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老的鼓声 品傣家独特的年味
——盈江县支那村春节散记
彩云深处飘来光邦鼓声 (朱边勇 摄)
*项丽珍*
一谈到中国年——春节,大家的普遍印象就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正月初一的庙会,初二的走亲访友等等。然而,在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一个平坝面积仅7平方公里多的小山坝里,每逢春节却鼓声不断,热闹非凡,充满另一种年味。
支那村是支那乡政府所在地,距州府芒市约200公里,距盈江县城94公里,全村辖16个傣族村寨,是一个纯傣族聚居的山区行政村。2月11日正月初二,当笔者乘车进入支那坝子中央时,见到支那乡中学旁的空地里挤满了人,周边和田间小道上摆满了摩托车,一路上三五成群的傣族咩巴、爹弄、卜冒、卜少穿着节日盛装往中学方向走去。经询问得知,大家正赶着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大鼓摆”。
宽敞的学校里,四周摆满了摊位,每个摊位坐满、挤满了人。他们有的坐在桌子旁享受着傣家的美味——撒撇、火烧猪肉,有的喝着各种清凉的饮料,有的分享着各种拌菜、泡菜和腌泡好的野果,有的小卜少忙着补妆,而最忙碌的要数火烧猪的摊主们了。他们三、四个人一伙,有的忙着翻烧好的猪,有的忙着切肉,女摊主则忙着打蘸水给客人。挤出人群,从学校的后门走进宽敞的大鼓摆场,到处都是摊位和赶摆的人群。有的爹弄由于没有座位干脆席地而坐,边品尝着小酒、火烧猪肉和撒撇,边评论着隆隆震耳的鼓声。一些青壮年男子则围着悬挂在木架上的大鼓使劲捶打,唯恐自己的鼓声连接不上而吸引不到观看者和欢呼声。路过的游客和慕名而来的拍客也充满好奇地在摆场里抢拍大鼓、抓拍漂亮的小卜冒、小卜少。大鼓摆就这样随意、放松而热闹,隆隆的鼓声令人振奋、鼓舞、激动,浑身充满了力量。
据当地傣族群众介绍,大年初二支那村举行大鼓摆活动从古代就有。据说,原来的摆场更宽,傣语叫“问”,“问”那个地方有一个庙叫关庙,如果该地区或者哪个村寨跟其他地区或别的村寨有矛盾,要发动战争或调解,当地的古人要先到关庙祭拜,祈求保佑。古时候举行大鼓摆,参加“比赛”的都是男子,一个村出一个大鼓,大鼓悬挂在木架上,由鼓手轮换着用力捶打,各个村寨的青壮年男子则手拿手绢围着本寨的大鼓尽情地边甩手绢、边蹦跳、吼叫。妇女、儿童和老人则充当观众。少女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在寻觅自己的意中人。据说,古时候举行大鼓摆,主要是赛鼓声、比热闹,为全村争得好口碑,没有什么鼓励和奖品。
改革开放后,为了使传统习俗不断得到弘扬,支那村不仅给大鼓摆设了奖项,摆的内容又增加了男女青年嘎秧比赛;自2012年春节起,又把大年初三定为光邦摆之日,组织全村16个傣族村寨的男女青年进行光邦鼓比赛。
提到光邦鼓,支那村的老人们心中都会泛起一丝丝甜蜜的回忆。因为光邦鼓和他们年少时的浪漫情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支那村的一些老人讲述,古时候,每逢正月初一,支那村及一些邻近的傣族村寨都要组织本村未婚男青年敲着铓、打着光邦鼓到别的村寨去赕佛。这一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们早早地集中在奘房里敲铓打鼓,等人到齐了就高高兴兴地去别的村子赕佛。当小伙子们快要到别的村子时,他们会有序地排好队,让敲铓打鼓的几个走在前面,其余的则悠悠地踩着光邦鼓节奏边走边舞,一直走到奘房。听到鼓声,村民们知道别村的小伙子们来赕佛,于是就纷纷走出家门欢迎、打招呼;一些老人则早早地在奘房里准备好糖果或甜白酒等候着。等小伙子们烧好香、赕完佛,吃完小吃又准备到其他村子时,小姑娘们就会在路旁成群地玩耍着等待小伙子们。两村的少男少女在打情说笑时也就在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待到晚上,小伙子再到心仪的小姑娘家约会。如果小伙子已经有了心上人,去其他村寨赕佛时,则要穿上定情衣,衣角下穿有几根细小的红线或粉红线作为标记。小姑娘们见到特殊的标记后就不会乱送“秋波”、暗送殷情。
光邦鼓,或许就因为它传递着爱情和友谊,才具有这么强的生命力,通过支那村一代代傣族同胞传承至今。
支那傣族的年味不是只言片语能说得清道得尽的。除了大型的“大鼓摆”在传递团结、向上的力量和光邦鼓在表达幸福和谐的声音,还有独特的回娘家以及专门邀请小孩开财门等尊老爱幼的传统习俗都有其独特之处。
如今,小小的支那村因为保留着许多古朴的民风民俗,受到国内一些媒体和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据介绍,至今,已有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教育频道,云南电视台走遍云南、云南纪事等栏目先后到支那乡拍摄电视节目,中国铁路杂志社和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也到支那村收集、研究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
在许多地方的民俗风情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笔者衷心祝愿支那村的传统习俗能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并成为德宏民族文化大观园里亮丽的奇葩,不断绽放其斑斓的色彩,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其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