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工作情况
作者:县区管理员    点击率:4314  转自:云南省普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更新时间:2009/2/20 16:58:30

 

    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景谷民族文化特色大县为目标,以繁荣文艺创作,发展艺术生产力为中心,以基层文化工作为重点,始终把各项文化工作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进行,紧紧围绕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努力做到“三贴近”使全县各项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三个文明的建设,我县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现将我县文化事业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和人员基本情况
    
文体局有编制5人,在职14人;文物管理所有编制2人,在职2人;社会文化稽查队有编制2人,在职2人;县文化馆有编制33人,在职24人,计划内临时工10人;图书馆有编制8人,在职8人;电影公司,编制20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职14人;新华书店在职11人;10个乡(镇)文化站各有编制1人,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永平2人,威远镇2人,其它乡镇各1人。
    
二、基层文化工作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县坚持把文化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上,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和基础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基础性建设。一是抓好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县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建设了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盖了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的多功能影剧院;建盖了职工宿舍楼;建设了占地面积达3.4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图书馆(现建白龙公园已拆除);建盖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建成了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孔雀广场。同时,致力于改善乡(镇)文化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阵地,4个乡有了文化站业务用房,分别是半坡乡、勐班乡、景谷乡、威远镇。其余6个乡(镇)业务用房未得到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县有各类文化事业单位19个,职工136人,村文化室106个,业余和民间文艺演出队56支,有9个群众性文学艺术团体。
二是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目标,以馆、站评估达标为手段,不断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阵地。通过全省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三次评估定级工作,进一步推进“两馆一站”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我县馆、站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其中达到省级标准和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是:县图书馆2003年通过省地考评组的验收,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县电影公司是“全国农村电影以行放映先进单位”。县新华书店是省、市、县文明单位,“全国图书发行先进单位”,“全国新华书店成绩优异服务优良先进单位”,12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省级标准,分别是:威远镇、凤山乡、勐班乡为一级站;民乐镇、正兴镇、永平镇、碧安乡、益智乡为二级站;景谷乡、半坡乡为三级站;达标率为100%。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形成,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挖掘、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
    
我县把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创作出思想艺术性统一,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
    
一是创建特色文化乡镇。我县依据各乡镇民族文化资源基础,开展创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在威远镇组建500人的傣家象脚鼓舞队和 100人的白象、孔雀、象脚鼓舞队;凤山乡组建100人的三弦芦笙队;正兴镇组建40人的扎绵羊队;益智乡组建60人的三弦队;永平镇组建60人的大小号队和40人的笛子跳笙队(边江);半坡乡组建40人的大小号队;民乐镇组建60人的鹳鸟及弯棍舞队,这些民族民间表演队在20002007年连续12次参加了全县“两节一庆”的文艺表演。景谷傣家象脚鼓队多次参加在思茅举办的中国普洱荼叶节的大型文艺表演;2003年参加西又版纳州50周年州庆大型文艺表演;先后三次到99昆明世博会表演;参加省第七届民运会,获二等奖;参加全国第七届民运会,获表演项目比赛二等奖。20017月,景谷傣家象脚鼓队代表云南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锣鼓喧天庆‘七•一’暨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夺得此次比赛最高奖“山花奖”,这是我市民族民间艺术第一次获得国家奖。同年10月,景谷傣家象脚鼓舞队赴湖北荆门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最高奖“特别奖”。20025月,景谷傣家象脚鼓舞队作为全国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表演队,到昆明参加由中国文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首届舞蹈节闭幕式文艺表演。今年,景谷傣家象脚鼓舞队作为全国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表演队,到昆明参加由中国文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首届舞蹈节闭幕式文艺表演,受到省内外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赞扬。开拓创建特色文化乡镇,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经过全县的创建特色文化乡镇活动,我县威远镇分别在2000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我县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工作,先后收集整理出版《景谷民族民间舞蹈集》、《景谷民歌集》、《景谷民间故事集》、《景谷傣族图案集》、《景谷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景谷旅游名胜景点荟萃》6个集成和《芒果之乡的歌》、《山水欢歌,纵情景谷》的音乐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文物修缮费90多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糯佛寺、勐卧佛寺双塔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那佛寺、景谷大石寺进行抢救性维修。2000年全面完成9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有黑板报、宣传栏,有图书室、有娱乐室、有录像放映室、有篮球场)。2003年我县曼岛佛寺和大石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完成“四有”挡案工作。
    
四、以“两节一庆”为载体,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我县因地制宜,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抓好每年度“泼水采花节、跳笙火把节、县庆”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庆典活动和其它节假日文化活动。一是抓好两节一庆活动,以县城为主会场,正兴、民乐、碧安等乡(镇)为分会场,组织了各乡(镇)白象舞队、象脚鼓舞队、三弦芦笙队、扎绵羊队、弦子队、大小号队、鹳鸟和弯棍舞队、笛子跳笙队、老年艺术团、学生艺术团、职工艺术团参加大型广场文艺表演、文艺踩街游演、民族民间歌会、群众跳笙大联欢,评选娜波丽和傣家优秀鼓手,泼水采花及跳笙火把节狂欢等系列文化活动。活动的艺术档次和质量逐年提高,成为展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文化盛事。二是积极组织老年艺术团、职工艺术团、学生艺术团、农民艺术团和广大群众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每2年定期举办一届全县乡(镇)文艺调演、城区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和群众性歌咏比赛,举办全县学生歌、舞、乐展演。1998年建立老年艺术团以来,先后在乡(镇)、厂矿、学校和对外州、县文化交流演出160多场,观众达132000人次。形成了社会化、企业化、校园化、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三是以孔雀广场为阵地,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坚持每周两天4场免费电影放映;每天组织开展跳扇子舞、健身操等老年健身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天天跳笙”活动;组织开展民间歌会、文艺表演、演唱会等文化活动;满足少儿需要,允许经营少儿文化娱乐项目,使广场成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设施,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开展好文化下乡。
    
各文化单位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繁荣文艺和服务群众作为中心任务切实抓好。一是抓好文艺创作演出工作。过去五年,创作小话剧、小品31个,舞蹈音乐23个,舞蹈编排147个,导排小话剧小品25个,创作作品获省地奖42个。这些作品先后参加省地文艺调演和比赛,参加滇中南歌舞戏剧艺术节;先后到99昆明世博园、南京、西安等21个省市,泰国清菜府和缅甸国进行展演,每年外出演出不少于60场。二是文化下乡,服务群众。过去五年,开展扶贫、法制宣传待文艺下乡演出531场,观众达35万人次,辅导业余演出队155个,举办美术、书法、舞蹈等各类艺术培训班56期。农村电影放映3005场,观众达134,221人次,农村电影免费放映每年不少于600场。团书销售2,100,000元,每年送书下乡20次以上,送书20000册以上。图书馆实行365天开馆制,年接待读者近50,000人次,有17个农村图书流动点。农村图书流动年均4200册以上。三是其它艺术门类的群众组织和各部门也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老年书法诗词协会,景谷南社出书刊30多期;专业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每年在县级以上报刊发展200多篇;年均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4次以上,每次展出作品上百件。有“职工之家”30多个,“青年之乡”84个,城乡业余文艺队伍56个。这些业余文艺团体,每年在节庆、假日积极组织本部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全面开展。一个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三个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国办为示范,以公益文化事业为依托的城乡文化活动在全县蓬勃开展,形成了“月月鼓乐声,季季哨子鸣”的良好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了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完善服务体系 西双版纳州文体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篇文章: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