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耿马城只有一条长800米、宽25米的大街,就是现在的耿马正街。现在的新城部分则是一片稻田。 1986年,我大学毕业支边到耿马一中工作。当我走下客车,走进耿马一中时,我的心凉了:校园无门,一条黄泥大路贯穿校园,校园里杂草丛生,树阴森森,一派荒凉的原始森林景象;除山顶上有一栋三层的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外,其他的教室、办公用房、教师宿舍都是低矮的土坯瓦房。 略作安顿,到耿马城走了一圈,除正街两侧有几栋砖混建筑外,其他的房屋皆为土坯瓦房,县城的农民住的多半是草片房。 记忆中,那时的城建速度也相当慢。1987年,扩修了长400米、宽15米的横街水泥街道,也就是现在的十字街;扩改了长800米、宽25米的耿马正街的水泥路。因为水泥街道从正中一分为二,先修一边,后修一边,修好后质量也不一样。当时老百姓编了顺口溜:“耿马大街真新鲜,路面一边好来一边烂,路灯一边亮来一边瞎,人行道一边有树一边无”。 1988年11月6日,耿马发生了7•2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摧毁了凝结着耿马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美好家园,残酷地吞噬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全县伤亡295人,毁坏房屋31253间,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地震是灾难,也是机遇。耿马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的支援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四年的奋力拼搏,基本完成了重建家园的任务,全县机关22个系统共完成了606个重建项目,耿马县城面貌焕然一新。耿马旧城大街的房屋重新建筑装饰一新,大街铺成了柏油路,人行道上种上了整齐的树木。依托老城建起了新城,一条宽30米、长1000米的震新路异常壮观,与新旧两条大街相接垂直修筑了三条较宽的街道,邮电、百货、金融、办公、财税等40多栋大楼栉次鳞比。城东的耿马糖厂已经恢复生产,城南重建了景戈大白塔,城北建起甘东公园和耿马总佛寺。从此,耿马城具备了现代化小城镇的功能。 乘改革的东风,新世纪耿马的城镇建设再掀新高潮。建成了园丁小区、富强小区、经济开发小区、吉隆花园等住宿小区;铺筑了团结路、人民路、公园路延伸段、青年路及延伸段、爱华路、职中路的柏油路面,并对这些路段进行了绿化美化,光这几项工程投资就超过2亿多人民币。 我们再返回我熟悉的耿马一中看看,校园道路全部铺筑了水泥路面;道路两侧种上了油棕、三叶梅、矮冬青;运动场宽敞平坦,绿草茵茵;四个篮球场平整规范;六栋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错落有致;四栋学生宿舍起整洁清爽。如今的耿马一中,跟我刚参加工作时真有天差地别的变化啊。 十多年的建设,大量资金的投入,耿马县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现了地震重建后的第二次整容,耿马县城的居民充分感受到了城市面貌的美好变化:县城向西南拓展,城市变大了;有掼坑的路面填补平整了,泥泞的小巷变成了沥青路面;团结路、人民路绿化树错落有致,草坪绿草茵茵;白日看城,建筑物反射着日光,清新亮丽,尽显繁荣;夜幕降临,万灯齐放,如同白昼,一片辉煌。老百姓说: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一天一个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