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3岁的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医院)名傣医药师康朗腊,从佛寺里走出来到民间,从“赤脚医生”走上了专业从事傣医药科研临床工作岗位,他以其精湛的医术,成为云南省人事厅、卫生厅批准的首批“云南省中医药(名傣医)师带徒”资格的指导老师。 1943年,13岁的康朗腊出家当了和尚。在寺院学习傣族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傣药名医大佛爷祜巴单的启蒙,培养了浓厚的学医兴趣。青春年少的康朗腊非常爱学,一有机会就阅读傣医药经书和傣医理论书籍,并认真体会。几年后他对一些常见病也能诊治了。 “诊病靠医,治病靠药。”口传于民间的傣医,用药以植物药和动物药居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单方、验方多流传于民间。康朗腊遍访名医,广收民间各种中草药单方、验方,而且无论是对药物的辨别、配伍还是应用,都非常用心地研究,虚心求教。一次,听说景洪市勐罕镇曼景宽村有一位老医生有一些傣医药方面的书和民间医药单方,康朗腊毅然徒步40多公里前往拜访求学,几顾书主才得以借阅。并用3天的时间记下了书中每个方药的出处和用法、用量,为今后他的医学研究和行医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康朗腊的父亲是一位民间名傣医,特别擅长医治妇科病和肝炎、癫痫、皮肤、风湿病等疑难杂症。康朗腊还俗后,在父亲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实践傣医,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使他不仅在妇科病医治方面比其父更有了独到的研究,在治疗肝炎、癫痫、皮肤、风湿病等疑难杂症等方面更有所建树。有种叫“扁少火”的傣药,他发现多见于民间的医药手抄本,于是废寝忘食地对各种民间医药手抄本进行对比研究,经过多次临床应用,证明对治疗妇科病的确很有效果。 1975年,康朗腊来到曼景罕大队担任了合作医疗社的“赤脚医生”。他知识面广,口才也好,能自编自创傣语歌谣,常把国家大事和党的民族政策及自己对政策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编成傣歌传唱,是一名深受群众喜爱的“赞哈”(歌手)。 从师学医后,他以歌传医 ,把傣医药知识写成傣语识药歌、诊病歌,每逢到乡村行医或采药,走到哪唱到哪。“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识医不识药,十药九不着;识药不识病,十医九不应”等通俗易懂的医药知识传唱于民间,对傣医药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村寨的老百姓对他非常喜欢,后来群众把他工作的单位称为“康朗腊医院”。 1978年,在本地小有名气的康朗腊调进了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医院),开始了专业从事傣医药研究的临床工作。他经常上山采药,把一些药材的形状、分布、特殊用途等,全部记在了笔记本上,他还从外地引入6个药用植物草本栽种在傣医院内。现在,州傣医院栽种的乔木、草本、藤本以及姜科类药用植物有400多个,大多数是由康朗腊引种的。 多年的从医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能熟识傣族药用动植物和矿物药2000余种。他曾担任过中医杂志编委会委员、云南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参加了《西双版纳傣药志 》1-4册和《古傣医验方注释》、《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族传统方剂学》、《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诊断学》、《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风病条辩》等书籍的翻译、编撰出版工作。最近,他把1952年来从民间收集的各种民间医药抄本和从在佛寺开始行医的临床经验方剂整理编撰成傣医专著《档哈雅龙》,内收录傣医、傣药方剂近6000个。此书已经通过了国家中管局批准将翻译整理出版。 1996年,康朗腊退休,但他并没有闲下来,继续为上门求诊的群众看病。 从2000年开始,他还为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医院)培养了2名傣医医生,今年8月徒弟已经出师。 从佛寺里走出的“摩雅”(傣语:医生)—— 康朗腊,还在为傣医药事业发展谱写着新的乐章。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