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多神教的宗教信仰
引言: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它不仅由本民族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傣族地区信奉的巴利语系佛教带有全民性,因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佛寺、佛塔建筑典雅精致,充分体现傣族的宗教信仰。
云南省西汉版纳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据传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戈达麻".帕召戈达麻指的就是佛教教主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
傣族所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汉文佛教经典中被译为声闻乘.是佛教中的正统派别,传说这个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亲耳听佛传教讲经。在佛教出现大乘后.才把正统的声闻乘称为小乘。南传上座部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者、死都说成是苦,主张以布施"赕"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经三乘,一为经藏(修多罗藏),傣语弥"苏点打比打嘎",主要宣传静心,第二乘经是律藏又叫奈凰藏,傣语叫"维奈",主要宣扬佛教的教规戒律,第三乘经是论藏,又叫阿昆达磨藏,傣语“阿昆达磨比打嘎”,主要宣扬"慧",即佛教的基本理论。这三乘经文有刻在贝叶上的,也有用绵纸"嘎拉沙"抄写的,每座佛寺都有保存。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一种自利教,它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通过布施"赕"来行善、修行而达到涅磐,即达到一种幼想的超脱悲欢苦乐和超脱生死的境界。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即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磨姆纳火"--地狱,遭受油锅煎熬后,分身等罪,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由于这种理论的影响和恐吓,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按照传统的宗教习俗.傣族男子都应出家为僧,只有这样才算有教化。谁不出家为僧,谁就是"岩里"--生人。生人即没有教化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
傣族僧侣统称为"都帕桑卡","都"指佛爷一级的僧侣;"帕"指和尚一级僧侣。"桑卡"是梵语,就是汉语中的僧伽。出家为僧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当见习和尚,傣语叫"科勇"。 傣族男童到七八岁时便送入佛寺初学教规教义.学习傣文字母,进行出家前的教育;第二步是置办出家用具。请教父主持出嫁仪式,披上黄色袈裟正式受戒,削发为僧,称“帕囡”(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内既认字学习傣文,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以后又随着年龄和所掌握的经文程度和年龄晋升为大和尚、二佛爷、大佛爷……。从和尚晋升佛爷要在中心佛寺的"波苏"(佛亭)内举行晋升仪式。
佛爷精通经文,又对教规教律坚信不疑,并愿意终身实践者,又可继续晋升为祜巴、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等高级僧侣。佛爷以上各级高僧的晋升、告假、还俗都要经当地召勐(土司)审核批准。
僧侣要按等级披"帕楞"(黄袈裟).柏囡的帕楞是一块长方形的黄布.叫"帕耶";帕楞和帕囡相似,只是稍微宽大一些,都(佛爷)这个等级的帕楞规格是由长方7个小块、横方9个小块拼缝而成的黄袈裟.叫"帕拉那";祜巴级以上的僧侣则披长11小块、宽9小块拼成的黄袈裟。
都帕桑卡都要守十戒,其秩序是:巴纳(禁杀生)、阿顶纳(禁偷盗)、阿明(不通奸不玩弄女性)、茂萨(不说慌,又云:不记前仇)、书拉(不酗酒)、唯、嘎拉(不吃夜饭)、咱污(不坐高处)、省打鲁(不掌握经济包括不经商赌博)、拉杂几(不娱乐欢跃)、麻拉(禁戴花、不打扮)。
此外,佛寺内还有六条有关规定:
1.寺内佛爷在无人接替自己管理佛寺时均不许还俗,私自决定还俗或逃出佛寺者,要负责赔偿寺内所遗失的一切物资。
2.不满一百户的村寨内的佛寺不许选升祜巴以上的高僧,否则有罪。 3.大佛爷不能歧视本寺的其他佛爷,也不许歧视外寺的佛爷。 4.佛爷违背巴难律西哈(十五条教规教律)或违背佛教经典者有罪无礼。 5.开门节与关门节时,村寺佛爷应集中于"景"(城子)的佛寺内向松溜松玛(忏悔、祝福)。 6.僧侣玩弄女性者罚"盆闷"、"思版",意为蜡条一万,银子一千。
僧侣从事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寺院;傣语称为瓦。西双版纳最早的佛寺是位于景洪曼听、曼龙之间的八治寺,建于一千多年前.那是比较简易的佛寺,据调查傣历931年,当时的召片领(宣慰使)刀应勐在允帕钪修建了一座佛寺。从那以后.傣族地区佛教盛行,瓦越修越多,几乎遍及各村各寨。据省边委1955年的统计,当时仅勐龙、勤罕、勐混、景真、勐往、打洛、勐遮、勐捧、勐宽、勐醒等勐的230个自然村便有佛寺183个,佛寺的数目占自然村的79%。
关于佛寺.傣族民间有着这样一种传说:相传在佛主(释边牟尼)涅磐一千年时,世上降生了一个叫帕雅苏克的人。帕雅苏克一生都忙于建佛寺和佛塔。据说他在世间建佛寺84000座,佛塔84000座。西双版纳的第一座佛寺就是帕雅苏克亲自动手修建的。
西双版纳的佛寺由维罕、哄、和波苏三个部分组成。维罕(佛殿)是佛寺的主要建筑,雕粱画栋,重檐飞角,雄伟而壮观。维罕内供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巨型塑像,像前是宽敞的经堂,僧俗每日云集堂内念经拜佛。它是从事宗教祭祀动的主要场所一般都属于瓦告(中心佛寺).波苏是僧侣议经、推算宗教节日、举行忏悔和晋升佛爷之地。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活动名目繁多,主要的有下面几项;
1.赕毫瓦萨.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届时全勐佛寺的主持带着随身和尚和寨内阿章集中至波苏勐(瓦拉扎滩)念经。波苏勐所在地的百姓要做斋饭送到寺内让僧侣享用。举行过毫瓦萨仪式,娱乐活动及婚恋活动一律停止,净居斋期正式开始。
2.赕萨拉,时间在9至12月期间,各地不尽统一。赕萨拉实际上是祭死者,届时各户都重做一幢帕沙(冥房)及衣物、用具的模型送进佛寺,并请佛爷念经、滴水祭祀自家死去的亲属。
3.赕坦,一般在傣历11月。届时村内住户可根据自己的心愿抄写一部经文(也可出钱请人抄),送进佛寺献给佛祖,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种赕经书的活动;傣语叫坦比铺".即一年一户要赕一部经书。当经书送进佛寺后,家人应跪在佛像前.请佛爷诵经。赕坦期间,往往还在寺内赛鼓。
4.赕帕,时间一般是在傣历12月15日(有些地方则在傣历5月)。赕帕就是向僧侣布施袈裟.届时每对夫妇都得准备一段能做袈裟的黄布,送入佛寺布施僧侣,并念经文以示虔诚。
5.赕考伦坝和几光咯(烧白柴),时间在傣历2月。这两次赕同时举行.从2月3日开始至15日止。届时每家每户便开始在佛寺内竖竹杆挂幡,傣语叫做"波懂"。所挂之幡一种是赕给帕召的,一种是赕给自家死去的亲属或祖宗的。自做波懂之后,佛教信徒便轮流到佛寺内滴水悼念帕召.也悼念祖宗。到15日上午.每产挑一跳新谷和少许新米到佛寺内举行考伦坝活动,即从高处往下倒,祝贺五谷丰登,并将谷物全部布施给寺内僧侣。15日下午开始几光咯。几光咯就是各户居民将一捆剥掉树皮的 家需用的黄袈裟、小圆帽和一切出家用品,在教父家举行祝贺仪式后,将其欢送(有骑马的、人背的,也有坐马车、拖拉机的)进佛寺念经文,受戒出家为僧。
6.翁瓦萨(开门节),即净居斋期结束。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其活动与毫瓦萨相似,只是每户还需备办纸花、银花,用黄布包着布施僧侣。举行过翁瓦萨仪式后,斋戒解除,村斋内重又开展娱乐活动,男女开始谈情说爱,并准备办婚礼盖新房。
除了上列属于佛教的活动外,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还有一些用于巫教的活动。
1.竖寨心,傣语叫"波宰曼"。寨心即村赛之心。寨心是村寨的守护神,竖寨心时要举行仪式,而后每年都要由召曼主持举行一次祭袍寨心的活动,祈求寨心保佑全寨人畜平安。
2.宁披曼披勐。披曼就是村寨神,被勐指的是一个地方(数寨或数十斋组成的一个行政单位)之神。
披曼又称丢拉曼,他往往是指本寨建寨最早的人或首领的灵魂。祭招披曼的活动一年要举行两次.一次是在栽插之前,一次在栽种结束之后。祭祀时要杀猪宰牛,封住寨门不许外地人进寨 。在人们的心灵中,披曼是有灵性的,因此住户迁出或迁入都要以米酒、蜡条、鸡等祭物祭祀披曼,请求披曼准许外迁和进寨入籍.
披勐又叫丢拉勐,他往往是开创当地的战功卓著的首领。宁披勐的仪式由波勐主持,届时要宰杀特定颜色的牛、猪等祭祀。参加祭祀的人应穿统一的服装.通过祭祀祈求披勐保护本勐百姓及一切生灵的平安。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