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元江审稿会简报
作者:何少林 x    点击率:6394  转自:傣族网 更新时间:2011/9/16 8:48:10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傣族卷》元江审稿会

 

 

 

2011,5,29——2011,6,6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傣族卷》第七次审稿会在元江县政府和元江县傣协会大力支持、帮助下,于20115月下旬在元江县城召开!参会人员为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傣族卷》主要编委及有关州县民委、民宗局领导,共70余人。此次审稿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傣族卷》主编、副主编及主要编委分别审看辞条;第二阶段是各州市县编委会的主要编委审查《傣族卷》编纂体例(布局、格式),听取主编工作汇报。在65大会上,元江县领导和《傣族卷》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刀爱民组长、艾罕炳副组长、云南编委会王立荣副主任都作了重要讲话;《傣族卷》编委会主编何少林汇报了三年多来的主要编纂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刀爱民组长在讲话中以简洁的话语回顾了《傣族卷》编纂工作的艰辛历程:“回顾三年零六个多月的艰苦历程,同志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为了完成国家民委统一下达的这项文化工程任务,我们没有后退半步,而是迎难而上,我们团结一条心,共同克服了工作资金短缺的压力和困难,我们日追月赶,快马加鞭,挽回了已流失的18年时光,我们没有辜负国家和傣族人民的希望和重托,我们不愧是新时代特别能刻苦钻研的傣学工作者。为此,我们《傣族卷》的编纂领导小组,特别是编委会,值得认真地总结我们的工作经验,很好地表彰我们这支队伍中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好同志。我们《傣族卷》编纂工作能够有今天,能够获得这么好的成果,是十分不容易的。第一、因为,我们有了以何少林老师为主编,以刀正良、龚家强二位同志为常务副主编的编委会的卓越领导、科学安排、坚强组织、正确指挥,有了全体编委成员、撰稿者的奋发努力、尽心尽力的结果。第二、因为,有了德宏和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尤其是孟必光州长和刀林荫州长大力鼎助的结果。第三、因为,有了元江县傣协会汪绍光会长的慷慨解难、大力支持的结果。第四、因为,有了元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民宗局,以及耿马县、孟连县、新平县、金平县、景谷县、双江县、保山市、楚雄市以及沧源县、马关县、文山县等几个市县的党委、政府和县民宗局、县傣学会、县志办、县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第五、因为,有一大批,诸如:刀安钜、方吉龙、刀保尧、征鹏、刀金祥、高立士等老领导,老专家学者,是他们献计谋南良策,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

王立荣副主任传达了总编委领导的指示和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傣族卷》审稿会的成果表示祝贺。

艾罕炳副组长在讲话中特别指出:“《傣族卷》无疑是一部社会共用的工具书,是文化的主体工具,更是一把打开傣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的钥匙,打开傣族人民聪明才智,认识傣族世界的教科书,这种工具更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傣族的知识、财富把你送达彼岸。它是破解傣族智慧的魔方。有了它,“君子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有了它,可以弥补你知识残缺的地方;有了它,可以增加我们学途上的真诚老师和伴侣;有了它,可以照亮文化知识的盲区。《傣族卷》是一部研究中国傣族乃至跟傣族有着相似、相近的民族,在世界上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看他们的历史、地理、民族风情、社会活动、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卷的终审意味集语言学、天文学、历史学、文学和逻辑学归为一体的重要文化价值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傣族人民,使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层面更加进一步深层化和具备充分的依据。辞书编纂工作时间跨度之大与长,收集资料素材的覆盖之宽与广,汇集各种数字数据繁多与丰富,参与的各地傣族同胞人数和部门之充分与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规模,备受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重视与关注。这次的终审将意味着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辞书出版的空白,同时也填补傣族统一规范基本词语和历史名著出版的空白。达到了我们初衷的目的,具有着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意义,是我们编纂工作者们的莫大光荣和莫大安慰!在我们这代人,在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手中来完成和收笔,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无疑是一项十分光荣和自豪的历史性伟大事件,历史将记住我们的今天,傣族的历史将不会忘记今天,今天的伟大意义将铭刻在我们的发展史中。大辞书的收尾、收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多年来傣学研究的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与检阅,是一次各路傣家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大家知识库的总结和汇集,是我们傣族人民完璧归赵的的大幸庆。是我们傣族人民乃至国家一种共同拥有的财富、无价之宝。”

何少林主编对三年多来的编纂工作向在座的领导和各位编委、专家学者作扼要的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在2011中国元江傣族花街节即将到来的时刻,历时六天的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傣族卷》元江审稿会圆满结束了,至此,让我代表《傣族卷》编委会全体同志和全体撰稿者,向元江县的各位领导,向我们最亲爱的元江傣族协会汪绍光会长和他十分优秀的团队至以最崇高的敬意,并衷心感谢他们对《傣族卷》的鼎立相助和无私奉献。 

“在这里,我还要代表编委会的刀正良、龚家强、岩罕、张方元、杨胜能几位副主编,向在座的各位编委、各位专家和各位傣族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感激!感激你们大家的艰辛努力和付出。还要感激中国少数民大辞典系列总编委会和云南编委会领导给予我们为民族历史文化事业尽心尽力的机会,给予我们展示傣族学者的疑聚力和学识能力的平台。

“从20071012201165,我们整整经历1567个日日夜夜,这其间,我们体验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收获了一些什么?我们感悟了一些什么?我们大家都是亲历者,都是见证人。事实证明,我们傣民族是一个向心力极强的民族,是一个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发族,是一个自信而宽容、知恩图报的民族。回回首,我有许多记忆和感慨:1、我不能忘记,把我推到主编位置上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赞緖先生和云南编委会的王立荣副主任; 2、我们不能忘记,为《傣族卷》的重新启动挺身而出的刀爱民先生;他一直都是《傣族卷》编纂工作的领导者和支柱;3、我们不能忘记,为《傣族卷》编纂工作再次艰难起步而解囊相助的云南瀛隆有限公司企业; 4、我们不能忘记,第一时间站出来担负重担的三位傣家文化女将,她们是元江县的白云同志、耿马县的南桂香同志和孟连县的张海珍同志;5、我们不能忘记,毅然挑起领导、组织编撰工作重担的《傣族卷》常务副主编刀正良先生和龚家强先生,还有四位副主编岩罕先生、李绍诚先生、杨胜能先生、张方元先生;6、我们不能忘记,各地《傣族卷》编纂工作的领头人和主要撰稿人,他们是西双版纳州的冯晓飞、岩温、岩香、李朝斌、刀正明、玉康龙、李绵、李青等先生女士;德宏州的龚锦文、刀承贤、快永胜、倪国强、冯霄、朗昌辉、马向东、帕安学、向阳、岳小保、孟成信、龚成政、方萍、杨蓉芳等先生女士;景谷县的何晓春、徐定安、周继元、张扬寬、杨红斌等先生女士;耿马县的南桂香、陈泽、赵婧、高文芳等先生女士;孟连县的张海珍、张云明等先生女士;新平县的杨德先、陶贵学、杨树林、刀明贵、刀振荣、白剑、张舒涵、袁丽、黄跃平等先生女士;金平县的戴永亮先生;元江县的汪绍光、白云、陶立斌、白华光、白云忠、谢光庭等先生女士;双江县的陈文、赵开云、陶玉明等先生女士;保山市的缐智、缐世海先生等;楚雄州的朱卫明、华胜刚先生等;沧源县的罕贵娇女士等;马关县的董品尧先生等;景东县的陶明贵先生等;元阳县的陶炳林、白武先生等。6、我们不能忘记,各地州市县党委、政府对《傣族卷》编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让我们有了完成《傣族卷》编纂工作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的西双版纳州刀林荫州长和德宏州孟必光州长,他们是我们傣族当代杰出的领航者,是最具有思想、有见识、有魄力的民族带头人! 7、我们不能忘记,《傣族卷》编纂工作第一次审搞会是在元江召开的,而今天第七次审稿会也是在元江落幕的!元江县傣族协会会长汪绍光先生和傣族文化志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说明和弘扬了傣民族永世灿烂的优秀传统风尚、优秀思想品德和奉献精神!他们所作的一切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和敬佩的!8、我们不能忘记岩峰岩温扁两位傣族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理论家,他们为前期的《傣族卷》编纂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给我们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辞条初稿与文字资料,他们是功不可没的先者!9、我们不能忘记,在座的每一位专家学者所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刻苦精神!三年多来,在接受《傣族卷》编纂工作时几乎没有一个人首先开口谈钱,而都是独立自主,很快投入了编撰工作;都是有苦自己吞,有泪自己擦,有难自己担,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各自的《傣族卷》编撰条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胞!我们回顾往日往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民族的优良品德和精神风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傣族卷》的编纂工作的各个环节,最后,向我们的各级领导和我们的父老乡亲交上一部有价值的中国少数民大辞典《傣族卷》!

“下面,我扼要地向大家汇报《傣族卷》编纂工作情况:

一、关于《傣族卷》的目录和辞条

当前累计:

1、目录为477页,行数13000行,字数59000字;

2、辞条为3324页,字数255万字。

二、关于20115月元江审稿会

此次审稿会,为什么称之为第七次审稿会?因为,两年多来,我们前前后后实际上已举行了七次大的研讨会和审稿会:第一次审稿会是元江审稿会(也称研讨会),时间是2009527529;第二次审稿会是西双版纳审稿会,时间是200912201226;第三次审稿会是德宏审稿会,时间是2010425428;第四次审稿会是西双版纳审稿会,时间是201010121017;第五次审稿会是德宏审稿会,时间是201010301116;第六次审稿会是新平审稿会,时间是201012211225;第七次审稿会是元江审稿会,时间是201152967

“这次元江审搞会召开的背景,一是,我们《傣族卷》的目录和辞条已经过几次调整和审定;二是,我们的编排布局与格式(总称体例),在总编委下发的21类顺序的基础上,根据《傣族卷》辞条内容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类下面采取了以地区为主的编排格式。我们认为,更能显现出傣族辞条的丰富多彩和地区特色。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进行了综合性编排,即大类下面的部分科学综合,例如历史类的“族源族称”的综合,思想类的综合,等。总之,我们认为,在编排上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原则,有了一个基本的格式和布局,即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又能够表现出傣族各个地区的特点。这些,都是在审稿会上进行了讨论;三是,我们的辞条内容基本上已经收入,既使须要补充也是局部的问题;四是,我们辞条的编撰水平虽然尚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但大多数来说基本上趋于稳定。鉴于上述因素,《傣族卷》编委会决定按计划内召开第七次审稿会。

2011年元江审稿会的内容、做法和结果。

(1)     此次审稿会的内容:

1、对总目录的编排格式和归类进行审看和调整;

2、对总辞条进行一次认真的审看,首先贯彻总编委的精神,把好民族关、政策关,其次加强辞条的规范性、真实性、条理性;

3、改正辞条的重大漏误;对明显重复的、可要可不要的辞条进行取舍。

2)这次审稿会审看的做法:

1、主编、副主编、主要编委9人,按类别分别审看,逐条看,逐句改,包括标点符号和文内间距;

2、交叉审看,第1人审看用黑笔,第2人审看用红笔;所审看内容分别签上姓名日期,以示责任。

3、须审看的文稿复制成U盘和复印一份,电脑版和书面稿同时审看;为安全和防止扩散,所审看的稿件最后都集中于主编掌控。

(2)     这次审稿会的结果:

1、对全体编纂人员的劳动成果——《傣族卷》辞条,审稿者认为:辞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具有我们傣民族的特色和特点的,比如历史类、思想类、地理类、风俗类、风景名胜类、文化艺术类、人物类等,都有许多亮点,而且显得厚重。使我们更有了进一步做好这件辞典的自信和把握。

2、从专业技术这方面来说,我们依然面临艰苦的后期工作,一是要调整好布局和格式,尤其是大类里面的二类、三类的编排,须要更加合理。原来,各地都有不同的分法,有的粗、有的细、有的自取类名。这都须要作技术性调整和处理,使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3、有一些辞条水平上下不齐,有的不仅是过于冗长,杂乱,且不集中。文字加工的任务还很艰苦。

4、除了两大自治州和七个自治县,我们尽量把辞条的覆盖面扩大,尽量从“人物“类作弥补。所以,人物补充较多,如临沧地区、普洱地区、文山地区,我们认为都做的很好。有的州县傣族地区我们将努力去做。

5、这次审稿会后,由主编和主要编委再进行一次调整和统稿。最后返回主编审定。期限两、三个月之内完成以上操作。

“最后须要说明的两点:

1、今年九月底或十月中旬,力争将稿件送交总编委、云南编委会和出版部门。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

2、《傣族卷》编纂工作自始至终是由《傣族卷》编委会领导。遇有重大事情,我必须请示《傣族卷》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刀爱民组长,必须征求常务副主编刀正良、龚家强两位同志的意见。

“通过《傣族卷》三年多的编纂工作,我们傣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强的群体,一个具有一定学术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队伍。这个队伍,除了傣族自己的知识分子,有志之士以外,还有热爱傣民族的各民族专家学者。没有大家的艰苦卓越的努力,没有大家实实在在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决不会有我们今天3324页、255万字的傣族辞条。也不会有我们今天兄弟妹般的团结友爱、相聚一堂。

“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傣族卷》编委会,感谢元江县的各位领导,感谢元江县傣族人民和元江县傣族协会,感谢汪绍光会长和他那可敬可爱而光荣的团队!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学术水平,他们更具有新时代傣族优秀分子那种团队意识,经济意识,独立自强的意识。他们真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民间文艺群体和学术群体!一个让我们傣族兄弟姐妹敬佩并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傣族文化群体!”

《傣族卷》常务副主编龚家强也在会上发了言。

《傣族卷》常务副主编刀正良主持会议,并在会议结束之时他对此次审稿会作了简单扼要的总结讲话,认为元江审稿会是圆满的,有成果的,坚信在不久的时候《傣族卷》即将问世。

(附会后与会者的合影)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工作简报(第16期)
 下一篇文章: 保山市傣学会学习六中全会精神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