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腊腌菜辣到北京城
——记芒市风平镇芒留村腌菜大户项咩岩哏凹
图为芒留村的老人在帮项咩岩哏凹家摘菜叶。
提起德宏傣族的腊腌菜,人们最初的印象只是一种小咸菜,却因为它独特的酸、香、辣等味道,再加上它可以直接吃,又可以搭配鱼、肉、蔬菜炒吃、煮吃或拌成凉菜,成为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最青睐的开胃菜。渐渐地,腊腌菜也从小咸菜变成了美味佳肴,只要是傣味餐馆,都少不了腊腌菜。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餐饮业的发展,德宏傣味获得了蓬勃发展。据了解,除了德宏本地有数不清的傣味餐厅、饭店,昆明市还有250多家,北京、上海、宁波等发达城市和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也开起了一些傣味饭店。
傣味的发展,促使傣味的原材料需求量越来越大,部分精明的傣族群众也从中发现商机,依靠传统的制作方法寻找到致富门路,将傣家的腌菜罐变成了摇钱罐。芒市风平镇芒留村的项咩岩哏凹就是其中之一。
1973年生于芒留村的项咩岩哏凹和多数傣族妇女一样,勤劳、贤慧、热情,但是,她又和许多傣族妇女不一样,那就是商业意识强,敢走自己的路。
芒留村距离芒市城13公里,是傣族聚居的自然村,共有农户350多户,属于偏僻的大寨子。过去,由于村子距离芒市城太远,交通又不方便,村民们只有等到街子天才能进城去卖自家吃不完的一些农产品,然后再从集市购回一些生活用品,这给芒留村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项咩岩哏凹还是小姑娘时,就大胆地在村子里摆摊做起了小生意(过去傣族小姑娘和小媳妇很羞于摆地摊、做买卖)。她从村民手里收购一些农产品和腊腌菜拿到城里去卖,又从城里购回一些咸菜和熟食品卖给村民。项咩岩哏凹成家后继续做她的小买卖。后来,买过她腌菜的人都说她的腌菜好吃,许多人还经常跟她订购,于是,项咩岩哏凹决定好好发展腊腌菜。
芒市地区的傣族群众自古就有腌腊腌菜的传统。每到冬天,农村傣族家家都要腌好腊腌菜留着享用一年,因此,农村的傣族妇女个个都会腌腊腌菜。
以前项咩岩哏凹家每年只腌250公斤青菜。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1999年,她家的腌菜开始腌到1000公斤,2006年达到了5000公斤。2010年她家腌了2万公斤青菜,但是,到2011年9月,她家的腌菜已全部售完,现在只好收购村子里的腌菜维持生意,预计要收购3500多公斤才能坚持到明年新腌菜上市。
随着腌菜规模的不断扩大,项咩岩哏凹已从一个腌制者变成经营者,如同村子里一位老人说的:“现在她只动嘴啰。”
项咩岩哏凹家有四口人,大儿子上初二,二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丈夫项波岩哏凹以前在农村搞建筑,自2005年分家出来后就和她一起做买卖。每天早晨七点钟,她俩从家里把腌菜运到城里去批发给零售商和一些饭店、早点摊,然后又从集市买回村子里缺少的食品,除了卖现成的货物,她俩还做撒撇卖。项咩岩哏凹说:“只有腌腌菜这段时间我们才得在家,平时家里都没人,有时忙起来连饭都只有到娘家去吃。”
项咩岩哏凹没有时间,但她却有灵活的脑子。现在她家腌腌菜从摘叶(为了使腌菜颜色好,她家的腌菜几乎不留菜叶子)、洗、切、揉、拌作料等一系列工序都请人帮忙。据几位老人说,腊腌菜一般要在傣历二月到三月底腌(春节前两个月),过了春节腌就会变味。所以,每到腌腌菜的时节,项咩岩哏凹家显得特别热闹,有来帮忙的、来卖腌菜作料的,还有来推销腌菜的。
由于项咩岩哏凹家的腌菜卫生、味道好,销路也越来越广。一位在北京开傣味餐厅的老板实地考察她家的腌菜之后,从2000年起,每年订购她家的腌菜1500公斤。今年,松树寨一家餐馆也订购了她家的腌菜2000公斤。昆明和其他地方的顾客也不定期打电话来购买她家的腌菜。为了再扩大腌菜规模,明年项咩岩哏凹家还准备扩建摆放腌菜罐的房屋。
如今,项咩岩哏凹夫妇已经不再下农田做农活。她家有4亩田地,每年请劳工帮完成水稻种植和收割之后,就直接租给别人种植西瓜或香料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2008年项咩岩哏凹家投资5万元购买了一台旋耕机,2009年后又先后投资11万元和5万多元购买了收割机和旋耕机各一台。每到农忙季节,项波岩哏凹就开着他的旋耕机或收割机在宽阔的田野里忙碌。他家的主要经济收入也就来源于3台机器、腌菜和小买卖。
项咩岩哏凹夫妇就这样相互支持、携手共进,不仅为自家铺就了幸福之路,还把芒留村的腌菜腌出了名,把傣家的腊腌菜推出傣乡,卖到了京城。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