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
宣传栏
景颇舞蹈
葫芦丝
精美绝伦的傣族剪纸、悠扬动听的傣族葫芦丝、激昂欢快的景颇族吹奏乐器、惟妙惟肖的傣族孔雀舞,还有那雍容华丽典雅的傣戏……11日是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馆在州图书馆前的小广场上举办了“文化遗产日”的活动,通过采取图片展览、展板宣传、项目展演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德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也让芒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现场
多位传承人携徒同台献艺
撑着伞,带着小板凳,芒市老年康乐团的王阿姨和老伙伴们在雨中津津有味地看着孔雀舞表演:“我已经是连续好几年都来参加了,看看孔雀舞,听听葫芦丝,真是开心。我们老百姓真心希望这样免费的现场表演越多越好,不只在文化遗产日这一天。”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1日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因此,本次活动德宏州文化馆以“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为主题。
记者11日在德宏州图书馆小广场上看到,广场中央周围挤满了前来观看少数民族舞蹈乐器展演的观众,时晴时雨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热情。无论是傣族孔雀舞、景颇霞衣舞,还是傣戏、乐器连奏,都让在场的观众领略蕴藏于本土民间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感受德宏传统文化之魅。不少代表性传承人携徒前来,同台献艺。
在展示区现场展示了傣族民间剪纸、景颇族织锦表演等非遗文化技艺,这些表演集中体现了活态遗产以人为载体、重在传承的特点。当然,原汁原味的展示还特别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们的欢迎。8岁的小琳很是骄傲地说:“我奶奶她也会剪纸。”
而摆放在小广场两侧的展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德宏民族文化和近年来德宏州非遗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同时,现场的工作人员还向过往的市民免费发放宣传页。
探索
呼吁社会力量关注“非遗”
据了解,德宏州长期以来都在坚持”政府主导,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动,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自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德宏州的“非遗家底”,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近千余条,整理出各大类共7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县)4级名录体系,其中光是国家级名录,就多达10余项。特别是芒市傣族剪纸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傣剧》和《傣族泼水节》也已被文化部指定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傣族香蕉鼓舞》、《户撒阿昌刀》和省级项目《象脚鼓》成功申报世界纪录。
同时,德宏州还建立了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点,拥有两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两个云南省民间文化之乡和3个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民间文化产品如阿昌刀、葫芦丝、剪纸等正逐步发展壮大,并初具规模。这也表明,德宏州在对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
尽管德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保护资金不足、缺乏专业保护队伍等问题,尤其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有专项保护资金。德宏州副州长陈德金说:“举办宣传活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目前非遗保护还是以政府为主,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也能投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对于非遗的保护,下一步,还是要按照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转变,从静态保护向整体性保护转变。”
解读《非遗法》
“不务正业”将取消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6月1日起正式实施。《非遗法》对非遗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记者翻看《非遗法》发现,该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区分开来,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并尊重其风俗习惯,侵犯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会依法给予处分;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核心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今年文化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津贴已从每年8000元增至1万元,未来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目前,德宏州能够享受该项津贴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不多,即孔雀舞传承人约相等十余人。同时,《非遗法》还首次明确了传承人的“退出机制”,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传承人资格,并重新认定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也可重新认定传承人。
刘晓 文 陈创业 摄
手记
保护精神密码
□ 刘晓
善待民族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早已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的文化命题。与之相关的是,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既要保持东方文化独有内涵,又能适应全球化的时代。
作为有着灿烂民族文化的德宏,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成就了这片土地的沉稳厚重,本土民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这方水土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
在信息大潮的冲击下,保护是必须的。然而,保护的最终目的,终是为了弘扬,怎样才能令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即使是记者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很难三言两语就说清其中的奥妙。但是,相信答案就蕴藏于无数代人的不断创新又处处坚守之中,更蕴藏于东方文化不可复制的独特伦理和价值观念中。它的力量,穿越人心与时代,历经激荡仍然生生不息,那便是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
当我们如此急切地寻找着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时,不要忘记,传统文化镌刻着民族之根,是国家发展、民族凝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互相认同的精神密码。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语境之下,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本文责编: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