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地区傣族勐神崇拜及其内涵探析
内容提要:作者对临沧地区傣族勐神崇拜作了实地考察,认为这一带傣族的勐神祭祀礼仪,明显受到汉文化的若干影响,但这仅是表象,而着重就其内涵中反映的本源特色,即古代傣族和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作出探析。
关键词:傣族;佤族;勐神崇拜;祭祀礼仪
临沧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著名的澜沧江、怒江处于东、西将其环抱,其西南境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290余公里。临沧地区所辖各县均有傣族分布,1990年共92,648人,占我国傣族总人口的9.2%。 这一带傣族的宗教信仰和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州的傣族有共同点,即在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同时,保留有滥觞于傣族史前时期原始宗教的寨神、勐神崇拜。后者,它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历史的发展而衍变,并在佛教传入后受到冲击,在互为排斥又相互影响、渗透的情况下与外来的佛教共存。本文着重考察耿马、孟定、勐董等地的勐神崇拜,就其内涵中反映出的本源特色,即古代傣族和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作出探析,以明究竟。
一
让我们先看孟定、耿马、勐董傣族勐神崇拜的情况。
(一)孟定的勐神
孟定与缅甸相邻,其往昔有不凡的历史记载。《正德云南通志》记孟定早在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就设置孟定路军民总管府。《元史·世祖本纪》有至元三十一年“金齿归附官阿鲁为孟定路总管”。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思伦法继勐卯王位后,其下属“招鲁”汉煖之子刀名杠因“杀获有功”而调孟定,于明洪武三十四年设衙门,这是《土官底簿》的记载。次年,朝庭授孟定府知府。《明史·土司传》载其疆域“东接孟连、南木邦,西接陇川、北镇康”。明代晚期,孟定渐衰。“至解放前夕,孟定土司的疆域部分为英帝国主义所侵占,部分则为耿马土司所兼并,仅有今孟定镇和边沿三乡——糯峨、色树坝、大水井,以至福音山——其中包括二乡,即南曼、福音等很小的地方了”(1)。今之孟定镇,热闹非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历史上孟定的勐神祭坛有多处,其中:
1.色勐介安。祭坛在允相(城子),今孟定民族中学附近。“介安”意为主要献牲是雄性水牛,由下城的人买牛,买到后要给牛戴花牵到土司家。祭期在傣历十月初十,由城子人杀牛。巫师召色穿一套白衣,人们把他形容“如长脚鹭鸶”一样,路上谁见到都要回避。祭坛供台上供茶、饭、芭蕉,供台前插有竹矛、竹刀,还有拴马、拴象桩。巫师给牛念咒后,由城子人杀牛,先供生肉,煮熟后再供一次。巫师祷告呼唤的神灵,开头就是“色勐卯龙宾诰”,意思是“为首的勐卯王祖神”,接着才是呼孟定勐神,以及邻近各勐和勐神。在祷词中祈求神灵接受品尝献牲,保护全勐有好年景,人畜平安、庄稼丰收。除此之外,还有大段诅咒孟定土司敌人的祷词:“神啊,把那脖子上有弯弯的敌人看清楚,把那肚子里有勾勾的敌人瞧明白。如果他准备夺取官位、夺取官家大印、夺取全勐寨子,神的威力粉碎他成肉末,给他腐烂如豆豉,给他断子绝孙,三代断子,九代绝孙!”在念祷词后要在祭坛上放出一对活鸡。
2.色勐武莱。祭坛在下城,“武莱”意为主要献牲是毛色起花斑的黄牛。孟定有俗谚:“尚过法,腊过勐。”意谓“天神开创天,腊人开劈地。”色勐武莱所祭的勐神是位佤族王。祭期在每年傣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勐停止劳动。祭坛神树前搭好供台,供台上点燃蜡条,除供酒、茶、芭蕉外,要将罕土司穿的一套礼服和大印一齐陈供。供台前,插有神器(竹篾编的六方形多孔状物)“达寮”,栽有木桩,用来拴头上挂红的献牲花斑黄牛,还有不少作献牲的公鸡。孟定罕土司本人要来参加祭祀,各寨子头人和百姓代表(限于男性)也都尾随土司从城子赶到下城祭坛。主持祭祀的是下城巫师召披(召色)。在3声土炮响后,巫师对献牲念安魂咒,之后由专人用斧头将牛敲死,先供生肉,后供熟肉。鸡由专人砸死,除供整只的鸡,还要专门用佤族喜爱的“鸡肉烂饭”陈供(2)。巫师召披的祷词中主要祈求勐神保佑全勐平安。祭祀结束同样要将两只小公鸡放进神林里,意在给神报晓打鸣!祭祀结束,放3声土炮。
(二)耿马的勐神
耿马,元属孟定路。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因罕闷坎等助邓子龙征缅有功,遂由孟定府析置耿马安抚司,授罕闷坎安抚使衔,隶孟定府。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升为耿马宣抚司,隶永昌府。其后耿马土司势力日盛,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耿马土司罕朝瑗开办悉宜银厂,岁课朝廷800两,为耿马土司统治极盛时期,确立城子街期为5天一次。并进一步完善加强土司统治机构,建立九勐十三圈。 其辖境至今日沧源县和镇康、永德等县部分地区。民国以来,耿马土司渐衰,隶顺宁县,1940年置设治局直至解放。从耿马置安抚司(公元1585年)至解放共为365年。1955年10月建立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的勐神祭坛有多处,主要有:
1.色勐珑。当地汉语通称大勐神,其祭坛在今县卫生院住院部后,原有大片神林,“色勐珑”为首者是耿马傣族先民的祖先神,即“色勐卯宾诰”,与其并列者是开辟耿马的始祖神罕谢,以及来耿马途中曾暂居之地“嘎结”神,再是各勐勐神和四排山佤族王均在祭祀之列。勐神所在神林,平时来往行人都要跪拜。勐神祭祀是件大事,有专职祭事的巫师召色莫勐(俗呼神伙头),土司专门划给他3 担籽种的神伙头免役田,这份田在城子扎木寨。每年正式祭期在傣历十月头一个属马天,当天全勐停止劳动。祭期临近,土司要召开属官会议,然后分头进行准备。并要事先去请四排山等地佤族头人前来参加。
届时,设神位:以一把藤篾凳摆在祭坛中央,凳上铺缎垫表示神位,神位四周用花毛毯铺地,神位后张一把伞,两侧插三尖叉、大关刀各4把。神位前设供台,上面点燃蜡条16对,供有茶、酒、糯米饭,还供有土司穿的官服1套。献牲除数十只公鸡外,主要是1条黑毛牯子牛,它长相壮实,周身无伤痕,额上结有彩球。3声土炮响过,祭祀开始。巫师念咒,先将牛用斧子砍死,剥皮开膛后又在牛尸上覆盖牛皮,牛头置于前面供在台下,同时将鸡砸死用火燎毛后置于牛的两边,一起请神领牲。巫师为首主祭,到祭坛参加的土司衙门的新爷郎爷和佤族头人以及村寨大小伙头、百姓代表均作跪拜。此刻巫师逐一呼唤神名后祷告:“今年今月今天此时是吉年吉月吉日吉时,小奴是神的待者,恭请全勐大神,勐卯祖神,本勐祖神、各勐勐神、汉人地方的神,四排山(佤族)的神、班洪弄秋(佤族)的神,勐莽(缅甸)的神,恭请各位神灵在这吉年吉月吉日吉时降临,品尝美味献牲。”待神领牲后,又供熟牛肉、供煮熟的全鸡,还要供“鸡肉烂饭”,这是佤族神不能少的美食。这时,巫师再作祷告,祈神灵“保佑耿马九勐十三圈地方安宁,人口兴旺,谷穗长的像索子一样。各种瓜果结满枝头,猪鸡鸭鹅牛马长的肥壮,九勐十三圈无灾无难,幸福美满。”祷告之后,交巫师小公鸡一对放生在神林里。这时,点火放炮7响,宣告祭勐神结束,凡是能听到炮声之处,人们都要肃立合掌,默念“萨图”祈神保佑。在祭祀礼仪中,令人注目的是,砸死的头一只鸡要留下给四排山佤族头人带回,请佤族巫师看鸡卦,卜吉凶。由专人将看卦结果再报耿马土司。据说若是凶卦,土司会求佛寺长老“念大经”以求禳解。
2.色召法峦洛武。召法峦是战神,“峦”在傣语里意指“山”,今耿马县境东南之四排山乡有大丫口尖山,海拔2157米,以其形状又呼牛峰山,传说为古代佤族王居之地。又,今耿马城西北之三尖山,实为明朝万历年间邓子龙征缅时在耿马大战之地;离耿马县城约20里。昔日,三尖山为耿马附缅土目罕虔之子招罕、招色依山势之险为固守要塞。后来,邓子龙以智谋夜半直捣贼巢,生擒罕虔之子,斩首500余级,大获全胜。因此当地俗称三尖山为阴兵山,每年皆祭。而在三尖山下的南木弄寨,又世代相传都要驯养一匹白马,平时皆不乘骑,特备祭祀战神作为神骑。(3)
祭召法峦洛武战神,时间在傣历七月头一个属龙天。掌管耿马九勐十三圈文武大权的邦勐太爷、统领耿马宣抚司亲兵的全弄太爷、保勐太爷等要亲临祭祀,由城子巫师“神伙头”主祭。祭坛神位设有一尊用竹篾为骨架扎成的身着戎装的“战神像”,持矛佩剑,神像后插黑布花边三角旗3面,两边分别插矛、叉、大刀。供台上要点燃蜡条12对,供茶、酒,也要供土司礼服1套。主要献牲是1头健壮的牯子黄牛,同样有祭大勐神时请神领牲、回熟仪式,并献“鸡肉烂饭”。呼唤的神名中除三尖山战神外,要请四排山佤族王神驾一齐接受献牲。平日由南木弄寨饲养的神马,此时配鞍辔,额上挂红,待巫师祈祷毕,即请战神像骑上神马巡游祭坛3圈。
如果对外勐交战,也在城子设神位,面向西北三尖山,祭祀战神,祈祷战败敌人,誓获全胜,垦请战神保佑。同样要南木弄寨头人将神马牵来,参加祭祀的全体官兵百姓,面向三尖山方向跪拜。最后战神像要骑神马巡游耿马城。待战后凯旋,再设神位祭祀谢神。
此外,在祭大勐神之后,耿马土司府还要由巫师主持祭祀城子神(色允弄)和衙门神(火贺罕)等。
(三)勐角董的勐神
勐董,“董”傣语有“相聚商量”之意,即今之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与勐董相邻的另一个小坝子即勐角(音ge),“角”,傣语有首创之意。今耿马一带傣胞习惯将两勐以“勐角董”称之,这是因为传说耿马一带傣族先民的首领,名为罕木帅,罕木谢父子俩率众远离勐卯南下,在寻找定居之地时,首先是开发了今沧源县的勐角、勐董、勐省,以罕木帅为“召”在勐角建城。之后,罕木帅之子罕木谢又率领一部分人北上寻地,才找到了今天的耿马坝子。历史记载表明,耿马傣族统治日后势盛,至乾隆三十六年(傣历1133年,公元1771年)耿马14任土司罕朝瑗在位时将勐角勐董等均纳入耿马“九勐十三圈”辖区,并派其弟为勐角董太爷,实际上成为勐角董土司。后来,勐角董土司势力日强,19世纪中期与耿马土司争地夺权战祸不断。到光绪十七年(公元1887年)勐角董土司罕荣高受封为“世袭土千总”,隶镇边厅。将其辖地也仿照耿马划为“九勐十三圈”建立其统治网络(4)。
勐角董的勐神祭祀点有多处,主要是:
1.色勐,即勐角董勐神,祭坛在城子后山(今商业局后),祭祀时点燃蜡条8对,主要献牲是毛色要泛红的黄牛1头,公鸡3对。其它供品有6筒米、茶4杯、酒1瓶。还要陈供1套神衣(白色衣裤)、黑帽1顶、 鞋子1双,以及银项圈、银手镯等首饰。这套衣服平时保留在土司府,有服神役的1户人家住在城子嘎里,称为“罕色龙”,到祭祀之日专门去挑到神位前陈供。巫师称之为“乃宰贺罕”,每年傣历八月初八为祭期,每隔3年要大祭一次,届时要请山区佤族巫师达格主持镖牛联盟大祭。
2.色贺罕,“贺罕”直译是金房子,这里是土司衙门的专称,故有人直呼“衙门神”,亦称“法贺罕”,是土司的祖先神。勐角董巫师贺丙说:法贺罕是勐神的女婿。所以色贺罕祭坛设在勐神的下方。祭祀时和勐神同一天,要先祭勐神(5)。祭祀时也点燃8对蜡条,主要献牲是黑猪1头,公鸡3对、白鱼16条,鸡蛋16个。
此外还有战神称为“色贺掌”,“掌”是大象,意指带兵骑象作战的首领;亦称“色混罕”,“混罕”是傣语对将士的统称。祭期也是在八月间祭勐神后的一个街子天,祭祀时土司要到场。主要献牲是“用黑水牛抵象”。人们说这条牯子黑水牛要长的壮实,周身无一根杂毛,无一丝伤疤、双耳、双角长的齐整。巫师名罕金勒,他如果去选准谁家的牛,“牛主若说不卖,牛会跑走,牛主将死”。如果巫师找不到适合神意的黑水牛,“到时候,它(指献牲)会自己跑至祭坛”。此说已近似玄乎。又,如在作战出征前祭战神,务必要备两匹白马,配以鞍辔作为勐神和战神乘骑,由专人牵马走在出征队伍之前,显示勐神、战神保佑战胜敌人。
二
从上述孟定、耿马、勐角董等地祭祀勐神礼仪中,明显感受到它们接受了汉文化的若干影响。这尤其在清朝以来土司势力日益扩展的耿马为突出,比如,神位要置神凳,其上铺缎垫、地上铺毛毯,神台插“大关刀”,祭战神要设“战神像”等,都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的色彩。这和西双版纳一带在勐神祭坛上,仅有神位绝无偶像,神坛上无现代装饰而着意追求返古的景象具有明显的差异。自然,这些汉文化的色彩仅仅是表象罢了。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上述孟定等地勐神崇拜内涵中反映出的本源特色,就是和西双版纳、孟连等地一样,古代傣族和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作为历史的信息贮存在勐神祭祀的礼仪之中。
上述孟定等地所祭勐神中,都有佤族先民的首领,所以不仅祭神之前要请佤族头人前来参加,祭品中要煮佤族美食“鸡肉烂饭”敬献,祭祀中还要请佤族巫师看鸡卦卜吉凶。所有这些显示出居于统治地位的傣族土司在祭勐神的礼仪中,对事实上居于被统治地位的佤族,始终保持着如勐董末代土司罕富国所说的“尊之为大的礼数”。民间亦如此,在孟定、勐董等地农村,傣族见佤族概以“比腊”、“埃腊”称之,“腊”在傣语中专指佤族,“比”“埃”有“老大”“兄长”之意。
河有源,树有根,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临沧各地傣族和德宏、思茅等地傣族有句共同的成语:“尚过法,腊过勐。”意思是:“天神开创天,腊人开辟勐。”在孟定、耿马、勐董以及临沧其它傣族土司区都一致公认:佤族定居早于傣族。在孟定遮哈街东南,有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腊人城遗址,有用于防守的壕沟残段,宽约3米,深约4米,沟沿有“倒勾刺”可见(6)。距遮哈腊人城数里有个景信寨,笔者在该寨听到的传说是:古代,在景信寨东北的南望河两岸有两个佤族城子,一个叫佤人大城即“腊允”,一个叫三百白马佤人城,即“腊麻皓桑摆”。这两个城子是傣族攻了几年才攻破的。如今傣族聚居的景信寨,则是昔日佤人镖牛祭鬼之地。“景信”其意是“火塘三脚石”,确指今天景信寨子中心场地上的3个大石头,每个石头断面直径约40公分,直插入地,露出地面高70公分左右,呈鼎足而立之状(7)。傣胞告知:在上面“架的锅能煮吃9条牛”。至今被傣胞视若圣物,宛若神明。
历史上傣族进入这些地区,在孟定一带传说有过互不相容的争战,而更多的传说是讲傣族以联姻修好为手段,伴以骗术获得了统治地位。比如说耿马佤族王原来是掌“大印”的,可是把女儿嫁给了傣族首领,结果女婿借口说佤族王女儿得病要吃洗“印”水,向佤族王借了掌权“大印”就“一借永不还”,从此才获得了土司大权。笔者有幸,还亲自从勐董末代土司罕富国先生口中听到他如此讲述他祖先的故事:“如今,我们傣族在的地方是佤族先在,傣族祖先罕木帅、罕木谢父子率领百姓离开勐卯先来到勐角董,一路行来,都要和佤族疏通关系,比如对绍兴、广陇、帕秋(绿岩石之意,指班洪地)这些佤族较大部落,就以软的手段来改善关系,主要是娶佤族王的姑娘为妻。我们勐角董土司的祖先就是这样。娶了佤族王的姑娘,还要他们给姑娘送山货、送蜂蜜、送竹笋,打着什么野味送什么。这样日子长了送礼就变成了贡赋罗。”罕富国先生的话,使我们对前述勐董土司祖先神“法贺罕”是勐董勐神女婿这番话,更易于理解其中的玄虚了。
显然,古代傣族统治者,将佤族首领奉为勐神之列,无疑对被征服者在精神上是极大的抚慰,这是多么强烈令人心醉的神药,所具有那种使人沉缅在麻醉中的兴奋其妙难言。我们不禁想到勐角董每隔3年祭勐神时,要请四排山佤族下坝来举行的镖牛联盟大祭。
勐角董历史上祭勐神每隔3年要举行一次大祭。勐角董土司罕富国先生将这种邀请四山佤族下坝进行祭祀,之后又进行娱神同庆之礼仪,称之为“镖牛联盟大祭”。他说:“祭勐神时举行镖牛联盟大祭,这表示了我们对佤族祖先的尊重,表现出我们两个民族团结和睦、世代相亲。”“举行这‘镖牛联盟大礼’的日子,是在3年一次勐神大祭的头一个勐董街子天;事先由土司衙门向山区十三圈的佤族头人发出通知,请他们都要下坝前来参加镖牛大祭。”因为祭期适逢赶街天,所以,大祭主要献牲黑毛牯子牛,要请佤族头人亲自上街选购,所用银钱则由傣族土司衙门来付,随之将献牲牵往祭坛。祭坛设在勐董城边一个名叫南蚌的场地上,祭坛供台上两侧插有两排矛,供台上供着8个空酒碗,佤族喜爱的水酒(淡酒)、傣族喜爱的“辣酒”(烧酒),分别盛于缸内置在供台,意在请神按各自喜爱自斟自饮。供台上还供有佤族嗜好的草烟和大烟锅,此外还有芭蕉、米饭等供品。供台对面是傣族土司及属官和来自绍兴、班洪、班老等地的佤族王及其属下头人,大家席地而坐。场地四周是围观的傣佤各族老少百姓。时近正午,供台上点燃16对蜡条,由佤族巫师达格主持镖牛,只见他神态肃穆走拢木桩上栓的牺牲,双手在牛背上反复抚摩,口念对牛的安魂咒语。随之,呼唤佤族、傣族的祖先神,请他们神驾降临接受供献,保佑勐角董九勐十三圈佤族、傣族和所有的人平平安安,保佑勐角董九勐十三圈山山水水兴旺发达。祷告毕,巫师达格用矛从黑水牛后脊对准心窝戳下,就见殷红的血花喷出,黑牛呈颤栗状,片刻,只见黑牛匍伏于地。(如果,黑牛嘶鸣哀嚎或仰面倒地、或牛屁股对着土司衙门均认为不吉;反之,牛头朝着衙门方向视为大吉。)顿时,四周人声欢呼,鼓乐齐奏,火枪火炮齐鸣,声震大地。巫师达格的助手以飞快动作将牛开膛,割下精肉剁碎,加上辣子盐巴,拌成佤族喜好的一个个“肉生”团子,放在芭蕉叶上献神。此刻,佤族王子和头人陪同傣族土司、属官开始欢饮,傣族土司要先举碗向佤族贵宾——尊称为“比腊”的王和头人敬酒!之后,土司衙门的属官大新爷(召法)、小新爷(召朗)一一向佤族王和头人敬酒,要灌醉几个方才罢休。与此同时,场地上生起一个个火塘,佤族老少都按自己喜好割取献牲牛肉,就着火塘烧烤,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平日和佤族结为“干亲家”“干弟兄”的勐角董傣族,此刻也聚拢欢饮,场地上处处欢声笑语,十分感人。勐角董土司衙门的大新爷召混纳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百套佤族服装和一百顶帽子,分送给佤族王、头人和十三圈的百姓代表。佤族也将他们带来的蜂蜜、兽皮、野味、芭蕉等分送给傣族。这是祖规,世代相传。太阳将落山时,十三圈的佤族人才打着枪,欢呼着离去。最后一次“镖牛联盟大祭”是1946年。
毫无疑问:元末明初以来,先后进入临沧地区定居的傣族,之所以能将各地今日佤族先民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而且先后均得到明清朝庭的封赐,使其建立的封建领主统治逐步得到加强,尽管历史演变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如孟定由强转弱,有的如耿马则是后起逞雄,但都是世代承袭其统治长达四五百年。应当说各地傣族统治者无一例外的都凭借其掌握的勐神祭坛,作为有效的精神武器,赢得了佤族先民的心灵上的安慰。这不仅是有效地维护和加强了傣族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客观上使民族关系不断得到了调适,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正是临沧地区孟定、耿马、勐董等地傣族勐神崇拜祭坛上的最突出特色。
注释:
(1)《临沧地区傣族社会历史调查》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祭神时献的鸡肉烂饭,制作粗放,只是将砸死或杀死的鸡用火燎毛开膛后,放入陶锅煮片刻,即捞出撕成几块再倒入米一齐煮烂焖熟。现时生活中的鸡肉烂饭制作比较精细,要待鸡肉粑后,捞出撕碎,再放入姜辣葱蒜和花椒草果等调味品,加糯米再焖熟食用,视为佤族传统佳肴,待客上品。
(3)白马养在南木弄寨,另有传说:开辟耿马的傣族先民是由于天降白马在前奔驰引道,故养马于此,但从祭战神必以白马为神骑看来,前者似有附会之嫌。
(4)《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18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年出版。
(5)勐神和衙门神祭祀同天依巫师贺丙所言。访问中有人说祭“色贺罕”在祭勐神的头一天(傣历八月初七),不取。
(6)笔者至孟定未实地查勘。此为耿马县志主编杨铸先生所谈。
(7)1991年2月6日至该寨,取软尺要准确量石高度,旁有老人摇手示意:不让触摸,故三石露出地面高度为目测的约数。
(本文原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996年02期,第57-62页)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