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遮:万亩"稻鱼菜"生态田似锦
走进“滇南粮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坝的万亩“稻鱼菜”共生生态田项目区,记者眼前一亮,这是在大地上绘出的一幅幅特色农业的巨幅彩画:宽大高埂上整齐的绿油油玉米林自成画框,田池里摇曳着金色稻穗的水稻镶嵌其中。“再过几天稻谷就可以收获了,稻谷一收就放水投放鱼苗,水田一年两种一养,没有闲的时候。”站在稻田的高埂上,脸上流露出自豪的曼燕村小组组长岩温怀,一边掰着成熟的玉米一边地对记者说道。 如何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西双版纳州国土资源局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工程措施,于2009年11月对勐遮镇曼洪、曼燕、曼国3个村8550亩连片中低产田,进行集中立项土地整理,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以“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为标准,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整合土地资源,集中连片开发,实施土地整理“五改”工程,即坡地改造成梯台地、荒草地改造成耕地、旱地改造成水浇地、小田改造成大田、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总额1700万元,建设水利沟渠48626米,修筑田间道路15152米,平整土地5940亩,新增耕地面积265亩,新增耕地率达3.1%,辐射带动相连村寨村民自建“稻鱼菜”共生田8000余亩,建成了1.6万亩连片的全省最大“稻鱼菜”共生田,变一年一种为一年两种一养,亩均产值达2000元以上,实现了稻、鱼、菜三丰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 在曼燕村整齐划一的“稻鱼菜”共生生态田旁,村小组支书岩温命介绍说,全村共有124户人家、1650亩水田。由于处于地势较高的勐遮坝子东部,附近没有水库、坝塘等蓄水设施,从其它水库引水又由于线路长、地势高,无法实施,长期以来只能“靠天吃饭”,每年的水稻栽插只能等下雨灌溉,如遇到干旱年份,只能改种旱地作物。秋收时节,又因田间道路狭窄泥泞,拖拉机进不了农田,只能人背粮食出去。村民饱受“靠天吃饭”之苦,粮食产量低、群众增收缓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小田变成了大田,“低产雷响田”变成了“稻鱼菜”共生的保水田,还新增水田面积250亩,1丘田块面积小的有3亩、大的达5、6亩,三面光沟渠水源畅流,宽阔平整的砂石田间道路常年畅通,实现了水稻机耕、机收。 “我家刚刚收完稻谷,超级杂交稻亩产有620公斤。过几天打算买100尾鱼苗放进田里。”在曼国村,村民岩晒合正打理田埂上套种的黄豆,刚收获后的稻田里已经放满了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9亩水田,以前分成12小块,东一片西一片,没有田间道路,沟渠是临时挖的,耕种、灌溉、管理都很不方便,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经过整治,小田变成了大田,全部使用农机耕种、收割,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过去栽插水稻秧苗要10多天,现在只用4-5天。田里种水稻,田埂上种辣椒、玉米。稻谷收割后田里放水养鱼,每亩年收入超过2000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本文责编:龙 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