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德宏傣文报刊发展中的问题
龚家强
一、 傣文报刊现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辖瑞丽、潞西两市和梁河、盈江、陇川三县,国境线长503.8公里,国土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其中傣族30.0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0.50%,占全省傣族人口的37%。
目前,德宏州共办有两份傣文报刊,报纸是《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刊物是《勇罕》。据调查,像这样的傣文报纸和刊物,全国仅此一家(《西双版纳报》傣文版和傣文《版纳》属于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创刊于1955年元旦,现为周二刊,四开四版。《勇罕》是随着1980年8月德宏州文联成立而创办的,季刊,16开本64页。一报一刊都有这样的共同点:以文字作为传播方式,向人们提供版面,以此报道消息,刊登作品,阐述意见,传授知识。但它们又各有不同的作用:报纸一般以散页形式公开发行,周期短,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页)刊物的优点则在于:“能够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主要的问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页)用列宁的话说就是:“报纸适于鼓动,期刊适于宣传。”
傣文报刊在边疆民族自治州更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它们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而且还担负着政治经济报道、文化知识传播等重要任务,承担着其他文字报刊不可替代的任务,发挥着加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等特殊的重要作用。
二、 发展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傣文报刊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发行量在逐年下降。《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的发行量,历史最高记录为1万份,“文革”后复刊时也有上千份,而2002年下降至570份,2006年仅剩500份,全州傣族平均500多人才有一份傣文报。《勇罕》从创刊至2001年发行量一直保持1 000份以上,2002年以后降至了700份。其下降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傣文报刊读者在减少。阅读报刊不像听广播看电视那样,只要会听傣语会看电视即可,而必须懂傣文。据初步统计,在德宏傣族中真正识傣文的不到一半,这样就使傣文报刊读者减少了一半。在中国,汉文是国文,人们普遍通用汉文。傣族大部分人都懂得常用汉文,特别是能够读报刊的人,他们中许多人既会汉文又懂傣文,所以在阅读报刊时就选择直接阅读难学易用的汉文,而不阅读易学难用的拼音傣文。这样,自然又使傣文报刊的读者减少了许多,自然影响到傣文报刊的发行量。
第二,傣文报刊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年代,许多报刊都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达到“双赢”的目标。恰恰相反,傣文报刊的最大问题就是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傣文报刊周期长、发行量小、读者少,没有几家企业和商家肯在上面刊登广告,因此,无经济收入,办报办刊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据调查,无论是傣文版《德宏团结报》还是《勇罕》,虽然主办单位有优惠政策,允许广告收入自收自支,但仍然没有人光顾刊登广告,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广告收入,傣文报刊可以说是纯粹的社会效益报刊。
第三,傣文报刊的质量不高。就目前的傣文报刊而言,存在着周期长、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等问题。论周期,《德宏团结报》是周二报,《勇罕》属于季刊(因稿源、经费和编辑人员不足等原因,两季合刊出版),周期较长,使许多新鲜活泼的东西都成了陈谷烂米,就像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一样。论内容和形式,傣文报几乎每期只有新闻和文艺副刊,《勇罕》所载的大部分是傣族民间文学如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等,都缺乏有深度的新闻,缺乏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缺乏实用性、服务性的内容。
第四,发行渠道不畅。一般而言,我国的报刊发行渠道主要有邮政发行和自办发行两种。目前,《德宏团结报》傣文版采取邮发为主、自发为辅的方法,《勇罕》全部采取免费邮寄赠阅的方法。两种发行方法各有利弊。过去一直由国家全额拨款的邮政部门,与全国一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逐渐减少吃“皇粮”,甚至“断奶”。邮政部门要算经济效益,不得不大量地减点裁员,一个点要负责大片的邮政工作,一个人要负责比较分散的若干个自然村的邮政工作,投递成本加大,自然造成报刊投递不到位的现象。这是邮政部门的困难。另一方面,读者如果经常不能够尽早如数收到报刊,就会对订阅报刊丧失信心,影响订阅积极性。讲到自办发行,同样困难重重,一是邮寄成本高,二是不可能请工租车送,否则发行成本会更高。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傣文报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首先,州党委、州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傣文报刊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傣文报刊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制定特殊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财政投入,真正把傣文报刊工作抓起来。只有如此,傣文报刊才会有发展的首要保证。
其次,要重视傣文教育工作。懂傣语识傣文是阅读傣文报刊的必要条件,具备了这一必要条件才可能阅读傣文报刊。抓好傣文教育是提高傣文报刊发行量的前提。要在傣族全民中进行傣文扫盲普及教育,学前班和小学前三年级要扎扎实实推行汉傣“双语双学”教育,大专院校要积极培养傣语文师资力量,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傣语文测试分数作为升学、参军、考公务员总考分的组成部分。在自治州务必要落实好这一条,这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只有把傣文教育抓上去了,傣文报刊才可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报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报刊的发行量,报刊质量高发行量就大,报刊质量低发行量就小。一般而言,报刊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队伍的素质、报刊内容的丰富和报刊形式的活跃。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傣文报刊编辑人员的水平,要对编译队伍经常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编辑和翻译能力。报刊的内容要进一步丰富,增加信息量,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使报刊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报刊版面要进一步活跃,吸引读者。只有这样,傣文报刊才会拥有更多读者,发行量才会增加,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进一步疏通傣文报刊的发行渠道。现在,我国的报刊发行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邮政发行,这是主渠道;一种是自办发行,这是辅助性渠道。在傣文报刊发行工作中,我们仍然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邮发、自发并举。党委、政府要做好报刊社(编辑部)、邮政部门和读者三者的协调工作,报刊社与邮政部门要密切配合,读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订阅报刊。只有上下配合,傣文报刊发行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小结
《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傣文综合性文艺刊物《勇罕》在边疆民族自治州发挥着其他文字报刊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是只要全州上下齐心努力,坚信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傣文报刊的发行仍然前景光明!
(作者单位:德宏州文联 )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