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土司司署衙门遗址的人都会发现,议事大厅大门上方,悬挂着黑底金色的匾额,上书4个大字“急公好义”, 落款为“蔡锷”。对此人们可能会问:辛亥护国名将蔡锷的赠匾怎么会挂到边地耿马土司的府衙上呢?这事与耿马第21世宣抚司罕华基关系甚密。
据《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和相关资料介绍:罕华基(1863~1929),字绍堂,傣族,耿马人。罕华基体格魁梧,精通傣文、汉文,能赋诗作对。他性情刚正不阿,待人和善,是罕氏土官中的佼佼者。他政治触角敏锐,善于外交,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播,且善于调处矛盾纠纷。
清朝末年,镇康州改土归流,镇康土司后代罕华基的内兄刀上达屡次兴兵作乱,想恢复土司制度。辛亥革命期间,刀上达再次作乱,失败后携土司印信逃到耿马,躲在罕华基府中。罕华基大义灭亲,亲自将刀上达押送到云南保山官府。
罕华基诚心拥护辛亥革命,支持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率先高举义旗,通电全国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维护共和宪章。此时,罕华基深明大义,率先响应,筹粮助兵,不遗余力。他及时给蔡锷发了支持响应的电文,并慷慨捐献讨伐军费。这才有了后来蔡将军加封“副都尉”衔,并赐“急公好义”匾额之举。
罕华基育有9男6女,他通过子女与邻封的南甸(今梁河县境内)、干崖(今盈江县境内)、盏达、孟唤、湾甸(今昌宁县境内)、孟定、勐董(今沧源县境内)等土司联姻,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和仇恨,稳固了云南边境土司的同盟。
他与阿佤山的18个部落也有很好的关系。1905年,绍兴与完冷部落发生械斗,绍兴酋长请他调处,他赴阿佤山后邀请各部落酋长聚在一起,剽牛敬酒,杀鸡问卜,封称号,赐爵位,歃血言和,使双方亲善如故。在边境一带流传着“佤王在绍兴,傣王在耿马”的谚语。在罕华基的努力和影响下,滇西南边境一带出现了各民族、各部落人民共同抗御外敌、保卫边疆的团结局面。
罕华基是一个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料记载,他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面对外敌,特别是英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罕华基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毫不退让。罕华基作为一方土司官,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维护和促进边疆各民族各部落的团结友好,避免了各族各部落的纷争和械斗,从而让民众共享太平,生灵免受涂炭,也使敌国不敢轻易侵犯。这不仅是他忠于祖国、体恤民众的体现,更是他政治领导才能的体现。
在罕华基的墓志铭上写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公膺世职,内则励精图治洁己爱民,外则雍容和众誉满元里……公好读书,本居手不释卷,每有显难虚心求教,尤好研究孙吴兵法,故能博通典籍,晓畅戎机。在平息一次叛乱中,公奉调随征,出奇制胜,全师侥还无害者,于是深得大府欢心,题奏得二品衔赏戴花翎。战甲甫即,正值中英(滇缅)勘界,迤南道陈(灿)以公对于沿边各夷界众,素有威望,调为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