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文学创作刍议
朗昌辉
傣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领域,从横的平面来看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从纵的发展来看贯穿古今,从中反映出傣族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轮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傣族文学,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新生期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一脉相承,基本上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相适应,从中可以看出傣族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因此,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学,是历史上各个时期文学成果的荟萃。但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年来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创作氛围不浓、创作队伍薄弱、研究力度不够、表现形式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研究德宏傣族文学创作现状,寻找创作的突破口,探索创作的途径,创新创作的方法显得极其重要。
一、德宏傣族文学的创作现状
德宏傣族文学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及独有的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开辟了德宏傣族文学发展新篇章,极大地丰富了傣族文学的内容,使傣族文学不断走向辉煌。现代资深的傣族文学专家、学者同样以发展繁荣傣族文学为己任,呕心沥血、潜心创作,编撰和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中,德宏傣族文学创作者和作家队伍这支力量担当着重要角色,成为了德宏傣族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批新兴的文学创作者不断涌现,他们从傣族文学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一批批表现形式多样、个性特征明显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德宏傣族文学的内容。其中朗昌辉、孟玥等一批年轻的傣族文学创作者出版了诗歌专集和文学专著,给德宏傣族文学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他们对文学始终如一的执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今后德宏傣族文学作家群的出现、培育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德宏傣族文学创作的因素
目前,德宏傣族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创作氛围不浓、创作队伍薄弱、研究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没有形成与现代特征相符合的现代文学创作体系,出现了创作断层和后继乏力的现象,制约了傣族文学的发展。
(一)创作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在多数人群中,特别是傣族群众本身,对傣族文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这些想法的普遍存在,削弱了傣族文学创作的力量。由于创作意识淡化,创作氛围不浓,热情不高,责任感不强,存在着敷衍应付的思想;加上广大傣族文学创作者缺乏有效引导和系统学习,出现了对傣族文学创作关心不够、创作意识低、创作水平不高的情况。导致文学创作散乱差少的现象,基本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既便是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更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低迷和徘徊不前的状态,很难适应不断革新的文学发展潮流。
(二)创作队伍尚显薄弱
德宏傣族文学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绽放光彩,走向辉煌,这是一批又一批创作者不断努力,扎根深沃文化土壤,艰辛探索,发挥聪明才智,潜心创作的结果。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德宏州拥有一批资深的傣族文学专家、学者,他们是德宏傣族文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令人十分担忧的是,目前傣族文学创作后继乏力,新老交替不容乐观,加上年轻的文学创作者为数不多,创作者队伍十分薄弱。如果不重视年轻的创作者队伍的培养,很容易出现断层。究其原因,有客观上受文学创作环境发展总体趋势的影响,也有主观上对傣族文学创作嗤之以鼻的淡漠因素,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傣族文学创作就会坠落低谷。
(三)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德宏傣族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研究力度不够的现象,致使创作出的作品缺乏生命力,不够形象生动没有吸引力,不能和读者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难以产生共鸣。文学作品难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想象。文学作品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加上一些创作者在创作中,存在着东抄西借、拼拼凑凑的现象,个别还存在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做法,没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样下去,可能对文学创作产生不利影响,无法推动傣族文学的发展。此外,在评论方面,缺少一批资深的评论家队伍,评论文章也为数不多,致使创作者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帮助,难以取得突破和提高。
三、德宏傣族文学创作的根本出路
在当今世界,文学走向多元并举,傣族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不断发扬光大,是本民族广大傣族文学创作者的根本职责。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取得突破。
(一)营造氛围,培育队伍
德宏傣族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园地中站稳脚根,拥有一席之地,取决于是否有一批高素质的创作者队伍。因此,大力培育傣族文学创作者队伍,通过培育傣族文学创作者队伍促进傣族文学繁荣与发展显得极其重要而紧迫。要立足现有的人才资源,依托州文联、州傣学会等阵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创作者队伍,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水平,积极发挥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创作产出作品;并通过激发他们创作热情带动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创作队伍,再对广大创作爱好者加以教育培训,形成滚动式的循环发展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向作家队伍迈进,进而形成阵容强大的作家群。
(二)探索途径,创新方法
我们提倡文化的传承发扬,但更需要文化的革新突破,革新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突破就要在原有的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文学作品一旦缺乏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会停止不前,很难再迈上新台阶,因而我们提倡多样化、多元性。只要有用和有益的,都要借鉴引用、兼收并蓄,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具体创作中,既要兼顾传统手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既要立足民族色彩的传承,又要突出现代审美的需要,以特色浓郁、风格迥异见长,以多种流派、亮点突出取胜。在阵地建设上,要立足本地现有的刊物,同时面向州外的载体,形成报刊、文集、网络多头并进,全面出击的攻势,以数量和质量在州内外占有发表份额。在舆论宣传上,鼓励多出作品、精品,强化对外宣传,激发创作者的激情,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文学创作的舆论氛围。同时建立评论家队伍,为创作者量体裁衣,宽紧适度提供佐证,也为创作者认清方向引路指航。
(三)寻找特色,抓住亮点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是傣族文学得以发展前进的基本途径,而通过挖掘内涵,进一步寻找特色,抓住亮点,则是提升文学品味格调的根本做法。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所扎根的优秀民族文化土壤,并被赋予了民族的灵性,以独特性、民族性显示其特色,突出其亮点。这样才会长盛不衰,延绵不绝,以强劲的生命力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否则将会石沉大海,如化石般遁世远去。为此,要挖掘传统文学的内涵,从中提炼出传统文学的精髓,糅合浓郁多彩的民族特色,并借鉴外来先进文学的表现形式,把本民族的亮点烘托出来,进而投向广袤无边的文学天地,使其发光发热,尽显风流。此外,傣族文学创作者要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世间百态和群众冷暖,调查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丰富创作题材,提炼升华思想艺术内涵,以大无畏的人文精神关注反映人类的思想言行,创作出无悔于时代的作品。
(作者单位:德宏州委办公室)
本文责编:帕相
|