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扎实的学识,是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才能行成的,其中德育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1世纪是高度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族与族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形势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中小学当下的重要任务,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实际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发表粗浅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德育课程改革成效明显,德育工作途径不断拓宽,法制制度建设和德育队伍不断加强,有力推动了“四有”新人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要清醒地看到,当今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以及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传播等,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幼稚的思想意识,甚至腐蚀着他们的思想。如德宏地区有傣、景颇、傈僳、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与缅甸接壤,和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相邻近,中缅边民可在两国边境进行自由贸易,各种思想意识很容易传入这一地区,可以说,这一地区是各种思想混杂的地方,这对当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存在着不小的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当务之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制约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对德育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对德育工作重视与否,决定着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今天的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更为复杂。社会的问题往往冲击校园,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在学校讲求升学率、家长望子成龙的当下潮流中,人们对德育工作难免存在偏见,一提到德育,人们往往会认为无非是思想品德、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与品德相关的教育。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对德育教育工作认识的偏差,阻碍了学校德育的正常、有效进行。 2、德育工作未能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道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共青团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培养他们的高尚品质,必须从小持久地进行品德指导。通过晓之以理,提高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动之以情,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导之以行,培养良好的品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连贯的影响,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地发展。然而,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望学生获得好成绩,都想让孩子具有“素质”又会“应试”。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荣誉证书为评判教育优劣、成败重要标准的背景下,人们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升学率不高,这种现象显得更为突出。很显然,这种“教育误区”,势必导致德育工作未能摆在重要地位。 3、缺乏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育人效应不强 众所周知,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把德育摆在重要地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和班会课中贯穿德育教育,把德育知识与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学会做人。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把课堂教学当成纯粹的知识讲授,把班会课当成自习课或传达布置工作课,甚至当成批评学生的审判课的现象,这就从根本上忽略了课堂教学和班会课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难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 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以及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民族学校作为培养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既有思想政治觉悟又有学术本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 2、 端正教育思想,把民族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切实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根据少数民族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笔者认为,要真抓实干,做到以下几点:①合理安排智育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就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必须有较高政治素质的教师。如同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些话语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所起的主导性关键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势在必行。③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使德育教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德育于各科教育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教学过程中;二是把活动作为德育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性情的陶冶,获得智慧和启迪,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提高素养。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学校真正办成培养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 3、 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对此,学校应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的教学特色,将学科中可以发掘的德育内涵寓于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4、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单位,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标准有所差异,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如傣族强调和谐、平均、温和、友善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各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完全协调一致。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多数是农民,农活繁忙,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则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顺其自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现象,为边疆民族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将民族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势在必行。 总之,如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民族振兴,根在教育。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办事,为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而尽绵薄之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已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而努力奋斗。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