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位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勐远仙境的古寨勐远城子村,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傣族“刀王”寨子。除了塔型建筑的寨心里供奉着一把据说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刀外,村里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傣族“刀王” 波涛三仑。
“刀王”出品遍及傣家村寨
跟随村委会主任岩应堆进入一个低矮竹篱笆围成的庭院,记者看到76岁的“刀王” 波涛三仑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带领孙子在作坊内挥汗锻铁。观其挥锤有力的娇健身形,很难将“年逾古稀”这样的词语与眼前这位瘦小精干的老人联系起来。
放下锻铁的活,波涛三仑又转身抬出一堆半成品的刀鞘坐在矮凳上,一边磨制刀削的外表一边通过村委会主任的翻译接受记者采访。
波涛三仑说,由于他的父亲是勐远有名的银匠,所以50年前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打造金银首饰的技艺,因此也就几乎没有做过农活,多年来就靠着手艺维持生活。1979年,由于打制金银首饰必须长时间弓腰坐着,已经46岁的他难以承受这样腰酸腿胀的工作,看到打铁可以站着,加上当时村寨中远近闻名的制作傣族佩刀技艺即将失传,波涛三仑便转而向寨子里的“波涛扎坑”(当时最有名的傣族铁匠)学习制作傣族传统刀具。
由于有着打制金银首饰的精巧技艺功底,在秉承师傅打刀技艺的同时,波涛三仑不断钻研和改进刀的外观、质地、图案、包装。30年中,其打制出来的6个品种傣族刀具越来越展现出了外形美观、做工精致、质地精良的“刀王”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慕名上门购刀的人络绎不绝。他不仅赢得了“刀王”的美誉,而且打制出的傣族佩刀遍布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甚至还远销到了东南亚和一些南亚国家。
千年古刀敬奉寨心
“其实他们把我叫做刀王是抬高我了。”波涛三仑老人说,真正的“刀王”应该是供奉在寨心里的那把千年古刀。
岩应堆带领记者来到一个高约2.5米的塔型建筑前,告诉记者这就是寨心,紧锁着的铁门内就供奉着被波涛三仑称为“刀王”的那把千年古刀。
据村委会主任岩应堆介绍,这把古刀宽4厘米、刀刃和刀把的长度分别为60厘米和42厘米,从他记事那天起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有多少年历史了。只听老人们一代传一代说这把刀的历史比至今已有1371年历史的傣历还早。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一直都将这把古刀奉为神刀。至今城子村的126户村民还保留着每隔3年,就要在2月份举行一次隆重的祭刀仪式。
“过去,这把刀只有勐远地位最高的土司,才有资格保管和使用。”岩应堆说。
佩刀习俗催生制刀产业
漫步在这个清清溪流贯穿而过的村寨,记者看到全村一共有11个刀具作坊,作坊的主人也和波涛三仑一样以打制傣族刀具为生,但是生意却赶不上波涛三仑的火爆。
村民们告诉记者,傣族人自古就有出门带刀的习惯,过去除了防身和在森林内行走时砍去拦路的树枝和杂草外,就是作为一个装饰品佩带。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村民都已经不需像过去一样带把砍刀上山砍柴或者开路了,但是却愈发对做工精美的佩刀情有独钟,其功能也基本上转化为带有观赏的工艺品性质。因而,远近的傣族村民也就完全以到波涛三仑的刀具作坊来订制佩刀当做一种时髦。一般老人花两天时间精心做出来的一把佩刀,售价在120元至150元左右。
据岩应堆估算,加上近期越来越多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观光的游客慕名购买,勐远这些作坊每年销售刀具的收入应该在数十万元左右,完全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