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如龃龉的老牛般安详,热度于静默中喷张,人们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新平县戛洒镇戛洒社区土锅寨小组的一处民房里,手艺人刀正富正在做土陶。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反射出一股安静的力量。制作土陶时他异常专注,仿佛全世界只剩下手里的那团泥巴。不一会儿,一个吸水烟筒的小卜帽土陶泥人就做成了。小卜帽身着花腰傣族服饰,形神兼备。
在他的样品陈列室,摆满了诸多类似的土陶工艺品与生活用品:舂米的小卜哨,耕牛的小卜帽,火塘边烤火的花腰傣……应有尽有,反映了花腰傣民族多种多样的生活习俗与劳作场景,别具民族风味。这些,都是近两三年来他开始创新土陶制品之后的成果。虽然土锅寨的土锅远近闻名,家家户户都会做,小时候,看到奶奶和母亲在做土锅,他也就学会了,但真正开始静下心来做土陶,却是因为十年前的一场车祸。在那场车祸里,他腰椎骨折,下半身失去了行动能力。田地里的劳作他是力不能及了,便决定以做土陶为生。
“二、三十年前的土锅,五六毛钱一个,还要搬到新平漠沙去卖。十来年前,一个土锅两三块钱,虽然能卖出很多,却赚不到很多钱。”刀正富说,十年前他还在做传统工艺的土陶:土锅、茶壶、陶碗、杯子、水壶、烤盘……各种生活用品。近几年,随着戛洒旅游业的发展,他开始转变思路,做一些创新性的产品——花腰傣民俗风味土陶工艺品。他计划要做出的产品达上百种,现在已经制作出了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还没时间做。这些产品包括烟灰缸、花瓶、茶壶、装饰品等,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这些东西都不用拿到集镇去卖,现在订单多得没法计算。有很多人想来请我做点什么,我都直接说没时间,只能勉强供应客商了。”刀正富说着,无奈中还透出了浓浓的骄傲与喜悦。现在的土锅已经能卖到十多元到五、六十元不等,小工艺品卖给批发商的话十七、八元一个,零售则可以卖到二十三、四元。
几年前,刀正富做土陶,只能勉强糊口,现在,收入比之前翻了几十倍。每年过万的收入让他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刀家把从前的土掌房推倒,建盖了崭新的钢筋混凝土新房。刀正富每天天亮就开始做土陶,一天做七八个小时,还得做家务、做饭、喂猪、喂牛。
据了解,戛洒社区土锅寨小组有19户村民,80多人,目前有4家人在做土陶。地里选来的土陶泥,要舂一遍、筛一遍,做成泥,制成泥塑,然后再用稻草、谷壳等烧制。土锅不用窑子来烧,烧起来也比较灵活,但是土锅寨的土陶泥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了。做土陶本来就累,现在原材料也日渐稀缺,刀正富担心,有一天土陶工艺会渐渐消逝,成为历史的尘埃。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来戛洒投资建厂,促进土陶产品的升值与产业化。他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希望,对整个戛洒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本文责编: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