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村”变“无毒村”——潞西市风平镇芒波村社会治安变迁纪实
12月7日,记者来到潞西市风平镇风平村民委员会芒波村文化室(文明园)时看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院子里,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潞西大队的同志们开展的交通法规宣传,吸引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在一幅幅触目惊心的交通法规宣传画前,围满了衣着艳丽的毕朗、年轻力壮的小伙、稚气未脱的孩子,大家仔细地观看着,交流着。懂汉字的年轻人,向年纪稍长的村民,介绍着一个个悲惨的交通事故。“今年,交警已第六次将交通法规送进我们寨子了。”村民们告诉记者。 芒波村位于320国道旁,距芒市9公里,距风平镇政府1公里,辖两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傣族村寨。 “芒波”,意为“男人村寨”,1998年以前,是芒市坝子中治安最乱、最差的村寨之一。酗酒、打架、斗殴、阻碍交通、吸毒经常发生,贩毒、抢劫、杀人、强奸案件时有发生,是芒市坝区名副其实的“五毒”村寨。 1998年,芒波村被风平镇列为重点治理村寨,与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结成了警民共建“交通安全文明村寨”。共建单位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对“共建”十分重视,经常深入到村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分析了解当地治安情况,制定治安整治计划,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巨大支持,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1998年,州交警支队的民警们走进芒波村时,映入眼帘的村寨到处是垃圾,猪鸡牛粪遍地都是,杂草覆盖了村中的每一条小道;由于320国道将寨子一破为二,村民们出行来往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更是比比谐是。看到这一切,民警们心痛极了,他们发动村民扫垃圾,除杂草,拉沙运石,修桥铺路,将村里的大路整理得平坦宽敞。看到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民警们就与村社干部商量后,自己掏腰包1.5万元,还赠送了8吨水泥,加上村里自筹一部分,建起了可容纳千人宽敞而舒适的文化活动室(又名文明园)。文化室建起后,支队的同志们还送来了日光灯、录音机、音响设备、办公桌椅,方便了村民读书、学习及娱乐。芒波村村长闷波二相所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交警支队的支持,我们寨的文化活动室是建不起来的。另外,看到村民们每天来来往往的桥涵破烂不堪,交警支队还出资1.5万元,为我们寨修筑了‘警民共建桥’,大大方便了村民及各种机械的出行。” 改变村民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现象,提高村民的交通法规意识,是民警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州和潞西的民警们常常利用各种民族节日活动,亲赴村里摆摊设点、开设课堂,用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交通事故展版,用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画面,用群众的母语——傣语,对村民开展全方位的交通法规宣传。此外,他们将摩托车驾驶证培训课堂、考场,开进了村子里面,大大方便了村民。如今,芒波村村民摩托车驾驶证、行车证持证率达100%,村民的交通法规意识明显提高。芒波村党支部书记线波岩喊所说:“原来村民们大多不懂交通法规,连过马路左右看,在路上行走要靠右行都不知道。如今,连老人都懂得了交通法规,而且还能自觉遵守!” 今年6月,全镇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正式起动后,芒波村主动出人出钱出物,在镇派出所的指导下,成立了一支20人组成的治安巡逻护村队。队员由本村的部分党员、村社干部、青年团员、民兵、小伙子头等组成。派出所也专门指定了民警负责对其进行指导。每逢喜庆节日、红白喜事,护村队员便24小时巡逻值班,平时坚持做到每夜必巡,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定隐患。自护村队成立以来,共对凝人、凝事盘查34起,调解各类纠纷10余起,消除安全隐患5起,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万多元,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称赞和拥护。12月7日下午,省综治工作考评组一行来到芒波村,看到社会治安良好、村里干净整洁,全村没有一个吸毒人员后,非常满意,对村里的社会治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芒波村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1999年被评为镇级“安全文明村寨”,2000年被评为市级“安全文明村寨”和“无毒品危害”村寨。2004年,再次被市司法局、风平镇党委、政府列为风平镇首个“民主法制示范村”。全村实现了无新吸、贩毒人员,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大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无超生、抢生现象。 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20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7元,236户人家中,有小型手扶拖拉机198辆,大拖拉机2辆,摩托车135辆。学法、守法、用法,求富、思富、致富成了村寨新风尚。(本报通讯员 杨华 记者 倪桂英 文/图) *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 潞西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协办* 图片说明:12月7日,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潞西大队的同志们,再次将《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等交通安全宣传展版,送进了村里。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