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武: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胡廷武(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关于中国贝叶经的若干概念问题
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佛教典籍。这种用贝叶记录文字的文化现象,大概起源于印度,而在中国,自唐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贝叶经不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现在发现有贝叶经留存的国家,有印度、泰国、中国、缅甸、老挝,还有斯里兰卡等。
贝叶经是世界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人类记录文字的载体有多种多样,在中国最早的是乌龟的背甲和兽骨,是为甲骨文;在巴比伦,最早的文字好像是记录在一种泥块上,这种泥块经过烧制而坚硬,以便长期保存。之后是竹、木简、羊皮,再后是帛、绢、纸等,在现世则有磁带、光盘等新媒质,这些几乎在世界各个地区都是共同的。而贝叶经现象,也就是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制佛经及其相关典籍的现象,除古印度之外,则似乎只在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泰民族地区发生、使用并传承。
中国贝叶经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佛教原典,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二是此土著述,即是历朝历代傣族的高僧大德对佛经阐释和发挥的著述,还有佛教故事、佛祖故事等;三是世俗经籍,亦即融入了佛教精神的文化科学著作。
称西双版纳等到地保存的贝叶经为“中国贝叶经”,称整理出版的图书为《中国贝叶经全集》,其原因在于:第一,这些贝叶经由于是傣文的,并且加入了此土著述和世俗典籍,已经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贝叶经;第二,虽说这些贝叶经主要是保存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但是同一个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的孟连、耿马等地(或许有别的地方)也有;第三,整理出版的图书,除了佛教原典之外,还将收入此土著述和世俗典籍,是名副其实的“全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传入中国的贝叶经,除了南传佛教的经典之外,还有汉传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但后二者现在只是用以保存或供奉,对这两个部分的贝叶经,应作存目处理。
二、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中国贝叶经中所蕴涵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由于这种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主要在傣族中保存传承的一种文化,所以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也就同时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贝叶经,也是云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文化结合历史和地域来划分,一般概括为古滇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和贝叶文化;而从产生和传承某一种文化的民族的角度,又有“毕摩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这样的划分方法。显然,不论哪一种划分方法,我们都可以说,云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已开始,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还远远不够。上一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文化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整理出版工作,成果甚微。50年代以后,到世纪末,我们出版了大量民族文化类的书籍,主要是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民族生存状况调查,也有少量研究性的作品。我个人的看法,这些整理都是零碎的、随意性的,因此是不系统、不具规模的。直到最近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东巴经译注全集》及《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的出版,才标志着文化界和出版界对云南文化的整理,进入了全方位状态。我们正在进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这项工作能否持续下去,至关重大,一个民族文化大省,没有几部像《东巴经译注全集》这样的文化典籍作背景,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东巴经已经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能否出版,是这项工作能否持续下去的一个关键。
第三,有利于研究历史。如上所述,西双版纳贝叶经中,掺杂有大量除佛经之外的典籍,其中有的典籍,比如《当难列普罗克》、《纳贯》等,是我们研究西双版纳历史,中国南部边境的历史,中国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东南亚、南亚关系史,佛教史,所不可多得甚至不可替代的资料。《当难列普罗克》在叙述佛主释迦牟尼巡游西双版纳时,记述了许多地名的来历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现在到西双版纳去,还可以听到人们讲述这些生动而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是存活在人们口头上的历史。贝叶经中还有农业方面的典籍,这对于研究我国农业,特别是西南边疆农业的历史,也是有用的。
第四,有利于宗教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西双版纳贝叶经,虽然是佛教经典,但由于加入了“本土著述”部分和一些世俗典籍,它不仅理所当然不同于北传佛教的经典,而且也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南传佛教经典。这或许是世界范围内佛教经典的一个独特个案,这一宗教现象无疑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在我们国家,信仰宗教是自由的,这当然也就包括了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别是自由的,而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正是国家这一政策的体现。更何况《中国贝叶经全集》是中国独有的佛教经籍,它的出版肯定要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世界宗教界发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有利于研究生态保护的经验。地理学家认为,几个世纪以前,地球上的北回归线附近,还全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到现在,这些森林都已经消失殆尽,只有西双版纳像一颗绿色的明珠,还在北回归线上闪耀。中国今天有保护得这么完好、这么茂盛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实在应该感谢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西双版纳的群众中,流传着一些古训,比如;“火塘里的火不能熄,井里的水不能干,要保护寨子周围的树木花草,要与它们像伙伴一样相处。”这些古训如果不是直接来自贝叶经的话,至少精神是与经书中的一些话是一样的。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护水、爱护树木的教诲,这是当地群众环保观念的重要来源,是应当加以研究,同时也是值得参考的。
第六,有利于研究社区教育的经验。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每一个寨子边上都有佛寺,出家门进佛寺,出佛寺门回家,都很方便。在这里,教义常渗入到乡规民约之中,而乡规民约和民间的教育类文字,也常纳入佛教教义,宗教与民俗常常融为一体。我们在西双版纳常见成群结队的“小和尚”,我们不要以为他们都是职业的出家人,他们不过是按照本地的习俗,在佛寺里学习一段时间罢了,年纪稍长就可以还俗。这个习俗也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僧俗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的。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中,西双版纳近乎成为一块乐土。到过西双版纳,尤其是到过那里乡下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这里的人是那么淳朴善良,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团结友爱。我不是在这里提倡宗教,我只是觉得西双版纳社区教育的经验,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注视。
第七,有利于继承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我认为西双版纳的道德教育是较为成功的范例。虽然这种教育多来自于贝叶经的教义,但却往往不是佛经本身,而是贝叶经中的世俗典籍部分。这些世俗典籍中,有许多合理的、甚至优秀的东西,现在国家正在提倡“以德治国”,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不能轻言放弃,而应当加以总结,提供借鉴。
第八,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有利于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九,有利于推进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贝叶经的出版,将带动贝叶经的整体开发。也就是说除了出版一部《中国贝叶经全集》而外,还可以出版光盘;除了出版光盘以外,还可以用真贝叶,做成贝叶经的工艺品等等。这一些出版物和工艺品,将会激发游客们的文化兴趣。
第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西双版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们现在喜欢西双版纳,因为它是一个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地域,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一个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中国森林面积最集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最完整的地方。今后,随着《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西双版纳除这些以外,还要加上它是中国贝叶经的原产地。到那时,它就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植物王国,而且也是驰名中外的文化王国。由此它的知名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