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古代农田开垦与水利开发刍议
岩罕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地处东经99°55′~101°50′、北纬21°10′~22°40′之间。在这片土地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称得上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自古以来,傣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与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这一地区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农田的开垦
傣族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带,傣族很早就从事农耕,兴修水利,栽培水稻,这些均在古文献中有一定的记载。远在商汤时代,傣族人民已育成“耗”字号的糯稻品种,向中原王朝贡奉。水稻生产离不开田,傣族人民农田开垦的历史,并不低于水稻种植的历史。传说,古时大禹治水,将全国分为九州,“府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厥土”,其中的“黑水”正是古代傣族分布地区。这时已有“青黎厥田”(《华阳国志·易志》)开垦的出现,这是傣族人民最早的农田开垦。《蛮书》记载西双版纳一带茫蛮各部普遍已“养象以耕田”,说明这时的农田开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以“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这证明傣族人民的农田开垦技术已得到了提高。
从农田的开垦,到用田作地名、官名,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才出现的。傣族地区从秦汉时期的农田开垦到唐时农田的开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明朝时才出现用田作地名的记载。“西双版纳”的“纳”就是“田”之意,“西双”是“十二”之意,“版”是“千”之意,直译成汉语是“十二千稻田”,这是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为了分配各种负担而将“西双版纳”设置为12个负担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过去的官爵是按俸禄田分为四级,即“纳怀郎”(百田级)、“纳扫竜”(大二十田级)、“纳扫囡”(小二十田级)、“纳西”或“纳哈”(十田级或五田级)。这些官职实际上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其年俸禄是稻谷(单位:挑):
“纳怀郎”(百田级)、四大“卡真”(四大臣)
召景哈,又称“怀郎陇洒”,任议事庭长,450挑。怀郎曼洼,通称“都竜诰”,掌管行政、财政、税收,2 727挑。怀郎曼轰,掌管司法、户籍,1 800挑。怀郎八庄往,掌管粮秣所,500挑。
“纳扫竜”(大二十田级)、八大“卡真”(八大臣)
召竜帕萨,内务财政总监,内议事庭长,690挑。召竜纳掌,饲象官,724挑。召竜纳花,右榜将军,425挑。召竜纳贺,枪予官,420挑。召竜纳过,簿记计算官,590挑。召竜纳干,管弓箭狩猎,370挑。召竜戛,管理街市,424挑。召竜纳扁,召片领的贴身侍从,410挑。
“纳扫囡”(小二十田级)
召竜纳洒,左榜将军,380挑。召竜西养,典狱官兼管灯火,353挑。召竜西往,典狱官助理管灯火,316挑。召竜真捍,先锋将军,313挑。召竜西难,典狱官助理兼管灯火,280挑。召竜欠,议事庭文书官,188挑。召竜庄扁,召片领的侍从官,180挑。召竜纳影,修路、修桥、修水沟监督官,180挑。召竜纳麻,饲马官,172挑。召竜纳峨,管轿官,并组织妇女随轿,170挑。召竜纳广,管理“灵披勐”(祭地方神)事务,监搭祭台、祭棚,并看守召片领的鱼塘,捕鱼,170挑。召竜康罕,负责地方事务招待,120挑。
“纳西”和“纳哈”(十田级和五田级)
帕雅纳盘,管鱼塘收鱼税,150挑。帕雅竜纳协,召片领外出侍人,80挑。帕雅班凡,管划船,80挑。帕雅列,管打铁吏,80挑。帕雅章罕,管金匠吏,50挑。帕雅莫,放炮官,50挑。帕雅纳非,管船绳官,40挑。帕雅栽,监舂白米和蒸白米饭,30挑。帕雅坎,监舂红米和蒸红米饭,30挑。帕雅浆,过汉族春节时用羊血奠酒祭祖,并管碗筷,20挑。帕雅恼,过春节拿鱼供召片领,10挑。
可见,西双版纳傣族官爵与田地是密切相关的,傣族人民农田开垦的历史是悠久的。
元代以来,随着傣族地区农田的开垦,进一步提高了农耕技术。元世祖至元年间,在傣族一些地区置庄屯田;明初,太祖应沐请,大力推行军屯卫所制度;嘉靖、万历年间,又推行民屯制度,鼓励内地汉族人民到傣族地区开垦农田,内地农田开垦的先进技术传到了傣族地区。到了清时,傣族农田的开垦发展较快,滇南傣族分布地区,据《普洱府志》记载,农田已达42 000余亩。
总之,傣族地区农田开垦的历史是悠久的。据民族语言学的研究均可得到证实,古时候的傣族与壮、侗、泰等民族一样,称田为“纳”,至今在西双版纳傣族词汇中,仍保持着“纳”的称呼,如家族田称为“纳哈滚”,寨公田称为“纳曼”。对家族田和寨公田的研究,大体上又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地区古时傣族农田开垦的情况。
“家族田”是傣族人民最早开垦的一种农田,为家族占有,这种类型的田较为集中,分布在某些较为古老的“傣勐”(当地土著,为农村村社成员)等的村寨之中,为各家族集体占有,按户分配使用。这些家族传说最早都是一个祖先的分支进行农田开垦。因此,土地就在他们之间传递而继承下来,外来户是无份的,就是家族成员,当他们搬出村寨时也要归还。外来户如果在家族共有的土地上开垦农田,3年后家族头人就向他们收租,5年后土地就被并入家族田,这种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在着。
“寨公田”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最早开垦的一种最基本的农田,为原始社会时期农村公社集体占有。当农民要求把家族田并入寨公田时,便要申诉下列理由:先有水沟后有田,水沟是大家开的,坏了由大家修,水沟泡着的田都应分给大家种。寨内的事情很多,挖沟、搭桥、修路,单一个“哈滚”(家族)是做不了的,事情由大家分担,土地也不要让哪一家占有。故而在一般村寨里,在公共沟渠附近很难找到家族田,而主要是寨公田,这种田同样与家族田一样,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依然保存着。
从上述家族田和寨公田的情况看,傣族原始社会所开垦的农田是依靠公社的集体力量共同开垦,共同所有。基于这种村社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个人对于土地的关系,仅仅是占用关系,脱离集体,个人是不存在的。同样,脱离集体占有,个人占有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每一个村社成员都十分重视自己作为村社成员这一身份,积极担负村社各项公共事务,以之作为取得村社成员身份并占用土地的前提。西双版纳古代所遗留下来的村社成员“傣勐”,一直都把负担寨内各项公共事务视作“古规”,无疑对傣族古代农田的开垦是一种推动作用。
二、水利的开发
水稻生产不仅离不开农田,而且也离不开水,作为农田水利灌溉事业来说,傣族人民在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成就。不论是西双版纳,还是其他傣族分布地区,对天然河流的利用和人工开挖沟渠、坝、塘等水利设施,进行农田的灌溉,自古以来就有一套传统的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傣族人民对天然水的利用早在唐时已开始,“每一佃人佃,疆畛连延,或三十里浇田,皆用泉水”(《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宋时,缅甸蒲甘王朝第一代国王阿奴律理(1044~1077),已派人学习傣族人民水利灌溉的经验,在叫栖的地方驱使农奴大兴水利建设。这说明傣族人民水利建设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已出现“溉田千顷,以致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的丰收繁忙景象。
元明以来,傣族地区的水利建设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快的历史时期,当时,凡是有水利的地方,水车、水碓、水磨等工具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清时,景洪、勐海、勐腊等傣族分布的地方,水利建设也有一定的成就,据光绪《普洱府志》载,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迤南道重修新龙潭堤;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兴修连花塘、思茅厅的龙塘和威远厅的勐遮坝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双版纳傣族主要分布地方的灌溉系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景洪境内,已兴修有五条较大的水渠灌溉系统,除勐海流入的流沙河以外,还利用南溪河、南凹河、曼飞龙等天然河流,纵横浇灌全部稻田。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除兴修水利工程以外,在水利管理方面具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车里宣慰使除在司署设置管理水利的官员以外,各勐的土司司署均有设置,每条水沟流经的村寨都设有专管水利的人员,从宣慰使司署到各村寨管理水利的官员自成系统,不受行政区划的约束。
车里宣慰使司署的水利官是由宣慰使的亲近大臣、内议事庭庭长、司署内务财政官员召龙帕萨兼任,各勐的大沟渠也设有“板闷龙”和“板闷囡”,“板”为汉语差役之意,“闷”为水渠,“龙”为大,“囡”为小,即正副水利总管,专管沟渠灌溉的水利事业。在沟渠灌溉区以内的各个村寨视村寨大小各推出1~2人当“板闷”,往往是沟渠的水头寨和水尾寨的“板闷”被选出,受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加封为“帕雅”等不同等级的头人,协同正副水利总管管理水利。这样就方便于上下照应,在用水时不至于上游的田占便宜,下游的田吃亏。
傣族分配水量是有一定规定的,总的原则是按各寨的田亩计算,各寨再按每户的田亩数计算,要做到田亩都能公平地得到灌溉。因此,水利官“板闷”掌握着一个特别的圆锥形木质水器,上面刻着“伴”(2斤)、“金”(1斤)、“分”(两)、“徐”(钱)的度数(用来测量水的流量单位)。各村寨都有分沟、支沟,纵横分布在田间。从分沟、支沟到每块的注水口都嵌一竹筒放水,按照水田受益面积应得的水量是:100纳的田分1“伴”,即2斤;50纳的田分“金”,即斤;30纳的田分“分”,即两;20纳的田分“徐”,即钱。在竹节上凿开与之相应的通水孔,分水器就是用来测量通水孔的大小、出水用的竹筒,傣语称为“多闷”,分水用的量水器,称为“坚伴南”。
每年傣历新年节以后,即公历4月中旬以后,各村寨集体修理水沟一次,然后各村寨分段负责,以便保证水沟畅通。水沟修好后要用猪、鸡祭水神,举行放水仪式,同时进行一次对各村寨修理水沟的工程质量检查。其检查方法是:从水头寨放下一筏子,筏子上放着黄布,“板闷”敲着锣,随着筏子顺流而下,在哪里搁浅或遇阻拦,就责令该段所属村寨负责修理,还要加以处罚。筏子流到水尾寨后,把黄布取下,拿到水头寨去祭白塔。
在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水利建设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傣族人民虽然有长期的水利建设经验和科学的管理办法,但只能控制一些小河和沟渠,对于几条较大的河流,仍然无法控制利用。所以,泛滥灾害仍然是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大患,西双版纳的流沙河和南腊河尤为突出。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