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越人(傣族先民)的形成与分化
中国西南、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居住着人数众多的傣-泰民族,虽然他们现在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但他们均源于云贵高原的濮越(又称滇越)人,是由濮人与越人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融合形成的。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势力进入云贵高原,逐步加强对云贵高原各濮越邦国的控制,导致这些濮越人走向分化。
一.最早进入云贵高原的濮人
濮人,也称“百濮”,最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流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孔安国语:“庸、濮在江汉之南。”根据考古发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川东、鄂西、鄂西北、鄂南、湘北等江汉地区。
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与庸、蜀、羌、鬓、微、卢、彭等部族国一起参与会盟伐纣。
公元前8世纪的中叶,楚王冒时代(公元前757—741年),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楚人开始对濮地进行拓取,据《国语•郑语》云:“楚冒始启濮”。到楚武王时(公元前740—639年),已占领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受到楚国挤压的濮人开始溯长江而上,定居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流域并进入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哀牢山、滇池、怒江等地。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
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濮人在云贵高原上开始强大起来,在以牂牁江(北盘江)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建立了“牂牁国”;在怒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也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哀牢国”。
约公元前467—475年,牂牁国衰落。牂牁江上游另一支濮人部落占领了牂牁国中心夜郎邑,定国号为夜郎。并将原来牂牁国君及其族人迁于夜郎邑东北面的小邑,改号且兰,便于监视控制。势力渐大的夜郎开始迅速扩张,东南降服越人建立的毋敛国(今独山、荔波),西南降服漏卧国,西边征服了莫(今威宁南部)与同立(今云南、广西小部分地方)等小国,北面越过延江(今乌江)北岸,征服了蹩国(绥阳、遵义、桐梓)、习国(今习水)、蜀国东南的牂牁国、巴国南境(今正安、德江),形成了大夜郎国。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遣将庄蹻(楚国灭越国后收编的越人首领)西征,庄蹻率以越人为主的东地兵通过黔中郡溯沅水而上,到达且兰,“民船于岸而步战”,攻克且兰,征服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抚仙湖一带。
公元前277年,秦攻占楚国黔中郡,庄蹻与楚国联系中断,归路被断。公元前276年, “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自立为王,建立滇国后,改换服饰,顺从当地风俗,其率领的东地兵也逐步融入当地的濮人。
秦占领楚国后,派常颇略通五尺道,进兵夜郎,在大夜郎境设置蹩、汉阳、且兰、夜郎、毋敛五县,属巴郡管辖。公元前214年,秦取岭南的西瓯国、骆越国,置南海、桂林、象郡,先置的汉阳、且兰、夜郎、毋敛、镡城五县归象郡所辖。
秦末农民起义,全国大乱至秦灭,郡县皆废。且兰、夜郎、毋敛、漏卧、同立、蹩等国原有的土著君长,各自旧境自立,恢复故有称号,夜郎诸国复兴。夜郎部范围恢复到庄蹻王滇前的状况,势力超过从前,控制周围各国,再次成为大夜郎国的局面。
二.由岭南进入云贵高原的越人
越人,也称“百越”,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一带。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南越”;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
春秋战国时,长江下游百越民族中的先进部分,分别建立了吴国和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曾一度“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大量越人开始向南迁徙,与南部其它越人混合,增强了南部越人的实力。到战国末,南部的“东瓯”、“闽越”、“西瓯”、“骆越”等越人也开始逐步强盛起来。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东瓯、闽越后,派尉屠睢率兵50万,分成五路,进击岭南,发动对西瓯、骆越的战争。
西瓯、骆越等各部越人在西瓯军首领“译吁宋”率领下与秦军抵抗,伤亡惨重,“译吁宋”战死。性格刚强的越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淮南子》载)。越军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退入山地丛林与秦军继续抵抗,不断对秦军进行偷袭。
公元前218年,越军对秦军发起全面反击,秦军大败。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载),秦将屠睢被斩杀,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被迫退到岭南北部与越军对峙。
公元前214年,秦国打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粮道运输畅通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再次调集30万大军向越军发动进攻,最终击溃越军,占领岭南,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将全部大军留在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5000名未婚女子,“以为士卒衣补”,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
秦始皇为稳定岭南越地局势,对三郡的治理,惟“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地方上,让越人首领实行自治。越人在秦王朝“南海尉”的监察之下,各部落首领实行自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的暴政激起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在病重把他的心腹、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王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岭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之后,又“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进讨“安阳国”(今越南北部)。赵佗连续三次遣兵向西讨伐,使原来居住于岭南的越人离析。一些氏族部落留居于原地成为南越国的居民。一些氏族部落则离开岭南,一部分沿着红水河等珠江水系向上游地区迁徙,进入云贵高原东部的夜郎国、云贵高原中部的滇国等邦国;一部分经越南北部向西迁徙,抵达云贵高原西部的哀牢国等邦国。
三.濮人与越人的融合
西瓯、骆越等部的越人进入云贵高原后,与濮人杂错而居,将先进的稻作文化带入云贵高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改变了云贵高原上的民族结构。
云贵高原东部的夜郎国,其东南是越人居住地,越人建立的毋敛国等政权已经臣服于夜郎国,岭南的越人进入后,越人开始向夜郎的中心地带渗透,与濮人交错杂居,在不断交融中,越文化逐渐成为夜郎国的主流文化。
滇池、抚仙湖一带的滇国,其统治阶级是越国东地兵后裔,早期由于人口较少,已融入濮人,但保留了一些越人习俗。岭南的越人进入后,再一次将越文化带入滇国,先进于濮文化的越文化逐渐成为滇国的主流,很多濮人被越化。从出土的滇国文物中,战国末至西汉初的青铜制品,具有浓厚濮文化特点,同时也有一些越文化的特点;西汉中晚期的器物,则与广西出土的器物相似,有明显的越文化特点,说明滇国在西汉中期已经越化。
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国,越人不仅与濮人杂错而居,还在哀牢国势力范围内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史家考证,文中地名“同师”即今保山,“叶榆”即今大理,“滇越”即今怒江以西的腾冲、德宏一带。滇越就是哀牢政权下的一个强盛的部落王国。据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记载,哀牢国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丧嫁文化、音乐、舞蹈等都明显带有越人的特征,说明哀牢国中后期已经被越化。
很明显,西瓯、骆越等部的越人进入云贵高原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越文化成为了云贵高原的主流文化,并与濮人的融合中,形成了新的越系民族——濮越,又称“滇越”。
四.汉朝对云贵高原的开拓
<1>、设置犍为郡、牂柯郡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解除了大漠南北匈奴的威胁,增强了经济实力,开始将触角伸向夜郎国。武帝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苻关入”夜郎。唐蒙到夜郎首邑,“遂见夜郎侯多同,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在唐蒙的利诱下,“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与蒙约”置县。公元前130年,汉王朝在夜郎国置犍为郡,夜郎国纳入汉王朝的版图。
公元前126年,匈奴南犯,“......专力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制夷夜郎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汉王朝放松对夜郎的统治,夜郎等各邦国脱汉自立,只好不闻不问。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谈在大夏(现阿富汗)见到蜀布、邛竹杖,得知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推断蜀、邛必然接近身毒。于是武帝遣使到西南夷探明通往身毒的道路,汉王朝再次将触角伸向夜郎国。
公元前112年,“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在犍为发南奥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及与其众反,杀死(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南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绪(即且兰)”。公元前111年,汉平定南越;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遂入朝,受封为夜郎王。分犍为郡南地置牂柯郡。
汉朝在夜郎几度推选郡县制,又几度废弛。只要时机适宜,各邦国又各自称王,雄长一方。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夜郎的“牂牁、谈指、同立等二十邑,凡三万余人皆反。”句町侯之波出兵助汉平叛有功,公元前82年(始元五年)受封为王,势力不断增长,与漏卧结成联盟,影响了夜郎王对联盟的统治地位,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到公元前28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牂牁太守请发兵诛兴等。议者以为道远不可击,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命。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大将军王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牁太守,及至牂牁,谕告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见,立数责,因断头。”陈立诱杀夜郎王兴后,“兴妻父翁指与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时天大旱,立功绝其水道。”“纵与反以诱其众。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夜郎王兴的儿子邪务下落不明,从此,大夜郎国土崩瓦解。
汉朝牢牢控制夜郎国后,势力不断深入,夜郎国的濮越人开始分化,部分融入汉文化中,部分各自为政,分别臣服于汉王朝。
<2>、设置益州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发夜郎附近诸部兵攻南越,且兰君以此反汉,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第二年,汉兵从巴蜀南下,攻下且兰,设置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武帝发兵滇国,降滇王,以其地设置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乃“分群柯置益州郡”。
滇王被迫归顺后,受赐“滇王之印”,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汉朝派郡守与滇王共同治理益州郡。之后,汉朝强行将滇国周边嶲、昆明等游牧民族划入益州郡,并占领哀牢国的部分地区。
公元42年(东汉建武十八年),益州郡濮越首领栋蚕率部反汉,公元43年(十九年)汉朝派将军刘尚率汉军3000余人进行平息,公元45年(二十一年)正月刘军追至不韦(今保山),于不韦大战,最后杀死濮越军7000余人,俘虏5700余人,缴获马3000匹,牛羊3万余头,濮越首领栋蚕被杀,汉朝加强了对益州郡的统治。
汉朝逐步加强对益州郡统治,这些地区的濮越人开始吸收了一定的汉文化,臣服于汉朝;有些则迁入哀牢国境内。
<3>、设置永昌郡
汉朝降服滇王,在滇池地区设置益州郡后,势力范围开始进入哀牢国,强制从四川迁吕不韦后裔吕氏家族到哀牢国国都附近居住。并将怒江以东的哀牢国领土强制设了嶲唐(今云龙漕涧)、不韦(今隆阳金鸡)、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比苏(今云龙)等6县,并归入益州郡。哀牢国的统治中心被迫移至怒江以西。
到东汉初期,哀牢王柳貌看到西汉王朝在怒江以东自己领土上设立汉政权的发展变化,感受到汉朝的强大。于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率属下各部落王国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并派其儿子扈栗到汉朝京都洛阳表明归属意愿。于是,汉朝将怒江以东哀牢国领土上设置的不韦(今隆阳)、嶲唐(今云龙漕涧)、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6县划出,及尚未被汉朝占居的怒江以西哀牢领土设置哀牢县(今腾冲、德宏一带),加之澜沧江以东未被汉王朝占居的博南(今永平一带)设博南县,共计8县,设为永昌郡,归哀牢王柳貌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公元76年(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与太守、县令发生争执而反汉,并攻占了嶲唐(今漕涧),迫使太守王寻逃到叶榆(今大理)。哀牢军一路攻打至博南(今永平),汉朝急忙派出9000多人的军队进行反击,公元77年(建初二年)汉朝平定哀牢。哀牢国的统治中心再次移至怒江以西。
汉朝控制着怒江以东的哀牢领土,哀牢王族被迫退到怒江以西,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瑞丽江流域崛起,汉史称“掸国”。
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掸国国王雍由调深感汉朝之强大,效仿先人柳貌,遣使至汉朝通好,“奉其国之珍宝”,“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缚自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次”。汉朝回赠了“金印紫绶、金银采缯”,并授予雍由调“汉大都尉”的官街。公元120年(永宁元年)、公元131年(和永建六年)又分别遣使至汉朝国都。
五.濮越人的分化
汉朝逐步征服夜郎国、滇国、哀牢国等濮越国家后,分别设置了犍为郡、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汉朝由近至远,推广郡县制度,其统治的程度也是又近至远而不同。
离汉朝中心较近的犍为郡、牂柯郡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朝对这一地区的濮越人统治比较稳固,这一地区的濮越人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逐步演化为“僚”。成为今天布依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的先民。
汉朝对益州郡濮越人的统治较犍为郡、牂柯郡相对比较薄弱,但也在逐步加强,后因濮越首领栋蚕率部反汉,与汉朝之间的战争,导致大量濮越人迁入哀牢国,汉朝从蜀地(四川)迁入大量氐羌系民族,如叟、僰等民族。
离汉朝中心比较远的永昌郡,设置相对较晚,益州郡的濮越人早期曾因与汉朝的战争中大量迁入,濮越人势力比较强势,汉朝对其统治较为薄弱。濮越人虽然吸收了一定的汉文化,但其文化相对独立,在发展中逐渐演化成“掸”。成为今天傣-泰民族的先民。
该帖子在 2011/12/27 10:50:2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