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建立,把处于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区之一的西双版纳推向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西双版纳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先行区。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基本情况
大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GMS)经济合作,是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6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该合作机制以项目为主导,根据次区域成员国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截至2007年底,合作项目达到180个,共投入资金100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西双版纳与次区域各国(特别是老、缅 、泰)在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农业、旅游、环境保护、贸易与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和禁毒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政府重视、各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关注、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前沿基地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平台。
二、西双版纳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所遇到的挑战及问题
总体来讲,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呈现“五高五低”的态势。即发展不平衡程度高,总体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比例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资源开发价值高,经济实力和开发水平低;参与区域合作的积极性高,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合作的期望值高,自谋发展能力低。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GMS合作的正式启动,尤其是温家宝总理6月初对缅甸的成功访问,进一步加快了省内外一些地区或城市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步伐。如中缅输油、输气管道的开工建设,为滇西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由于中、老、泰三国的法律、政策、技术不对接,运输、贸易、通关的规则、制度存在很大差异,通关信息不完全公开、透明,加之新的商贸机制未建立,基础设施不配套,运输成本高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昆曼大通道的通行效率。以“蔬菜换石油”为例,尽管国家给了西双版纳州11万吨的配额,但由于上述原因,2009年实际只完成了2.5万吨的贸易。
西双版纳产业发展呈现低端化特征,未能与时俱进改造升级,表现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力,基本停留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旅游产品老化、同质化,中高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存在空白。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的会展业、商贸物流、文化产业等发展滞后,城市产业和城市功能亟待升级。
西双版纳州在外贸、外经、外资、外游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贸进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群,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向型企业少;二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市场过于集中,业务方式单一,企业竞争力不强;三是外游整体水平较低。
三、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先行区
笔者认为,西双版纳应积极对接“中国提升沿边开放,实行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积极推动并主动参与GMS合作,展现“国际化、时代性、创新型、领先性”的特征,与昆明、南宁等城市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将西双版纳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先行区、云南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枢纽和旅游先行区。目前,中国已进入休闲时代,观光旅游正向休闲旅游升级,出现大批休闲城市。西双版纳有望成为继清迈、琅勃拉邦之后的国际休闲度假城市,以西双版纳、清迈、琅勃拉邦为节点和旅游目的地及集散中心的“大金三角旅游区”正在逐渐形成。相比泰国清迈与老挝琅勃拉邦而言,西双版纳具有综合的实力优势。
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先行区。景洪历史上为“五景之首”(景洪、清迈、清莱、景栋、琅勃垃邦),是勐泐国故宫所在地,在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力。是东南亚贝叶文化中心,融合了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荟萃,是多民族的交融中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今,西双版纳在文化上应着力找到景洪在“五景联盟”中合适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西双版纳在GMS合作中独一无二的区位,决定了其在GMS合作中将成为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和辐射中心及跨国运营基地。西双版纳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会,把景洪建成连接中国、辐射东盟市场的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和出口贸易加工基地。
培育出口产业,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随着GMS交通走廊的逐步形成,如何将“交通走廊”转化为“经济走廊”,进而创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工商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处于经济带核心位置的西双版纳要在GMS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变当前的“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着力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本文责编: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