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好货销路堵塞
竹桌、竹帽、竹凳、竹酒筒……在云南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的东风路、丙午路等主要菜市场街头,散发着清香的潞西竹编特色工艺品摆满市场,被人们称为竹编一条街。这些出自傣族农民之手的民间竹编工艺,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乡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竹编工艺品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是农闲时活跃和调剂村民生活的好方式,还能拓展市场,为村民多找一条致富路。但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竹编工艺品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由于缺乏市场引导,许多村民卖竹编工艺产品,只是为了临时找一点活钱,压根儿就没有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竹编作为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的念头。
风平镇芒赛村一些老艺人制作的花边竹帽,虽然备受游客喜爱,但“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有些农民很想出售自己的特色产品,却苦于找不到销售渠道。城郊镇拉怀村村民金三,自从竹编工艺品在芒市市场上开卖以来,就潜心于竹编。他编的方竹桌、圆竹桌等许多产品,由于创意新,被市场看好。为了提高自己的竹编工艺水平,他几乎放弃了农业生产,本以为专事经销竹品就能找到更多的钱,谁知市场销路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致使他日常生活都陷于困境。
据风平镇芒赛村60岁的村民方岩直说,凭他的手艺,一米见方的一张大竹桌,他要编一个星期;一张小圆竹桌至少要用3天的时间,每张竹桌子的成本平均按6元计算,一个月来卖一回,市场好的时候,一张大竹桌的价就卖到20~25元钱,小竹桌卖10~15元不等;销路好,一天卖5~10张没问题,销路不好一天就卖一、两张,平均每张按20元算,卖100张也才收入2000元,除去本钱,也就剩1800元左右;况且一年也卖不到200张。由于市场不好,法帕、轩岗、风平、城郊等地的许多竹编艺人,大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加之迫于生计,他们只得放弃对竹编特产的追求,这一切无疑影响和阻碍了傣族民间竹编工艺的发扬光大。
两年前,德宏州粮油修配厂下岗职工杨师傅萌发了将竹编工艺产品推向市场的念头。他直接到村民家中,定期向村民交订金,收购村民手中的竹编工艺产品,在丙午路口设了个竹工艺品专卖店,以卖竹编工艺品为生。谁知,两年经营下来却卖不出好价钱。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杨师傅深知,作为一名竹工艺品推销者,要想提升农民的竹编工艺水平,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后盾,而最好的渠道就是政府要想方设法为农民找销路、打市场。当记者问他,眼下最想做的是什么时,他说就是想和家人依托自己轻车熟路的订购竹编的路子,开办潞西最大的竹工艺品市场,走向集订货、交流、销售、邮购于一体的竹编特色产业之路,为农民也为自己谋一条好的生路。
转变观念打开市场
说到潞西特色竹编打不出去的原因时,杨师傅认为,村民缺乏品牌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潞西虽有民间竹编工艺的历史和基础,但受当地工艺水平所限,潞西竹编工艺品位不高。由于村民对竹编特产的认识仅建立在个人的爱好和找点活钱的基础上,对其特产的艺术价值认识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竹编产业的规模品牌效应;由于缺乏品牌效益,大部分产品只能靠小打小闹或低廉的价格进入本地低档市场。这种重制造、轻销售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是利润和产品声誉的大打折扣。
其次是缺乏创新意识。民间自发生产的产品,在品种、花色、质量等方面很受局限。纵观目前潞西市场上出售的竹编工艺品,多是千篇一律的式样,大多还是10多年前的器型和纹样,基本上没有新的突破。外地游客虽很喜爱散发着清香的竹编工艺品,但竹编工艺特色产品不能折叠,不便于携带,让游客望竹兴叹。
另外,地方政府部门为民间竹编工艺产品搭建的平台太少。交流平台少,阻碍了竹编工艺特色产品的对外交流。
杨师傅认为,潞西竹编要想在德宏州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由政府为其开辟市场。他说,民间竹编工艺由于自身独特的价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消费群体,运作空间很大,市场的潜力也很大。要将民间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政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多搭建民间艺术品交流的平台,通过社会运作、活动运作、交流运作,运作出民间竹编工艺特有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完善的机制,规范市场运作。让竹编一条街形成规模和气候,使其不只是应付一下节气,走走过场。有条件时还可发动民营企业或热心人,办潞西竹编工艺廊什么的,将特色竹编工艺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空间。
村民要转变观念,打造特色品牌规模效应。杨师傅经营竹编工艺产品以来,潞西的竹编工艺品在新疆、北京、山东、河南、大理等地的游客中,一直都有着很好的口碑,成为外地游客竞相购买的对象,也是国外游人游览中国的首选纪念品。因此,他建议村民除参加云南德宏州、市政府节假日一年两三次组织的竹编工艺展以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竹编工艺产品打入市场。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