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丽华:用爱坚守傣锦织坊
玉溪市元江县者嘎共有傣锦传承人两名,其中刀丽华擅长织锦、刺绣、提花。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她用细心、静心、耐心,用爱与坚守,身体力行,为傣锦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依山傍水的傣喇寨子
者嘎面朝者嘎水库,背靠哀牢山,可谓依山傍水。整个寨子被芒果树、荔枝树、酸角树、槟榔树、青枣等热带林果环绕,走进寨子,记者完全沉浸在淡淡的果香里。 据元江傣族学会专家许洪畅老师介绍,元江傣族一共分傣喇、傣仲、傣雅、傣德、傣涨、傣朗、傣卡七个支系,者嘎傣族属傣喇支系。傣喇是他们的自称,这个寨子还保留有完整的元江傣族特色民居——临水而建的土掌房。村落由高到低逐层降低,又连为一体,具有当地傣族传统民居风格。
者嘎最神秘的传统风俗就是唱蒙面情歌。提到蒙面情歌,就有一样不得不提的东西,那就是傣锦面巾。老“赞哈”(傣族民间歌手)们用傣锦面巾遮着脸,唱着悠扬婉转的情歌,这歌声像是有着无穷的力量,牵引着人们去探寻这个寨子深处最神秘的东西。 爱与坚守 者嘎是全省知名的“傣锦织坊”,傣锦织坊艺人封琼英、刀丽华母女的织坊艺术远近闻名,其中封琼英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傣族织锦传承艺人);刀丽华被命名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傣族刺绣艺人)。封琼英现已七十多岁,所以元江傣锦传承的重担更多的落在刀丽华身上,刀丽华可谓傣锦传承的中坚力量。
记者见到刀丽华的时候,她着一身深蓝色傣族服饰,坐在一台传了几代人的传统傣锦木织机上,缠着质量上乘的丝棉线。伴随着织布机“嘎吱嘎吱”的声音,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四十八岁的刀丽华说:“我的祖母以前是织锦艺人,把织锦技术传给了母亲,我从小看着母亲织锦,耳濡目染,十四五岁就已经能够独立织锦,到现在已经织锦三十多年了。” 刀丽华认为,傣锦是傣族妇女手工艺术的珍品。在者嘎,妇女会织锦并不是什么奇事,过去,村里的妇女几乎都会自己织锦,为子女做傣族服饰,表达对子女的祝福。 织锦看着是一拉、一扯、一推、一放的简单操作,其实各个步骤是特定的,缺一不可,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弄错了,就会影响整块布的美感。要织成一套傣族服饰(包括衣服、裤子、头饰)所需的面料,大多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但长久地坐在织机上,很容易影响健康,颈椎、视力都会出问题,所以有很多织锦艺人都放弃了,只有少数几位还在坚守。 当记者问刀丽华是什么支撑着她一直站在傣锦传承的岗位上? 她说,是因为爱,是因为从小对傣锦投入的感情,是因为对织锦发自内心的喜欢。傣锦纺织工序繁杂,程序繁多,需要长期坚持,很多时候也会觉得艰难,但是只要看到那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成品,所有的辛苦都会在一瞬间被感动取代。 倾囊相授 传承文化
记者问,要织成色彩鲜明、花纹精美的傣锦,最重要的是什么? 刀丽华说:“我觉得织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三心,即细心、静心、耐心。” 傣锦纺织工序繁杂
一是选料,选用质量上乘的丝线、棉线、金丝线; 二是织锦,采用傣族传统的木织机,手工操作提花、织造等多个工序,制成约40至60厘米宽的长条形织物; 三是制成成品,用花纹绚丽、形象生动的傣锦手工缝制傣族服饰、头饰。 如此繁多的步骤,又是一个精细的体力活,细心、静心、耐心缺一不可。记者相信,刀丽华一定是拥有这“三心”,才能够在傣锦传承的岗位上坚守这么多年。 一直以来,傣家妇女制作傣锦大多是为了自用,而对傣锦背后蕴藏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知之甚少,加之很多傣锦纺织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加大对傣锦织锦的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刀丽华不希望传承了千百年的傣锦在她这一代人手中出现问题,所以,只要有人来请教她有关傣锦的问题,她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傣锦传承队伍中来。 如今,刀丽华已经有七八个徒弟了,加之澧江街道文化事务中心每年都组织民间专家、艺人开办傣族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班,传授民间传统傣锦制作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拾这一珍贵技艺。另外,针对傣锦制作过程复杂、时间冗长、部分人积极性不高的实际情况,者嘎村成立了“者嘎傣锦织锦协会”,多方协调、加强指导,力图让傣锦织锦形成一种能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产业,成为一门人人爱学、愿意学的手工技艺。
图文转自在玉溪 编辑:龙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