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华:傣族贝叶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史记》、《汉书》中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后汉书》中称傣族先民为“掸”,可知傣掸这一名称起源很早。我国傣族与分布于泰、缅、老诸国的暹、掸、老等族,彼此都有着共同的族属渊源,在古代汉文史籍中常常被统称为“掸”,又与华南壮侗语各族合称为“越”,故掸傣各族与古代“百越”有着共同的族属渊源。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流行于西双版纳的称傣泐文,流行德宏的称傣那文,以及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共四种,都源于印度的巴利文。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由于翻译佛经的需要,傣文在傣族地区普遍流行。傣族大量的历史文献、神话、传说、诗歌、故事,都是靠这两种傣文而流传下来。
说到傣族古籍文献,就不能不说到贝叶经。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经文,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后随南传佛教的传入而进入我国傣族地区。我国傣族地区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傣族人民很早就懂将贝叶制作成书写材料,用它来抄写佛经、记录历史。傣族人民将贝叶经称作“运载傣族历史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舟”,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收藏。傣族佛寺里专门设有“藏经阁”,负责保存贝叶经。
傣族古籍数量究竟有多少?据调查,历史上保留在西双版纳各大佛寺及民间的贝叶,棉纸文献典籍,从书目上看多达五千余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搜集到三千余部。在德宏,经普查搜集到的老傣文古籍达2000余种。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所载文献典籍就达900多部。还有傣族聚居的临沧耿马县,到2004年共搜集到傣文古籍431种,从中选出166种载于《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一书(2005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另外,在傣族聚居的景谷、孟连、金平等地,也搜集到不少傣文古籍。除了已经搜集到的古籍之外,还有许多是散落于民间的。由此可见傣族古籍数量之大。
傣族古籍是傣族古代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古籍,我们可以看到,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古代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对于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抢救、整理、研究工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傣族古籍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精深浩瀚的傣族古代文化相比,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一是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工作还要继续坚持,让人们尽可能全面地认识傣族古代文化的全貌,认识傣族古籍多方面的内容。要看到不少古籍仍流散于民间,如不及时抢救,随时都有散失的危险。二是就已经翻译整理出版的傣族古籍而言,它的多方面的价值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它与傣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的关系,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著文指出,傣族古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文化、和谐文化,它所倡导的天人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完全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方面,傣族古籍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的,第一手的材料,有待我们的专家学者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傣族古籍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