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象脚鼓舞
作者:闫钰    点击率:3163  转自:彩龙中国 更新时间:2009/3/5 18:27:01

 

    在许多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中,你会经常看到象脚鼓舞的身影,与象脚相似的鼓身、欢快奔放的舞蹈,会让你一下子沉浸在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贝叶经、东巴画等小范围传承的“非遗”相比,傣族象
脚鼓舞或许是群众参与性最强的一个项目。在版纳,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人会跳象脚鼓舞,每逢节日,到处都能看到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在现代舞蹈的冲击下,会跳完整原始的象脚鼓舞的人已经不多,许多人对其加入了现代元素及自创的打鼓法。今后,象脚鼓舞的培训班及传习所都将建立起来,该舞蹈在民间“百花齐放”的同时,完整原始的打法跳法也将传承下来。今年4月中旬,我们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探访有上千年历史的象脚鼓舞。

老艺人在制作象脚鼓.记者曲鸣飞/摄

匠人检查鼓的内壁是否光滑.记者曲鸣飞/摄

  一只象脚鼓可卖千余元

  象脚鼓舞与象脚鼓的制作是分不开的,最早,会跳象脚鼓舞的艺人一般都会制作象脚鼓,现在,制作与表演已经基本分离。橄榄坝的一个村寨里,68岁的康朗罕教就是一个专业的象脚鼓制作艺人。

  头天下午,我们到橄榄坝时,康朗罕教刚好不在家,他家竹楼旁边放着几个未完工的象脚鼓,有的还是一段凿空的圆木,有的鼓面已经刨平……竹楼旁的院子里几乎成了康朗罕教的制作坊。舞台上被演绎得精彩纷呈的象脚鼓舞,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第二天正午,在橄榄坝4月阳光的炙烤下,我们再次拜访康朗罕教,他正在院子里干活,可惜昨天我们看到的刚刚做好的两只象脚鼓已经被买家取走。“要到泼水节了,这两天象脚鼓紧俏得很,做好一只就被拿走一只。”康朗罕教一边用凿子凿平象脚鼓内壁,一边对我们说。

  68岁的康朗罕教之前是傣族寺院的佛爷,在寺院里做佛寺建筑的雕刻。傣族佛寺里做佛事活动时一般都会跳象脚鼓舞,佛寺里也放有不少象脚鼓。康朗罕教对这个能敲打出欢快节奏的象脚鼓产生了兴趣,整天抱着它琢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自学成材”学会制作象脚鼓。2000年,从佛寺还俗后,康朗罕教便开始制作象脚鼓,因为有之前进行佛寺雕刻的基础,康朗罕教的象脚鼓除了平整、音色好外,鼓面上的雕花如大象、孔雀也很好看,他也成为景洪市远近闻名的象脚鼓制作艺人。

  梓木是象脚鼓的源头,因为这种树木可塑性强,容易雕花,康朗罕教告诉我们,做象脚鼓大约要经过六七个步骤:先将一根圆木锯成鼓的尺寸,然后凿空,再用砂纸将内壁磨平,用推刨把外壁推平,最后用凿子将外壁雕花、上漆,再将牛皮扎到做好的鼓上,做好一只象脚鼓,最少要半个月,能卖出一千多元。康朗罕教捶了捶腰,感叹这个活很累,年轻人都不愿学。快到古稀之年的康朗罕教并不以做象脚鼓为生,每年,他制作的鼓一般在10个左右,他说自己还在坚持是源于做象脚鼓近10年的习惯与感情。

  跳传统象脚鼓舞要拜师和纹身

西双版纳傣族园内的象脚鼓表演者.记者曲鸣飞/摄

  橄榄坝著名的景区傣族园里,每天都会有泼水节、象脚鼓舞等表演,观看象脚鼓舞表演时,我注意到了默默用鼓伴奏的一位老人,他就是岩福。虽然他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但57岁的岩福跳的才是真正传统的象脚鼓舞。

  为游客设置的表演结束后,岩福脱去外衣,露出了深蓝色的纹身,为我们展示原生态的象脚鼓舞。从小生活在橄榄坝勐罕镇的岩福10年前专门拜师学习象脚鼓舞,“以前学象脚鼓舞都需要纹身,现在没有了。”当年,岩福随师傅学了一个多月,才基本掌握了象脚鼓的动作与打法:长、中、小象脚鼓舞,拳打、手打、头打……岩福说,学象脚鼓舞的人一般都是身体壮实的阳刚男人,因为除了要全身纹身外(许多老一代的傣族人一般都有纹身),象脚鼓本身很重,体积比一般的鼓要大,身上挎着鼓跳完一场,往往累得满头大汗,另外,原生态的象脚鼓舞没有音乐伴奏。

  戴上孔雀头饰,露出上身的纹身,岩福挎上象脚鼓,用手指开始有节奏地敲打,动作花样不多,多为重复,但相当有力度,除了手打,岩福的双脚也不断地变换舞步。

  跳完了,擦着汗津津的额头,说到原生态的与现在的象脚鼓舞的区别,岩福说:“之前的象脚鼓舞需要很长时间学习,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有些人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跳得好,现在的舞蹈比较好学,太艺术化,不过挺好看。”

  傣族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兼有祭祀与欢庆性质。最早起源于生产劳动,在宗教传入后成为傣族佛事活动的一项内容,后来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分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大者长约2米,鼓面直径约30厘米,最小的也有近1米长。象脚鼓舞的跳法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形式,长象脚鼓舞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多、鼓点丰富见长,有手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中象脚鼓舞一般用拳打,个别地区用槌打,舞步稳重刚健,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小象脚鼓舞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一般为二人对赛。

 象脚鼓就存放在当地的寺院内.记者曲鸣飞/摄

村民排练结束归还寺庙的象脚鼓.记者曲鸣飞/摄

  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热闹就好

  跳象脚鼓舞是傣族泼水节第一天的活动内容,今年,西双版纳州相关部门还组织了象脚鼓舞比赛,全州数十支队伍参加了比赛,他们中有民间艺术团体,也有村民。州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版纳,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人会跳象脚鼓舞,每逢过年过节,到处都能看到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他们为我们推荐了曼乱点村的象脚鼓舞表演队,也是参加比赛的强队之一。

  一大早,所有村民就聚在了村中佛寺前的大树下,大家或站或蹲或坐,期待好戏开场。村妇女组长玉金介绍,农闲时候,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在晚上聚在一起跳象脚鼓舞。村里最古老的一只小象脚鼓被搬出来了,两位中年艺人穿着带有孔雀头饰的演出服,准备随时投入演出状态,伴舞的姑娘们身着傣族筒裙,开心地化妆。几个小孩冲到古旧的小象脚鼓前,开心地敲打起来,9岁的岩川挎上象脚鼓,像模像样地“秀”了一下,“我也会跳象脚鼓舞,很喜欢,比玩具都好呢。”

  以前,打鼓前须在鼓面上粘糯米饭团,以使鼓音圆润绵长,问及此事,两位艺人表示现在已经很少这样做了,况且大家平日也很少用糯米,只有过年过节跳象脚鼓舞时,才会在鼓面上粘糯米。表演开始了,两位艺人在中间跳了起来,这就是在版纳最常见的象脚鼓舞的斗鼓、赛鼓,舞步灵活跳跃,两人在用手打鼓中进行着机智的进攻、退让,十多个姑娘围在一旁,伴演孔雀舞,“通常象脚鼓舞是为孔雀舞作伴演的,不过有时,象脚鼓舞也会为主要部分。”艺人之一、跳得满头大汗的60岁的岩山介绍,他的象脚鼓舞技艺是父亲教的,主要跳小象脚鼓舞,岩山大概会五六种动作,“不过现在很多打鼓动作可以自己编创发挥的,不一定要沿袭老打法,可以自由玩转,想怎么跳就怎么跳,只要热闹就好了。”

  景洪市文化馆的玉坦介绍,现在,除了在佛寺中跳象脚鼓舞还遵循传统打法,在民间,象脚鼓舞已经没有固定的打法,而是“百花齐放”了。我们采访了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他告诉记者,在现代舞蹈冲击下,会跳传统象脚鼓舞的人已经不多,许多人将其加入了现代元素及自创的打法,不过,比起傣族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象脚鼓舞在传承方面要乐观许多,一旦该项目的保护资金落实后,象脚鼓舞的培训班及传习所都将建立起来,让象脚鼓舞在民间“百花齐放”的同时,也让传统的打法跳法传承下来。

  现代象脚鼓舞

  重美感而轻技艺

  被原生态舞者称为“太艺术化”的现代象脚鼓舞每天都在傣族园舞台上表演。

  音乐响起,十多位身穿傣族服装的帅哥们挎着象脚鼓上场,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间,不时拍响象脚鼓,节目既充满民族特色又激情洋溢。约5分钟后,舞蹈结束,这一象脚鼓舞节目也是傣族园舞台上的压轴节目,观众们给这个节目的掌声比前面几个节目的更响亮、更持久,许多人都说:“不错,早就听说傣族的象脚鼓舞了,今天终于亲眼看到。”

  换下便服,傣族园艺术团象脚鼓舞的领队、26岁的岩勇与我们坐在一起聊象脚鼓舞,“我们的舞蹈是州歌舞团编的,在传统象脚鼓舞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现代的舞台元素。”岩勇是个善谈的小伙子,他还告诉我们,包括象脚鼓舞在内,傣族园艺术团的演员大都是年轻人,流动性很大,许多演员都是到来后,由老演员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了,现代象脚鼓舞不再像岩福那代人需要专门拜师学习很久,甚至一辈子,更不需要纹身,而是人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学会的舞蹈,更注重美感而忽略打鼓的技艺本身。演员们大多是附近村寨的傣族小伙子,大家在以象脚鼓舞谋生的同时,心里也明白,他们在传承傣族古老的历史与文化,小伙子们对此很是自豪。

  在引以为豪的同时,岩勇作为领队,他说自己很着急,担心象脚鼓舞表演趋于舞台化而少了许多传统的技法。岩勇说,他想带领艺术团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在为游客、观众展示美感的同时,争取将最完整、正宗的象脚鼓舞文化传递给全世界。

  进入社区发表意见>>>>> 都市时报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下一篇文章: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民心傣家村寨国旗飘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