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银丝圈出傣文化
作者:段秋娟x    点击率:2440  转自:德宏团结报 更新时间:2015/3/29 23:08:58

银丝圈出傣文化


    你若见过展翅欲飞的凤凰,就一定会为这千百股细如发丝的银线扭出的栩栩如生的凤凰而惊叹。
    你若赏过含苞欲放的花朵,就一定会为这成千上万的扭圈之间的银色绽放而倾倒。
    穿过芒市勐焕街道东北里社区清水一巷平坦的水泥小路,一幢幢红墙绿瓦的现代建筑中带着傣家人特有的文化元素。推门而入,院子里的人正拿着镊子一般的工具时上时下地移动着,细细的银丝很快在那双巧手中“画”成一根根均匀的曲线。肖岩冷师傅告诉记者,再经过折花、镶嵌、拓模、焊接、酸洗、镀金几道工序后,一个完整的花型纽扣就做成了。
    听肖师傅说每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好像在听他的故事,一根根银线圈着他对民族文化的一份心愿,那就是沉甸甸的传承二字。
    手艺变生计
    “傣族有佩戴银饰的习惯,父亲希望将他手工银饰的制作方法传承下去,我16岁的时候和父亲学了这门手艺。”肖师傅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只有他和七弟学会了父亲的手艺。
    他没有想到,这门手艺竟成为他谋生的技能。成年后,他来到银器厂工作。在那里,好学的他又向新师傅学习了许多银器制作的技巧。本以为稳稳当当就是一生了,不想银器厂进行改制,在银器厂工作了30年的他也下岗了。“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他常常和女儿和徒弟感叹。下岗后,银器制作技术精湛的他搞起了家庭式小作坊,成为一名傣族银器艺人。娴熟的技术,精美的成品,质量的保证,第一笔成功的订单为他带来了回头客,很快,他打制的银饰打开了芒市市场,盈江、梁河、怒江等地的客人也纷纷找上门来定制银饰。
    傣家人喜欢佩戴银饰,嫁女儿必备一套纯银的嫁妆,赶摆要佩戴纯银的装饰,泼水节的时候更要盛装打扮。由于佩戴的寓意不同,大部分银饰的花样可以混带,也有一些花样根据已婚和未婚的不同身份有所区别。未婚女子大多是胸前别上八角花、凤凰,已婚女子则在包头上佩戴桃子扣、菊花扣、鸳鸯头花等。银饰戴着好看,靠的都是纯手工制作,整个过程繁杂而重复琐碎。清水巷里还在继续制作银饰的傣家银器艺人已经不多,年轻的一代又不愿意来学习,这是肖师傅最担心的事情。他说,如今他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的想法,很担心这门手艺就此失传。
    学徒变师傅
    女儿小学刚毕业,肖师傅做了和父亲当年一样的决定,让女儿学习这门手艺。像当年父亲传授技术一样,从最基础的工艺教起。最让他高兴的是,很快寨子里有一个叫郗小三的小伙子主动上门拜师学艺来了。他倾其所学、所会,毫无保留,耐心传授。
    银饰制作除了细心、耐心之外,还要一些天分,所幸两个孩子都具备了这些条件,很快掌握了化银、锻打、抽丝的基础。他开始教他们扭丝。扭丝是整个制作过程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把抽好的银丝扭成环形的小圈,这是银饰成形的基础。当扭了一年的银丝之后,两个孩子开始不耐烦起来。每天清晨到晚上,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扭了不知道多少的银丝,一成不变的操作工序乏味而让人生厌。他们冲肖师傅抱怨,要学习下一个步骤。肖师傅随手拿起几根扭好的银丝审视,只见或宽或窄的间距、或大或小的弧度,他摇了摇头:“继续扭,扭到闭上眼睛也知道自己扭的弧度均不均匀。”两个孩子并没有把肖师傅的话听进去,扭丝也越来越不用心。肖师傅见状,决定让他们试一试自己扭丝后镶嵌和拓模。由于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扭丝并没有学精学好,镶嵌出来的东西大小不同,根本没办法拓模。看着眼前失败的作品,两个孩子明白了,不再多说什么,继续每一天的扭丝学习。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习惯到习惯,从十分钟扭一根银丝,到一分钟扭好几根银丝,他们真正做到了肖师傅所要求的闭着眼睛都能扭出均匀的弧度来。几年前,郗小三和肖师傅的女儿都已经出师,郗小三选择留在师傅的家庭作坊里工作。他拿过一个做好的八角花说道:“这一朵花至少有80片花瓣,每一片花瓣最少有8个圈。”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扭了多少年的银丝,现在还在继续扭银丝,和师傅一道带徒弟,教徒弟扭丝,在那一个个银丝圈里扭出他们的青春和梦想。
    传承的重任
    记者向芒市文体广电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德宏目前从事傣族银器饰品制作的人家仅有5、6户,从事傣族银器制作的制作者不足10人,几乎都集中在芒市勐焕街道东北里社区清水巷。由于大多是以家庭式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加工生产,制作工艺都是徒弟以帮工的形式向师傅学习或是家族式传承,而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师傅缺乏对市场的了解行业,导致银器饰品跟不上行业文化的发展,加上原材料的制约、学习时间较长,这门手工艺传承出现了断层。
    为了让这门工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在州和芒市相关部门、勐焕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傣族银器制作已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们将在保护原有传承方式、做好技艺过程资料收集的同时,充分考虑现在手工制品成本上升、傣族手工银器饰品市场不大等问题,加大对傣族手工银器制作的推荐,鼓励傣族银器制作者在传统的款式上进行创新,让制作出来的银饰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如今,年逾50的肖师傅仍在制作银饰,只是缩短了工作的时间,由年轻时候的12个小时变成了8个小时,镯子、纽扣、别头……各种式样,他都能按照要求打造客人满意的银饰。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把傣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因为那一个个缠绕的银丝圈里,承载着傣家人深厚的民族文化。

 


 上一篇文章: 云南芒市傣族银饰制作工艺传承受困 人心浮躁是根源
 下一篇文章: “金刀子”果雕大赛 瓜果上的鬼斧神工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