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朗四在调试制作象脚鼓的机器
说起傣族,让人们称道的不仅是他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服饰、优美的孔雀舞、味道鲜美的风味小吃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泼水狂欢节,更有那节奏明快、富于变化、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象脚鼓舞。特别是象脚鼓舞在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2011年中国·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上成功将世界最大规模象脚鼓舞和世界最大象脚鼓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后,象脚鼓舞和象脚鼓更是蜚声中外。
象脚鼓这个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是怎样制作的?民间艺人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到芒市镇大湾村委会广相村民小组傣族民间象脚鼓制作艺人朗四家一探究竟。
走进朗四家,就见院场里摆放着许多象脚鼓的半成品,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从作坊里传出,朗四正在细心地为一只鼓掏空中心。狭窄的作坊里,制作象脚鼓留下的木屑堆起了很高,墙上挂着带毛的羊皮和一些制作好的鼓面。因事先有约,朗四停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今年56岁的朗四已经做了30多年的象脚鼓了,“年轻的时候因为爱跳象脚鼓舞,也对象脚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就向村里的老艺人请教,加上自己爱琢磨,慢慢地就学会了制鼓手艺。”朗四一边倒茶,一边对我们说。这30年来,他已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鼓。凭着精湛的手艺,他制作的象脚鼓不仅音色好,而且美观、耐用,使得他成了芒市地区远近闻名的象脚鼓制作艺人。
据朗四介绍,做象脚鼓的工序很多、很繁琐,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技艺。制作一个好的象脚鼓首先要从选材开始,一般做鼓的原木都选择具有30年树龄的楠木、椿木、苦凉子树、芒果树等,因为这些树木木质好、可塑性强,容易雕刻;然后就是用工具将原木砍削出鼓的大概形状,放在阴凉处晾到半干后在溪流或池塘里浸泡1到3年,浸泡后不仅木质变得有韧性,而且能够防开裂和虫蛀,制成象脚鼓后音色也更加浑厚圆润;尔后就是根据标准掏空鼓的中心,为鼓塑心和精修鼓的外形,一般这个工序需要5-6天,至此一只象脚鼓就初步成型了;让它阴干几天后,再对鼓身进行雕刻,一般雕刻水波纹状的条纹,经细致打磨,就要对鼓上漆了,上漆的时候要特别讲究,要力度均匀,厚薄一致,这样才能使象脚鼓永保艳丽的色彩;油漆干了以后就可以为鼓绷鼓皮了,鼓皮可以用羊皮、牛皮、蟒蛇皮等制作,现在一般是用羊皮制成;鼓面绷好后要进行校音,通过对鼓心宽度的修改使象脚鼓能发出洪亮雄厚的声音;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对象脚鼓进行装饰,也就是所谓的“穿鼓衣”,鼓衣是用棉绳、麻绳、尼龙绳等编织成网状,再点缀上些绒球、小圆镜等,如果在鼓上绑些孔雀羽毛,那象脚鼓就更加栩栩如生了,到此一只完整的象脚鼓就制作好啦。朗四一边向我们展示象脚鼓成品,一边详细地为我们介绍象脚鼓的整个制作工艺。
朗四说,以前做一只鼓要13天左右,很费工。为了改进技艺和提高效率,他专门到缅甸学习考察,在那里见到了很好用的掏空鼓心的机器,回来后就花13000多元找本地师傅也做了一个那样的机器,现在做一只鼓的时间缩短到了8天左右。效率提高了,工艺更好了,现在他一年可以做四、五十个鼓。鼓做出来后,近的被芒市地区的村寨购买,远的销往深圳、广西、昆明、西双版纳等地,就连制鼓工艺很发达的邻国缅甸也来购买他做的象脚鼓。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朗四不仅做傣族的象脚鼓,也做德昂族水鼓、腰鼓、景颇族象脚鼓和舞台用的道具鼓,也开始承接数量较大的制鼓订单,人手不够的时候就找人来帮忙。2010年他就接到陇川县清平乡50个景颇象脚鼓的订单,他们加班加点做了9个月,才把50个象脚鼓做好。他的妻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这门手艺,在农闲时帮忙制作鼓衣,儿子们也在他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制鼓手艺。朗四说:“现在做鼓的人越来越少,以后这门手艺就靠他们传承了。”
朗四不仅会做鼓,也会修鼓,可以说他家每天都客来客往,不仅有买鼓的,更多的是来修鼓的。他修鼓的技艺也很精湛,音色不是很好的象脚鼓经过他的一番摆弄,马上就能敲出动听的鼓声;鼓身通洞漏气的也在他的精心修理下变得严密、崭新起来。摆放在勐巴娜西风情园展览的那个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鼓”,也是经他的几次精心修缮,才让游人欣赏到它最美丽的姿态。
当记者问起这几年做象脚鼓的收入时,朗四略带羞涩地说:“因为象脚鼓不是卖得很贵,材料等比以前又贵了许多,修鼓也不定价,只是随客人表示,加上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对市场不是很了解,所以虽然做了30多年的鼓,但却没有因此而发家致富,平时做鼓的收入倒是可以贴补家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做鼓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吧。”听完这席话,记者陷入了思考,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的年代,我们的传统手艺、传统文化能否经得住时代浪潮的冲击,继续传承下去?我们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各种扶持政策的支持下,象脚鼓不会消失,它的制作工艺也不会失传,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因为哪里有傣族人民,哪里就有象脚鼓;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记者 安保 谢有华 杨相洼 文/图)
编 辑 宰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