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
□ 颜霁琪 王京友
每天晚上7点,“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听公园都会按时上演。剧场灯火通明,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在热烈的迎宾仪式下,晚会徐徐拉开了序幕。 曼听公园篝火晚会的文艺演出既汇集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6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度的文化特色,也浓缩了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等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文艺表演,整场晚会实现了艺术性、参与性、娱乐性“三结合”,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颇为可观。 天渐渐黑了,欢乐的歌舞引来了众多观看者,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民族婚恋、民族友好、民俗礼仪等成为篝火晚会的主题,展示了民间文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充满朴实清新、淳厚亲切的乡土气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装腔作势,让观众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乐在脸上。可以说,篝火晚会的舞台艺术是边疆民族艺术生命最直接的滋养,是社会现实最丰富的审美表情,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曼听公园利用傣乡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出歌舞、相声、小品、戏剧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晚会集民族风情、异国风光、风趣幽默的现场互动于一体,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充满多元文化魅力的傣乡,并使其日常化、仪式化、表演化,丰富其形式内容。它不仅仅是人们喜悦心情的释放,更是对远方尊贵客人热忱欢迎的表达。晚会创办至今,受到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 曼听公园篝火晚会既给游客营造了美好祥和的氛围,又传达出民族团结的音符,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感部分来自于篝火晚会的设定和安排,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范文武说:“篝火晚会承载着理想、信仰、奉献、执著、大爱等精神语汇,在关注现实时,勾画出一幅西双版纳人民友好善良,与全国人民心连心的美好的图景,实现了弘扬主旋律所必须的‘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价值。艺术是时代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只有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创作和演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民间,才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曼听公园篝火晚会作为对游客宣传的一个窗口,完美的歌舞编剧和艺术表演,有利于尽快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文化名州。” 曼听公园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是一个创新性的文化产业节目。在以“水”为主题的西双版纳,围绕“水”的主题文章很多,“火”的民俗艺术表现力也很大。相传在狩猎时代,人们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生命,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原初的敬畏之情。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较固定的生活、礼仪、信仰制度以及娱乐形式,包含有祝福、交友以及共同的美好祝福。云南与火相关的民俗最典型的是火塘,与火相关的节日最闻名的是火把节,与火相关的最受欢迎的艺术节目毫无疑问就是篝火晚会。围着篝火纵情起舞欢呼,起初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后来才逐渐走上了娱乐。曼听公园的篝火晚会就是借助于“火”元素,第一时间迅速抓住了游客观众的好奇心,火其实并非一定是实景,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火”——一种激情、信仰和对生活红红火火的追求。 曼听公园“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是对既有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是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智慧积累和文化表达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有历史性、连续性、永恒性等特点,其文化符号是约定俗成的,表现为口语的、神话的、宗教的或仪式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随身摄像机的普遍化,正不断推动人们以一种横向的维度创造新的文化联结方式,自我宣传和他者的宣传将使艺术精品的生命力得到更大的延续。篝火晚会自出现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就借助相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方式远距离传播,使广阔地域的人们共享这一文化形式,形成一些共同的关心和记忆,相互增强彼此的情绪与感觉,并达到一种群体性认同。曼听公园“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是对西双版纳文化名州建设的一个有力助推,也是普及西双版纳地方文化的一个积极举措,在旅游文化产业日益走向深入的时代,其文化生命力必将继续得到滋养和更生,实现更大价值。
本文责编:龙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