人们所代代保留着的文化,大多数都是人们所认同的精华。
2.经济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花腰傣”居住在亚热带河谷,自古以来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谋生方式,其它农产品都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副业,事实上稻作文化是“花腰傣”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包括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作物生长的有关知识,以及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五谷丰登的各种农业祭祀活动、人们每天的生产劳作等都与水稻种植这一最重要的生存基础直接相关,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社会的改革开放,“花腰傣”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多种经营的发展以及产品由以满足自己消费为主转向市场需求为主两个方面。由于“花腰傣”的居住区是亚热带的河谷地区,适合种植各种亚热带农作物与经济作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近年来这一地区在保持水稻种植不减产的情况下,积极发展种植热带水果和蔬菜,如种植水果甘蔗、荔枝、香蕉、芒果等。在一些地区政府还帮助少数民族引进种植荔枝、台湾青枣、早熟优质葡萄等优质热带水果。与此同时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利用当地气候炎热的优势积极发展冬蔬菜的种植,大面积种植豆类、瓜类蔬菜、辣椒、茄子、黄瓜、甜菜等在冬季早熟的优质蔬菜,尤其是在冬季这里的蔬菜供不应求,远销省内外。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水果蔬菜的种植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一方面人们的收入有很大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以腰街镇的南碱村为例, 1998年全村271人,农业总收入56万元,人均收入2157元,人均纯收入1627元。这一收入水平已经等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中上收入水平的村子。另一方面,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不少村民近年来都直接把农产品推销到县外、省外,同时也促使当地的农民学习新的生产知识,掌握种植水果以及蔬菜的技能,这一切都是在传统知识结构、生产技能、相关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上新的发展。
3.在当代的社会变迁中,“花腰傣”传统文化中融合进了大量现代文明的因子。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以及外部文化通过教育、新闻媒介传播、社会交往等方式传入“花腰傣”居住地区,“花腰傣”吸收了大量外部文化因子,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例如今天的“花腰傣”青年一代都接受过从小学到高中不等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能讲汉语、写汉字,如上面提到的南碱村就有5名高中毕业生,21名初中毕业生,这一水平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居住区基本相同。
今天的“花腰傣”在文化中也有大量的因子与现代社会是相适应的。例如在婚姻方面青年人恋爱自由,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在家庭中男女平等,妇女也有支配财产和决定重大事务的权利,这些优良的传统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妇女也可以选择生育。今天的傣族计划生育工作容易开展是远近闻名的,大多数家庭都服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一二个孩子,超生的现象很少。再如在生产劳动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增强了商品观念,学会了新的劳动技能,这一切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的发展中,“花腰傣”文化与现代文明能够较好地融合,适应现代化发展,这是“花腰傣”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一大特点。
 
四、“花腰傣”文化的当代内涵及其发展
 
“花腰傣”文化在傣文化中独树一帜,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但是,作为发源于农业文明中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并且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尤其是在今天起来越快的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文化还将以前所未有的空间与速度与外部文化接触、融合。这一文化在当代应有一种新的发展的定位、新的内涵,这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定位,这本身也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性的问题。
 “花腰傣”文化的当代内涵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花腰傣”文化是一种服饰文化。在“花腰傣”文化中,象征性的要素就是“花腰傣”的服饰,它是“花腰傣”与当地其它民族以及傣族这一民族内部各支系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代表“花腰傣”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花腰傣”这一称谓的来源就是从其服饰文化中形象地引申而来的。其次服饰中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其服饰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如竹篾帽子、不同样式的衣服、银饰、花竹篾箩等构成,其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不同的支系还有自己的风格。进一步说,“花腰傣”服饰从棉花种植与制作的过程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与人们劳动的技能、性别的分工、生活方式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服饰的制作主要由妇女承担,是妇女正常劳作之外一项重要的劳作,在这个过程中又引申出更多的文化:能否制作精良的服饰是社会看一个妇女灵巧与否的标志,纺织的场所也是青年男女交会的一种场所,等等。因此“花腰傣”的服饰从制作、风格、象征等方面来说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
2.“花腰傣”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今天的“花腰傣”文化是一种没有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傣族原生文化,它凝结了傣族有史籍记载以来的文化。虽然今天红河沿岸的傣族迁徙的历史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但今天“花腰傣”文化所反映的无疑是傣族最古老的文化,染齿、纹身以及自然崇拜祭祀活动等古老的习俗今天在“花腰傣”中仍然保留着,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有大量的可以反映傣族古老习俗的内容,这一切都证明今天的“花腰傣”文化仍然可以反映出傣族千百年来古老的文化,其它信仰佛教的傣族在接受佛教文化之后,已经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广泛影响。“花腰傣”文化由于没有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傣族文化的原生形态,这一点在傣族文化研究中有重大的价值。
3.“花腰傣”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傣族自古以来就定居于河谷平坝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对于水的价值及利用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因此爱护环境、保护水源是傣族十分重要的一种传统观念。傣族有大量种植果树以及其它经济林木的传统,营造了一种美丽的田园环境,这是傣族居住区的特征。今天每一个来到傣族居住区的客人都会被傣族地区秀丽的田野风光所陶醉,而这一切都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反映,都是一种刻意的追求以及对环境的营造。傣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在现实中的体现,使傣族地区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今天的“花腰傣”文化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4.“花腰傣”文化是一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花腰傣”文化并没有与现代社会相矛盾的地方,相反与现代社会能共融,并且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已经吸收了大量外部的优良的文化,如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文明的生活观念等等。在其传统的文化中,本身也就有大量的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中是有价值的,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男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婚姻的自由、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等等。因此,今天的“花腰傣”文化是一种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融合了现代文化的复合文化。“花腰傣”文化在当代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又能够获得发展,这一点与其它地区傣族是基本一致的。(注: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子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以上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了“花腰傣”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也具有与现代文化发展的适应性。它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使“花腰傣”这一文化体系在傣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同时这四个方面的内涵也是“花腰傣”文化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以及应当加以进一步完善的文化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仍然将具有美好的前景,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1.“花腰傣”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将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花腰傣”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中并不是淹没在现代性中,甚至像一些弱小民族那样文化在现代发展中丧失,而是获得了新的发展,并且每一支系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都保存得较为完整。在新平,我们可以看到3个支系的“花腰傣”,它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自己的文化特质都较好地保存着,由于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花腰傣”文化仍然能够传承下去。世界是因为五彩缤纷才显得绚丽,人类的文化也是一样,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一道风景,同时也具体体现了人类的创造与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地球村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花腰傣”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傣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花腰傣”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将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沉,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得到验证的,因为一种文化的消逝必然是因为它没有抗拒外来文化的能力,或者是因为落后,和现代社会发展不能相融合,在这种状态下消逝的文化的人们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失落,不利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花腰傣”文化存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证明了它与现代社会发展有共融性,并且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热爱,人们保护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在这一文化中体会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之中,是一个民族幸福的体验,如吃自己喜爱的食物、穿自己喜爱的民族服装、唱自己喜爱的歌曲、用大家所认同的方式打交道、过自己民族的节日等等,都能够使人们体验到幸福,这就如同今天遍及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要保持自己生活方式一样。“花腰傣”文化对于当地的傣族人民来说有相同的功能。
3.“花腰傣”文化在当代发展中能够促进民族发展。由于“花腰傣”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表现形式,使得它在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受到外界的广泛赞誉。例如“花腰傣”的歌舞在近年中的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花腰傣”的服饰文化名扬海内外,这一切都促使这个民族的文化走向外部、走向世界,带动了当地知名度的扩大,带动了当地的对外开放,提升了“花腰傣”居住区的知名度。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增强“花腰傣”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花腰傣”文化的保留与发展。“花腰傣”文化的发展也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花腰傣”文化知名度的扩大,“花腰傣”居住区将会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地区,“花腰傣”的手工艺制品如土陶器制品、食品、服装、用具等都将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产品,“花腰傣”居住区的其它农林产品也将因为“花腰傣”文化知名度的扩大而具有新的文化附加价值。在未来发展中,“花腰傣”文化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高涨中,“花腰傣”文化将因为上面这些前景的实现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对于全球化的对应,“花腰傣”文化也将是一个积极的实践,那就是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存在的基础,吸收由于全球化而带来的种种信息与资源,同时自己的文化也因为全球化而带来的文化传播环境而走向外部世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注: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新平彝族傣族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2.《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史资料选》,第十辑2000年版。
3.《元阳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王国祥:《新平南碱文化生态资源调查》(尚未出版)。
(本文呢原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第59~64页)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推进理论大众化经验
 下一篇文章: 花腰傣的文化与变迁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