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合力维护民族团结大家庭
作者:民族时报X    点击率:2672  转自:民族时报X 更新时间:2016/1/15 10:48:44
合力维护民族团结大家庭
——景洪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综述

 

    刘炳金

    景洪市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境市,辖区内居住的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旖旎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如今,“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已成为叫响世界的城市名片。

    景洪市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施“3121”示范点创建工程的十个示范县(市)之一。景洪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作为第一责任,紧紧围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繁荣开放全力抓好创建工作。

    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景洪市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民族生活水平作为中心任务来抓。2014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8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6.7%。在“三农”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民政策,发放惠农资金4404.4万元,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60.68亿元,增长6.1%。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大对边境村寨、人口较少民族、散居民族和贫困群体集聚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争取扶持资金690万元,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通过扶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3778人实现脱贫。完成13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全市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农耕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拓宽产业增收渠道,孕育出了橡胶、茶叶、旅游等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典型示范带动项目建设

    景洪市投入1000万元,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景洪市旅游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先导产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着力在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繁荣、特色民族旅游三大方面进行示范建设,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基诺族乡示范乡投入300万元,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完善城镇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扶持一批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开展绿色村寨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开展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推动示范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民族团结示范村(17个)、民族特色村(11个):分别投入1460万元和1100万元,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形成规模,稳步提高群众收入;优化村寨布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提升群众发展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示范建设。

    民族团结示范户(280户):在各个民族团结示范村、特色村中推选出10户民族团结示范户,率先在特色宜居、增收致富、明理重教、团结和谐、遵纪守法五个方面作出示范,成为本村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致富、文明生活等各方面带头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3个):投入180万元,重点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活动场地、民族团结宣传栏等。有效解决群众学习难、体育锻炼难等问题。

    传承民族文化做好教育培养

    景洪市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综合文化站11个、文体活动广场11个、文艺活动品牌13个、体育活动品牌13个。成功申报12个非遗项目(其中:州级5项、省级5项、国家级2项),共登记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1人(其中:州级56人、省级32人、国家级3人)。共建成各类传习馆11个(其中: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所7个、传习户3个)。认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启动了“傣族章哈”、“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哈尼阿卡谱牒”等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在嘎洒镇曼峦典村和勐罕镇文化站建立了“傣族织锦示范传承基地”、“民间傣族武术传承基地”,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加强民族文化出版物的审核编印,整理编写出版《傣族民间故事集》、《傣族歌谣集成》、《哈尼族迁徙史诗》、《基诺族》等书籍。通过严格筛选,申报基诺族民族乐器《奇科•布姑》、傣族“干栏式”特色民居传承人培训及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为省级传统文化项目;申报傣族慢轮制陶制作技艺为省级精品文化项目;申报“波卓措”哈尼/阿卡传统舞蹈、傣族礼仪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哈尼文通用文本的制作和搜集、基诺族传世古歌的挖掘和整理为州级传统文化项目。

    教育方面,以“公办、民办并举,农村附设学前班共同发展”为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思路,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扶持学前教育资金,快速推进实施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试点学校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办学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升。扎实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高了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民族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培训学习,在坚持德才标准的原则下,对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在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标准和条件适当放宽,政策上向少数民族干部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以保证各民族领导干部的比例。

    2014年,共有乡科级干部585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37人,占57.6%。有科级后备干部103人,其中少数民族后备干部65人,占61.3%。

    促进民族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领导,景洪市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市、乡、村三级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使民族宗教工作延伸到基层,覆盖各个领域。加强民族工作法制和执法主体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工作法制教育。

    加强对民族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逐步把依法登记的民族宗教场所建设成带领信教群众依法进行民族宗教活动、坚决抵制各种非法活动的坚强阵地。加强对全市民族宗教教职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民族宗教教职人员和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国情、法律法规等知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多年来,景洪市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引发的事件。

    积极倡导各民族节日互庆、风俗互适、婚姻互通、生产互助,加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交流与融合,形成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大家庭。积极引导和帮助宗教界管理好宗教事务,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宗教教职人员精通本民族语言、熟悉传统习俗、了解本民族群众心理,深受信教群众的信任,在参与事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勐罕镇组建了一支由42名僧人组成的普法队,帮助全镇9个村委会完善《村规民约》,协助村干部调处民间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

    积极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关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做好台胞侨胞涉及民族方面的信访服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创建活动与“平安景洪”各项工作紧密衔接起来,积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矛盾突出领域的民族关系监测分析,对问题及时摸排调处,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置,防止矛盾激化。

    正确对待和处理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坚决防止因信访导致涉及民族团结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防止一般信访事项激化上升为民族关系矛盾。定期开展民族宗教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坚决依法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从综治维稳经费中安排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上一篇文章: 喊沙村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下一篇文章: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在西双版纳举行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