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祝福
采花人群
祈求平安
节庆中的青年男女
傣那语称“爽朗”(由梵语称“尚罕”演变而来)或“赏见”(巴利语,即过年),德昂语叫“洪拍”,阿昌语则称“浇花节”。它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衍变而来,有洛佛、过年、祈雨、迎春耕和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之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是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届时全州放假四个半天。
它有一个动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只因他神通广大,谁也奈何他不得。他抢来七个美女作妻子,她们都对他怀眼在心。有一天魔王喝得大醉,第七个妻子就假装赞扬他道:“大王的本领真大,刀杀不死你,火烧不死你,世上只有你不会死了。”魔王听了很得意,不慎泄露了机密:“我也会死的,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就可以把我勒死。”等魔王睡熟后,第七个妻子就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绕在他的脖子上一勒,魔王的头果真滚滚下地。但是,魔王的头一落地,大地立刻燃起熊熊大火。把头提起,火就熄灭了。于是七个妻子轮流来提魔王的头,相约一人提一年。他们交换的那天,正是清明节后第七天。每当轮换时,姐妹们就用清水泼洗,洗去污秽,除去臭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七位姑娘的大义灭亲、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每年的这几天内都要举行隆重的泼水活动,互相祝福平安,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泼水的习俗便流传至今。传统的泼水节一般过三天,第一天是送旧,第二天是空日,第三天是迎新(亦称“日子之王”)。节日前夕,傣族人民都喜欢做年糕——“泼水粑粑”。这种年糕是用糯米加红糖、芝麻、花生等,再用芭蕉叶包起来蒸制而成。第一天,青年男女敲芒击鼓地集队上山采花,用采来的“泼水花”装扮佛寺和水龙亭。水龙亭中卧着昂着的木雕龙头,龙身与龙尾则高高地翘出亭外。龙身两则搭着木梯,供人们提水倒入龙腹槽内。这一天,人们互相馈赠年糕,可用花枝、树枝蘸水洒给对方,并互相祝福:“育利散煞(系傣语,即吉祥如意)!”或“育利京旺(系傣语:即好吃好在)!”第二天,人们沐浴净身,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敲芒击鼓,载歌载舞地参加庆祝泼水节仪式。人们先把一桶桶清水倒进龙腹,霎时,龙口喷起水花,水轮飞转,晶莹的水花轻洒在水轮四周的玉佛身上。接着,礼炮三响,鼓乐齐鸣,人们开始互相泼水。比较文明的泼法是只能泼在对方颈以下部分,并互相祝福。接着,青年男女便开始大泼。第三天,人们走村串寨,互相泼水,可以从头泼到脚,愈多愈善—认为被泼得越湿,则来年幸福越多。此外,泼水还有其他一些守则:如对青少年、中年人都可随意泼;对恋人和异性好友泼水,则由泼水者舀好水递给对方,让对方先将容器中的水泼给自己一半,自己再接过容器,将剩余的水泼给对方——以示双方之情溶入一水之中,分泼二人,互相洗尘,情深意长,幸福吉祥;对年事已高的长者,则用花枝或树枝蘸水,洒在老人的手上,以示泼水祝福;对孕发、背小孩者和病人,则不许泼水。
编辑 宰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