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傣族,你一定会想到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想到美丽富绕的德宏坝子,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泼水节“水!水!水!”的欢笑声。但是你可能不一定知道在云南旅游地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金沙江畔,也聚居着18000多名傣族同胞,而且还有自己独特奇异的风俗。
云南旅游地楚雄州境内共有傣族18018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占全州总人口的0.77%,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元谋、武定4县的金沙江南岸亚热带河谷地区。傣族渊源于古代百越民族,从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考察,今云南旅游地楚雄州境的傣族,大部分是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由景东一带北迁而来,元、明两朝元谋县的傣族土官吾氏家族即“景东府百夷人”。今州内傣族凡能背诵家谱者,多以“景东岸瓦”起头。傣族把生长于热区,其叶子可以作菜食用的一种树叫“景东树”或“景东菜”,亦可说明境内傣族与景东的渊源关系。此外,州境内尚有少部分傣族,其先祖系由古代的永昌郡(今保山一带)迁入的。《续通考·四裔》说:“姚州境内有永昌蛮,古永昌郡也。”永昌城内当地傣族居多,明代又称金齿城,“永昌蛮”亦主要指傣族。语言亦操傣族德宏语方言。
云南旅游地楚雄州内傣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渔猎是傣族生活的重要补充。捕鱼系傣家传统,傣族无论男女,均善游泳、驶船、驾竹排或木筏,大姚县湾碧乡有个傣村名“巴拉”,便因捕鱼而得名(傣语“巴”意为鱼,“拉”是捕捞的意思)。金沙江边的傣族,不居竹楼,多住土掌房(以泥土盖顶的房屋)和茅草房。服饰也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同,男子上穿麻布无领窄袖对襟衣,下着大裤筒长裤,足登三耳草鞋(人称石蚌鞋);妇女多穿白色右衽窄袖上衣,着长裤,亦有穿蓝色麻布筒裙者。别具特色的是大姚县湾碧傈僳族傣族乡的巴拉、高坪子一带的傣族妇女服饰。她们头顶青布绣花帕,上穿紧身无纽扣的“蚂蚱衣”,下着火草布筒裙,胸挂围腰“遮胸布”,腰系羊毛腰带(或用火草织成);往往背挂一对“荷包”,下垂3对飘带。未婚女子梳一条大辫子,扎红头绳,辫子绕在头上,垂有刘海;已婚妇女包绣花帕子。
“蚂蚱衣”多用淡红或淡蓝色布制成,除保留傣族紧身短袖的特点外,袖口较为宽大,袖口处还用各色花布和丝线镶绣成不同的花纹图案。围腰“遮胸布”是因“蚂蚱衣”无纽扣而得名,正中绣有一朵大泡花(实心八担花),左右有4对小泡花,上以链系于颈,下以带系于腰。羊毛腰带长约2.3米、宽0.2米,多染成高粱色,两端各有约O.3米长的穗带。其上间有3道白色,是妇女必佩之物。以其中部将腰束紧,两端穗带则在身子两侧下垂,既是衣着的实用品,又具很好的装饰效果。荷包以丝线绣成,有鸡心型和腰子型两种,里面装有少量盐、茶、米、豆和一撮狗毛,缝挂于背,认为出门或上山采火草时,可以避邪。筒裙用火草布制成,年轻女子多穿青蓝色,老年人多着高粱色,下方印有空心八角花。这种服饰,既保留了傣族特点,又将彝族的一些特点融汇其中,端庄大方,典雅秀丽。
云南旅游地楚雄州金沙江边的傣族不信仰小乘佛教,而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宗教。其原始宗教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山神和土主崇拜等内容,其中又以自然崇拜居多。有祭龙、“报干”(一种农业祭祀活动)等祭祀活动。其婚姻、丧葬等习俗与当地汉族大同小异。
云南旅游地楚雄州境内的傣族节日不仅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同,就是在州境内也由于分布于不同县、乡,相隔甚远,故同一节日也各有不同的表现。如送火神,永仁傣族于农历正月举行,由若干青年扮演火神,抹着花脸,手舞竹剑叫喊,家家户户以水泼之,以期消除灾祸,称为“脱火节”。武定傣族送火神称为“撵火神”,每年农历二月举行,形式与永仁不同,但内容大体相似。1985年以后,永仁、武定及云南旅游地楚雄城区的傣族开始过泼水节,而大姚县湾碧傣乡的傣族仍继续过传统的窝巴节。
编辑 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