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您的位置: 傣族网论坛历史文化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您是本帖的第 2052 位读者 
召领罕勒

积分:72
等级:庶民
帖数:2
注册:2015-7-18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傣族历史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傣泰民族虽有不同他称,但均自称“Tai”或“Dai”或两者之间的发音。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分暹罗、兰纳、大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哪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名称

傣族的自称从古至今都未发生过大的变化,自称均介于“Dai”与“Tai”之间的发音,但周边民族对傣族的称呼却是多种多样,并随着他们对傣族认识的改变而改变。
最早有傣族先民记载的民族是汉族,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哀牢”、“掸”;隋朝、唐朝(南诏)、五代十国(后南诏)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哀牢”、“乌蛮”、“白蛮”;宋朝(大理)、元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衣”、“金齿”、“黑齿”;明朝、清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夷”、“僰夷”、“摆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今泰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命名为“佬族(Lao)”,在缅甸被命名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命名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则被分别命名为“僰族(Bo)”和“泰族(Tai)”,1953年以后才合并命名为“傣族(Dai)”。
此外,跟傣族往来比较多的缅族(缅甸第一大民族),称呼傣族为“shan”,国际上因此也把傣族称作“shan”,中国音译过来为“掸”。
起源

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动的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王国。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国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哀牢)王国东面的滇国与其宗主国(汉朝)冲突不断,大量滇国居民涌入达光(哀牢)王国境内,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及滇文化后,初步形成最早的傣族雏形。
简史


傣族先民(哀牢人、滇人)自古就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中以达光王国势力最大。
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昆明诸部(四川西南部、云南中北部)和滇国(云南中东部),占领达光王国东部领土(洱海周边地区),其势力延伸至达光王国中心地区,大量滇人也涌入达光境内。哀牢人不仅吸收融合了滇人及滇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汉朝文化(大傣历便是在汉朝农历的基础上创制),逐渐形成多元融合的傣泰文化。
公元一世纪中后期,达光王国受到汉朝的挤压,被迫将都城由怒江东面迁到怒江西面,怒江东面的领土被汉朝占领。傣族先民被怒江一分为二,怒江西面的傣族先民忠于达光王国,怒江东面的傣族先民成为汉朝的属民。而后几年,西迁的达光政权不断向南伸展,再次崛起并称雄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被汉朝称为“掸国”。为避免汉朝(东汉)的进一步打压,达光(掸)王国选择与汉朝交好,汉朝也作出友善的回应,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公元三世纪初期,达光王国为抵抗骠人的进犯,将王城南移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姆(今属缅甸)一带。此后数百年,傣族势力不断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很多部族被达光(掸)王国兼并。
公元六世纪中期,达光(掸)都城被骠国大军攻陷,达光(掸)政权土崩瓦解,达光(掸)北部的混鲁、混赖兄弟在勐卯(瑞丽)组织傣族军民抵抗骠人进犯的同时统一了傣族各部,开创了另一个傣族政权——前果占璧王国。
公元七世纪时期,怒江西面的傣族在果占璧王国(即前果占璧)的统治下日益强大;怒江东面的傣族也在中原汉族势力退出后形成了蒙舍(南诏)、蒙嶲等大大小小数十个邦国。
公元八世纪时期,洱海南部的傣族小邦蒙舍(南诏)[1] 通过战争兼并了洱海地区的其他小邦,之后吞并怒江西面的前果占璧王国及云贵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傣族势力开始延伸至云贵高原每一个角落。强大起来的南诏与唐朝、吐蕃战战合合数百年,客观上促进了傣族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
公元十世纪以后,傣族先民失去蒙舍(南诏)政权,傣族各部分崩离析。离洱海较近的傣族先民被河蛮人(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王国纳入统治;远离洱海的傣族先民犹如一盘散沙,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傣族不断被缅人侵扰,澜沧江中下游的傣族则陷入孟人的统治。
公元十世纪中期,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在前果占璧王族的主导下,恢复了果占璧王国(即后果占璧)。
公元十二世纪初期,蒙舍的傣族首领率傣族军民南下抗击孟人,统一了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各部,并脱离大理王国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国。
公元十三世纪中期,蒙古大军入侵傣族地区,后果占壁王国及勐泐王国先后被蒙古大军占领,导致傣族大量南迁西徙,间接增强了南部、西部傣族小邦的实力。阿洪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部、北部地区,缅甸北部的傣族也控制了缅族创立的蒲甘王国,成为今缅甸中部及北部实际统治者[2] 。
公元十四世纪时期,勐卯的傣族脱离蒙古人建立麓川王国,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统一了今云南西部、西南部及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琅勃拉邦的傣族王子借助高棉人势力统一了今老挝大部分地区;控制蒲甘王国的傣族分裂后又再次统一,建立阿瓦王国统治着今缅甸中部及北部地区;勐泐王国也在蒙古人衰败后,恢复对云南南部及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统治。
麓川王国开国君主思汗法
麓川王国开国君主思汗法
公元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各地傣族政权开始走向衰弱。汉族明王朝三次出兵麓川王国,缅族东吁王国吞并了傣族的阿瓦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勐泐王国、阿瑜陀耶王国,阿洪王国开始了印度化进程。
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中,北部傣族完全被汉族明王朝控制,之后又被满族清王朝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国则脱离缅族东吁王国再次崛起,兰纳、澜沧成了阿瑜陀耶王国的属国。
公元十八世纪中后期,缅族贡榜王国兴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兰纳、澜沧,南部傣族又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国”,兰纳、澜沧也趁机脱离缅族独立。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立“暹罗王国”,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南部傣族政权。
公元十九世纪,傣族的阿洪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洪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洪王国收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占领缅北的傣族地区。1893年,法国强占了暹罗的属国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邦、万象、占巴塞三国)。
掸邦军
掸邦军
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企图统一傣族地区的暹罗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原澜沧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族独立,建立老挝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族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印度东北)的傣族被独立后的印度统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老挝因世界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在1975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已改名为“泰王国”的暹罗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宪制得到巩固和发展。

该帖子在 2015/7/18 14:27:05 编辑过


爱和爱过,只多一个字,却隔了一个曾经。

  离 线  2015-7-18 14:27:05 

召领罕勒

积分:72
等级:庶民
帖数:2
注册:2015-7-18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9 楼 

全球分布

全球有傣族人口约66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和国家。另外,欧美地区也有傣族社区。
中国分布

中国境内有傣族人口126万(2006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域、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几大江河流域的热带河谷及高原盆地中。
古老的泰人三色旗
古老的泰人三色旗
傣族或傣族参与的中国地方自治政府有: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厅级)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厅级)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县处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原潞江傣族乡、道街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县处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荷花镇<原荷花傣族佤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镇<原湾甸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栗树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糯洒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平村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勐龙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新庄傈僳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船房傈僳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彝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湾碧傈僳族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万马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永兴傣族乡(乡科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东坡傣族乡(乡科级)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新安傣族乡(乡科级)
3语言文字
编辑

傣语

傣语属于东亚(汉藏)语系傣泰语族。
傣语分为暹罗方言(泰国大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兰纳方言(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大泰方言(缅甸北部、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等三大方言。这三大方言中又含有若干个地区方言,如大泰方言中又含泰勒、泰德、泰阿洪、泰坎底等次方言,兰纳方言中又含泰泐、泰痕、泰阮等次方言。
傣语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发音差距也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傣文

傣文源于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婆罗米文的变体巴利文伴随佛教经斯里兰卡传到东南亚各地,被东南亚各民族所吸收后,傣族先民又集东南亚各种文字之所长创制了各种泰文。
傣文有暹罗体(泰文)、澜沧体(老挝文)、兰纳体(兰纳文/泰泐文)、端体(泰端文)、绷体(泰绷文/掸文)、哪体(泰哪文/泰勒文)、阿洪体(泰阿洪文)等七种字体。这七种字体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
暹罗方言区的泰国大部、柬埔寨西北部使用暹罗体(泰文),老挝南部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兰纳方言区的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南部使用兰纳体(兰纳文/泰泐文),老挝北部使用澜沧体(老挝文),越南西北部使用端体(泰端文);大泰方言区的缅甸北部使用绷体(泰绷文/掸文),中国云南西部使用哪体(泰哪文/泰勒文),印度东北部使用阿洪体(泰阿洪文)。
傣泐文书法
傣泐文书法
中国境内有四种傣文字体,大泰方言区的德宏(除瑞丽)、临沧(除耿马)、保山等地使用哪体(泰哪文/泰勒文),大泰方言区的德宏瑞丽﹑临沧耿马、普洱孟连等地使用绷体(泰绷文/掸文),兰纳方言区的西双版纳、普洱(除孟连)等地使用兰纳体(兰纳文/泰泐文),兰纳方言区的红河金平使用端体(泰端文)。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该帖子在 2015/7/18 14:27:36 编辑过


爱和爱过,只多一个字,却隔了一个曾经。

  离 线  2015-7-18 14:27:36 
本帖子共有 1 页, 1 张回帖,每页有 10 张回帖 >> [ 1 ]
页码:


Powered By : OPOP V 1.0
Copyright 2006-2008 OPOP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97.66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