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音乐”与傣族的其他音乐一样,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它的朗诵性和歌唱性是密切结合的。很多其他种类的傣族音乐里,均含有佛寺音乐的“分子”或“元素”。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的影响说起。 西双版纳傣族虔诚地信奉小乘佛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几乎每个男童都要郑重其事地被送到佛寺里当小和尚。从小和尚进而升大和尚,学问好的晋升佛爷、祜巴。这类似汉族学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一旦学业期满,他就取得了一定学位,受到人们的尊敬。过去,傣族人民的文化就是用这种形式学来的。佛教对傣族来说,一则是信仰,一则是学文化,这就促成了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中的流行和普及。 和尚念经,经文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有多样的音乐。无论念哪种经文,它都有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有明显的节拍,有完整的音乐结构。例如《格》(即贝叶经),它是一首由“1236”特殊声音阶组成的宫调式的、小快板的曲调。再如《波格》(即绵纸经文),它是一首由“12356”完整五声音阶组成的宫调式的、缓板稍自由的曲调。在勐海县和勐腊县的傣族佛寺里,佛寺音乐又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由“561”三声音阶组成的,每拍都有切分节奏的跳跃性的音调;另一种是由“236”三声音阶组成的四平八稳的曲调。大家熟悉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大臣的主题音乐,就取材于这一音调。同时,在佛寺中,一个和尚念经,犹如“独唱”,众多和尚同时念经,就恰似“大合唱”。它的旋律性强,具有音乐的特性。 (来源:《贝叶文化》)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