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思考
岳小保
一、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基本现状
傣族作家文学起步比较早,产生过一大批用傣文书写或从汉文作品中翻译成傣文的叙事长诗、剧本、民歌等等。例如《嘿勐勐纳》(干崖傣族史)、《刀思忠》(盏达傣族史)、《嘿勐勐焕》(芒市傣族史);诗歌有《秀帕洛》、《秀拐》、《秀亚档扁》、《抗英记》、《游历记》、《四季歌》等,还有从汉文作品中翻译整理成传统傣剧的有近百部,如《龙官保》、《飞铜飞铁》、《金龙传》、《火龙传》等;翻译成傣族叙事长诗的也不少,如《红灯》、《唐王游地府》、《大孝记》、《西游记》、《三国》等等。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这些文学的产生,对傣族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由,傣族当代文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整理傣族的文学艺术,十分注意培养民族的歌手和作者,曾多次组织民族文学调查队,调查、收集并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一批作家作者和文学作品。即使所产生的傣族当代文学作品还不尽人意,但它拓宽了傣族当代文学的领域,丰富了傣族文体的样式,突破了以往只有叙事诗文体的文学局限性。从目前来看,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状况是:
1. 从事小说、散文创作的作者少,创作诗歌、戏剧及各种韵文体的作者多。据2001
年州文联《勇罕》(傣文杂志)创刊20年时统计,《勇罕》杂志共发表小说69篇,散文45篇,民歌289篇,报告文学2篇,傣剧9部,叙事长诗9部,喊戛托(与汉文快板相似)95首,祝词28篇,律浪戛(相当于汉文律诗)9首,其他36篇。在《团结报》傣文版发表的各种调子的民歌就相当多了,要以万来计数了。在《勇罕》上发表的作品,除了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以外,其余475篇(部)均为傣文韵文体。《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发表的文学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傣文韵文体,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相对较少。自办报到2006年9月8日止,总期为5 858期,每期至少以发表3篇韵文计算,已共计发表17 574篇傣文韵文体文学作品。
2. 结集出版的作品少,散篇发表的作品多。到目前为止,结集出版的作品(民间
故事、民间文学、学术著作、传统傣剧、移植剧目、工具书等除外)有:小说集《枪》(作者郗保常、岳小保、刀承华、项丽珍)、《初开的缅桂》(作者岳小保、岳帕旺、吾旺、相够)、《大青树下》(德宏作者有水滴、多永湘、晓竹、岩林、刀承华),散文集《勐焕风云》(作者郗保常)、《刀保乾作品选》、《庄相作品选》、《邵伍作品选》,勐玥诗集《月光下的恋河》、朗昌辉诗集《朗昌辉诗选》、民歌集《傣族民歌44种》(编者龚茂春)、剧本《冒弓相》(作者刀安钜)、《傣族新剧本》(吴高义作,叶政光译)、民歌集《德宏新貌》等。这些作品,有的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故作家之手,一部分是新时期以来中青年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从文学体裁来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叙事诗样式,有了小说、散文等新文体样式。
3. 用汉文创作的作者少,用傣文创作的作者多。目前德宏傣族作者用汉文创作的
有朱宽柔、方文琴、岩林、方云琴、多永湘、勐玥、朗昌辉、郗岩保、岳喊过、邵清、朗妹罕、戴红等,他们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文学素养较高,文字功底深厚,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得心应手,是傣族文学队伍中较有前途的一部分。在整个傣族作者队伍中,有一部分同志偏重于学术研究,有一部分同志偏重于文学创作,有一部分同志成了学术界、文学界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如刀保尧、杨光远、刀承华、龚锦文、龚家强、郭玉萍、郗卫宁、龚肃政、方吉龙、孟尚贤、孟尊贤、孟成才、龚艾保、何绍林、方文琴、朱光灿、快永胜、晚相芽、线永明、莫所连、项丽珍、冯霄、亢洪运、吞亮、岳小保等。
4. 用汉、傣两种文字创作的作者有刀承华、龚家强、朱光灿、冯霄、金光亮、郭
玉萍、郗卫宁、快永胜、线永明、莫所连、岳小保等。这些同志受过高等教育,又有较好的傣文基础,他们能用汉文创作,也能用本民族文创作,可谓“耍双棍”的中青年作者,在傣族文学创作队伍中是难得的一部分。
5. 目前德宏傣族文学创作队伍约有150人左右,除上述用汉文写作和用汉傣两种
文字写作的作者外,大部分作者都在用傣文写作。这一部分作者用傣文创作,能较准确生动地反映傣族生产生活的面貌,阅读起来较生动,更能打动人心。如:旺保的《通行证》、孟有明的《人心隔肚皮》、冯月软的《看人讲价》、吞亮的《大爹》、晚相伦的《姑娘时的邮票》、赵小碰的《咩叶团嫁女儿》、线向心的《找牛》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乡的变化,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又如《刀保乾作品选》、《庄相作品选》、《邵伍作品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虽然已作古,但是他们的作品仍在广大傣族读者中流传着,而且成了那个时期傣族文学的代表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得到解放,民主得到发扬,“双百方针”得到贯
彻,作家真正得到了创作自由。德宏傣族文学队伍里,新老作者努力挖掘创新,不断追求,发挥各自的个性,显示了鲜明的特色,一个个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作品也各具特色。例如庄相的《象脚鼓又敲响了》、《泼水节之歌》,岩林的《竹楼之夜》,多永湘的《边境线上的开场戏》,朱宽柔的《玉妹罕》,岳小保的《二十张甘蔗票》、《让座位》、《江祭》、《花落又花开》、《寨边的水沟》,龚家强的《难忘的生活》,水滴的《胶林绿波》、《傣锦情丝》,冯霄的《暖沙河旧事》,甚至出版了方文琴和征鹏合作创作的傣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情天》等。
还有一部分作者的作品大多发表在《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及《勇罕》杂志上,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如刀承华的《大青树下》,雅团的《艾国俄读书》,相够的《苦命儿》,郗保常的《欢笑的瑞丽江》,方乾龙的《及时雨》,岳小保的《进新房礼物》、《玉品的身份》,冯霄的《该诅咒的沙河》,孟成信的《深夜抓贼》,龚肃政的《挂钟》,朱光灿的《项链》,龚家强的《游览狮子山》,晚相芽的《串寨》,吞亮的《花》,郗卫宁的《孔雀之乡的万年青》,孟有明的《在芒市街买菜》,郭玉萍的《坐车旅游》,金光亮的《向往军营》,莫所连的《你了解我吗》,岳小天的《装扮人间》,线永明的《母亲》等。这些小说或散文,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不管是写境状物,还是回忆抒情,都呈现出傣族特有的审美心理,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浓的傣族乡土气息。用傣文创作的作品为傣族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用傣语文进行文学创作,不仅是贯彻党的文艺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尤其是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宪法》关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准确地体现了关于民族平等、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它对正确地解决我国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繁荣发展各族人民的文学艺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宏傣族当代文学与德宏其他民族当代文学比较
50多年来,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但是,无须讳言,就整个傣族当代文学创作群体而言,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这与一个3373万人口的民族是极不相称的。与德宏州其他四个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相比较,也看得出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发展步伐缓慢了,落后了。让我们来看下列数字:
1.德宏州2004年少数民族人口:傣族33。73万人,景颇族12。89万人,阿昌族
1.8万人,傈僳族2.58万人,德昂族1.31万人,分别占全州人口总数的31.85%、12.17%、2.64%、2.44%、1.24%。
2.德宏州目前各少数民族有创作人员:傣族约150人,景颇族约100人,阿昌族约20人,傈僳族约30人,德昂族约10人。各少数民族作者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傣族每2 200多人有1名作者,其他四个少数民族每1 000人就有1名作者。
3.到目前为止,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作品(美术著作、工具书、音乐戏剧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除外)出版情况,傣族有10部:小说集《枪》、《初开的缅桂》、《大青树下》,散文集《勐焕风云》,方文琴与征鹏合著的傣族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情天》,已过世作者的专集有《刀保乾作品选》、《庄相作品选》、《邵伍作品选》,诗集有《月光下的恋河》(作者孟玥)、《朗昌辉诗选》(作者朗昌辉)。
景颇族有《诺仁》、《早诺东》、《拂晓的梦》、《职责》、《穆琳伴鳟》、《黑色皮包的故事》、《青春》、《命运》、《山的子孙》、《诗选》、《景颇族当代文学作品选》、《谁的过错》、《瑞丽江之泪》,共13部。
阿昌族有诗集《山魂》、《中篇小说集》2部。
傈僳族和德昂族目前还没有出版当代文学作品专集。
4.德宏州各少数民族当代作者获文学作品奖(社科类及音乐、戏剧等奖项除外)情况:傣族作者获国家级奖1人次,获省级奖1人次;景颇族作者获国家级奖1人次,获省级奖4人次,获首届景颇族文学“邦角督奖”23人次;阿昌族作者获国家级奖4人次,获省级奖2人次;德昂族作者获国家级奖3人次,获省级奖4人次;傈僳族作者获州级奖3人次。
33.73万人口,有150名作者的傣族文学队伍获奖情况仅在傈僳族作者前面,排列第四名。究其原因是:一是作品少,作品少选择余地就小;二是没有申报,没有申报就没有获奖的机会。
三、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
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发展与33.7万多人口的民族极不相称,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极不相适应。德宏傣族当代文学滞后的原因除了归结于那场令人心颤的10年“文革”浩劫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认真总结:
1.德宏傣族当代文学队伍零散,缺乏凝聚力。由于队伍零散,缺乏交流,形成不了整体,个人发表的少量作品在这个群体中很难引起关注。我们只有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经常交流,互相勉励,勤奋写作,多出作品,我们的当代文学才会有新的起色。
2.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缺乏文学评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对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目前德宏作者队伍中写评论文章的只有刀保尧教授一人。创作和评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评论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
3.德宏傣族当代文学作品翻译跟不上。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大部分作者用自己民族文字创作出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乏有佳作发表,但由于没有翻译者及时地将这些作品翻译出来,介绍出去,这些作品不被外界所知,这也就很难引起关注和评论。
4.大部分作者没有持之以恒的追求,没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现象,在德宏傣族文学创作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有部分作者发表几篇(部)作品,几年后又销声匿迹了。我们意识到,傣族作者创作淹没在其他民族作者创作的洪流下,缺乏力作和精品,少有大气、厚重作品,创新精神严重缺失,坚守创作的不多。这些现象是暂时的,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只有思考并努力,德宏傣族当代文学才会有新的起色。创作是一种劳动,但它不像一般的体力劳动。在一般情况下,体力劳动有播种就有收获,而文学创作有播种有时却没有收获。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不能持之以恒地在精神的家园里苦苦耕耘,就很难获得喜人的丰收。
5.在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创作群体中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老中青作者都基本满足于现状,创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德宏傣族作者用汉文创作的作品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极少极少,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很难想象,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在短期内会有较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目前德宏文学创作队伍约有150人左右,与德宏傣族33.73万的人口极不相称。出版的文学专集少之又少,我们的作家、诗人数量少,写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有的同志在搞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学创作,虽然有的同志能用汉傣两种文字进行创作,但步伐太缓慢,创作出的作品少,高质量的作品、大部头的作品基本没有,到目前为止,德宏傣族作者还没有单独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还没有形成能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一股力量,没有形成作家群。我们的作品数量(篇目)少,题材也不广泛,加之文学评论和翻译跟不上,世人对我们当代文学知之甚少,而我们还感觉良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照此以往,德宏傣族当代文学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世人对你不闻不问,你在原地踏步,或者缓慢移步,别人跑步前进,你就永远跟不上人家。所以德宏傣族作家们已到审视自己的时候了,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还需下更大的决心。
6四点希望
(1) 希望在省傣学会设立“中国傣族当代文学孔雀奖”,争取筹集相应资金,每年
或两年举行一次傣族当代文学评奖活动,以资鼓励傣族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傣族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2) 希望省傣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傣族作家作者进行联谊活动,或者召开笔
会、研讨会、改稿会等活动,使各地傣族作者增进了解、增强友谊、互相勉励,为使傣族当代文学跃上新台阶而努力。
(3) 希望在德宏州傣学会设立“德宏州傣族当代文学孔雀奖”,争取筹集相应资金,
每年或两年举行一次傣族当代文学评奖活动,以资鼓励德宏州傣族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德宏州傣族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4) 希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傣族当代文学事业,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拔有培养
前途的傣族年轻作者到有关院校进行培养深造,使他们能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写作知识,将来为德宏州傣族当代文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德宏州民语委)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