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傣族赞哈保护的困境和出路
摘 要:赞哈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正在对其进行开发、保护,但是其工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首先指出赞哈在傣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对保护赞哈的重视。 关键词:赞哈;保护;困境;出路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赞哈”作为傣族传统文化中的“歌手”、民间艺人,①是傣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保护对象。当前,政府对赞哈的保护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或保护不到位,或保护中存在盲点。本文拟指出当前保护中的问题,并为完善赞哈的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赞哈在傣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赞哈是傣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赞哈艺术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相传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人将佛经变成唱词,开始成为最早的赞哈”。[1]通过千年的传承,赞哈艺术已融入到傣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傣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赞哈表演由于内容丰富,演唱优美,形式活泼,且唱词贴近生活,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傣族谚语说“唱歌使人快乐,没有赞哈的歌声,在我们生活中,就像吃菜没有盐巴,吃饭没有糯米。”这充分说明“赞哈”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二)赞哈是传承贝叶文化的重要途径 傣族文化又被学者称为贝叶文化。贝叶文化涵盖傣族的宗教、艺术、政治法律制度、家庭等内容,在傣族地区传承千年。赞哈文化则是这丰富的贝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就赞哈的唱词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有古代神话史诗、历史故事、宗教故事、训世箴言、寓言教义、文学唱本、知识迷信、祝贺赞颂之词。[2]从其内容来看,赞哈唱词就是对傣族优秀文化的浓缩。真正优秀的赞哈,不仅会唱,而且也会创作歌曲。他把佛教教义、传统道德、社会秩序等融入到唱词中,并传播给广大群众,让群众了解、接受并遵守,因此赞哈成为傣族贝叶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 (三)赞哈是整合傣族社会的重要资源 赞哈通过其特有的身份,扮演了整合傣族社会的重要角色。赞哈一般在歌舞场、宗教仪式、民俗活动、节庆典礼等场所表演。通过自己的艺术表演,在寓教于乐中使人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接受本民族道德观念。这在客观上传递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道德观念、生活习俗,也促使傣族民众接受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共同的观念,也协调了傣族民众的行为和利益冲突。因此,赞哈是整合傣族社会的重要资源。 二、现有赞哈保护制度的困境 (一)受现代文化冲击,赞哈的群众基础逐渐薄弱 任何一种艺术,要能生存发展,都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传统社会中,由于赞哈是丰富日常生活的重要娱乐形式,因此受到傣族群众的喜爱,且优秀的赞哈还能在领主那里获得一些职务,称为“赞哈勐”、“赞哈叭”、“赞哈鲊”等,领主的认可极大的提高了赞哈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更加深了他的群众基础。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傣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赞哈在傣族群众中的地位逐渐衰落。由于傣族地区搞旅游业,餐厅、卡拉OK、夜总会等现代娱乐场所在傣族地区大量出现,外来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受异文化冲击,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去追求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追求,必然会改变傣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削弱赞哈的群众基础。 (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赞哈难以全面得到政府扶持 政府为保护赞哈做了不少工作。西双版纳于1963年成立了州赞哈协会。2005年底,西双版纳州公布了首批州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2006年,“傣族赞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西双版纳文化馆又先后举办了赞哈传承培训工作,并颁发结业证。政府这些工作对保护赞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远远不够。以培训为例,首先是内容单一。据笔者调研,主要是以宣传政策为主。宣传政府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强调他们作为赞哈对傣族文化的贡献。这些宣传对保护赞哈当然是必要的,但却远远不够。据调查,培训班少有对具体音乐知识的讲解,这对提高赞哈的音乐素养是极不利的。其次,受经费制约,培训时间较短。现有的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且缺少相关经费支持,这导致自行谋生的赞哈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果不明显。最后,政府的保护工作未能形成长效机制。政府对赞哈的保护,缺乏长远规划,更多是在上级相关文件指示下,而做的一些工作,致使当前的保护工作宣传多于实际,赞哈难以得到政府全面扶持。 (三)赞哈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人才危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的赞哈艺术家逐渐仙逝,但却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除因外来文化冲击以外,傣族青年缺少必要的传统文化积累也是重要因素。按照傣族传统习俗,男孩到一定年龄就要去缅寺当几年和尚,并学习老傣文。还俗后就具备了相应的老傣文基本知识。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父母不愿将自己孩子送到缅寺当小和尚,如此很多青年也就不识老傣文。但是,赞哈的很多歌词是通过老傣文来表达的,这使得很多青年即使喜欢赞哈,也难以深入的学习。这种文化上的障碍,打击了青年人学习赞哈的热情,也阻碍了赞哈人才培养机制。加之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大家都把能否挣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赞哈这种职业对很多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因此,赞哈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加强赞哈保护的路径 (一)全面认识赞哈在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前所述,赞哈对于傣族,不仅仅是一个歌手,同时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整合傣族社会的重要资源。保护好赞哈,从文化层面上讲,是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内容。从经济层面讲,是搞活民族地方经济的重要项目。从社会层面讲,是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层面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少数民族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赞哈在整个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000年5月,云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出台了《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条例》,该条例的突破与创新之处,被学者概括为:一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了界定,二是提出了保护工作的方针,三是制定了具体规定,四是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3]但是,该条例在很多方面仍然十分抽象,不够具体,一些制度缺乏操作性,相关配套措施不全。例如西双版纳于2008年制定了《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但却未制定《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条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缺少法律手段,必然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政府和人大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赞哈保护提供法律支持。 (三)建立多元化的赞哈传承制度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制度是傣族赞哈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在傣族历史上,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赞哈丰富傣族文化,活跃傣族生活,为傣族群众服务。但该种制度却受到现代制度的强烈冲击。现代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份认证制度,任何人要从事任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均需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如一个人要被认为具备音乐的基本素养,一个音乐相关文凭是必不可少的。而以师承制度为特征的赞哈人在培养模式却没有该种认证制度,这导致赞哈中的优秀者难以得到广大社会的认可,难以获得国家政府的认证。为了让赞哈能有更高的社会知名度,在正规教育机构中,设立相关的专业是十分必要的。如此,通过建立多渠道的赞哈培养机制,能更好的培养赞哈人才。 (四)加强赞哈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一种片面的观点就是过于强调“原生态”,而忽视了其向现代化的发展。过于强调“原生态”,使得这些文化遗产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从而逐渐脱离群众,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和群众抛弃。赞哈作为傣族传统歌手,也存在一个加强其创新能力的问题。他们应积极学习外来音乐知识,将外来音乐知识和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来,才能将赞哈艺术发扬光大。所以,为了促进赞哈的创新能力,除了赞哈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以在音像新闻出版、信息库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扶持赞哈的创新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赞哈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同时也是保护傣族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他还是维护傣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当前的赞哈保护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和盲点,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认识,加强立法,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完善当前的赞哈保护制度。
注释: ①在傣族文化中,“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唱歌”的意思,即会唱歌的人称为“赞哈”。 参考文献: [1]胡绍华.傣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18页. [2]张公谨.西双版纳的傣族歌手——赞哈[M].傣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56页. [3]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34-240.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